高質量發展是一場關乎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沒有堅強有力的黨建作保證是很難實現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泰州市認真學習貫徹落實中央和江蘇省委要求,深度把握黨的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客觀規律和辯證關系,牢固確立“以黨的建設高質量引領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高質量”的理念。推動黨的建設高質量,必須準確把握高質量黨建的理論淵源、內涵特質,以及實現路徑,進而以黨建工作的出彩帶動各項事業更加出彩。
一、“質量黨建”的理論淵源及時代意義
黨的十九大著眼于我們黨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和所肩負的神圣歷史使命,首次提出了“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的科學命題,為我們黨加強新時代黨的建設提供了精準定位,指明了主攻方向,體現了強烈的質量意識和質量要求。厘清“質量黨建”的理論淵源、時代價值以及現實意義,有助于我們廓清歷史、汲取力量、整裝再發。
“質量黨建”的理論淵源。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實際上就是一部質量建黨強黨的歷史。我們黨無論從數量還從規模來講,無疑是世界第一大黨,但數量不等于質量,而重視黨員質量是無產階級政黨的一貫要求和建黨經驗。列寧曾經提出:“世界上只有我們這樣的執政黨,即革命工人階級的黨,才不追求黨員數量的增加,而注意黨員質量的提高……徒有虛名的黨員,就是白給我們也不要。”這實際上強調的是要重視黨員的質量和黨的建設質量。中國共產黨歷來非常重視提升黨員質量,既對入黨者有嚴格的質量要求,又強調要及時清除黨內的腐化變質分子。早在1940年,陳云同志就強調:“質量的發展重于數量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多次強調:“對我們這樣一個長期執政的黨來說,數量應該沒什么大問題,難的主要是提高質量。黨組織要嚴格把關,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確保政治合格。那些動機不純、一心想借入黨撈好處的人,不能吸收入黨。”2014年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進一步明晰了發展黨員“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發揮作用”的16字原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既有繼承以往強調黨員質量的優良傳統,又有創新和發展。然而從本質上來說,黨員質量只是黨的建設質量的一個重要內容,黨的建設質量要體現在黨員質量上,但黨的建設質量又不僅僅只有黨員質量。黨的建設質量,是指有關黨的建設的工作部署能夠得到有效落實,黨的建設目標能夠有效實現。
“質量黨建”的時代價值。黨的十九大之所以提出要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我們以為,最起碼有三個方面的因素所決定。一是基于問題導向。盡管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管黨治黨寬松軟現象有所改變,黨的建設質量有了很大提升,但仍還存有不少薄弱環節,一些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亟須通過提升質量來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推動黨的建設邁上新臺階。二是基于使命使然。新時代概括起來就是強國時代。黨的十九大描繪了未來30多年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這一奮斗目標,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必須要以質量強黨作為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三是基于自身需要。打鐵必須自身硬。面對新時代、新使命、新追求、新機遇、新挑戰,我們黨只有堅持品質為先、質量為重,錘煉出過硬的黨的建設品質、品位和品牌,才能將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建設成為高標準嚴要求,符合執政規律、走在時代前列、經得起實踐檢驗、令人民滿意的優質工程。因此“質量黨建”的提法,充分表達了我們黨強烈的憂患意識,自我革命的勇氣和魄力,以及將全面從嚴治黨引向深入的價值訴求。
“質量黨建”的現實需要。質量黨建不僅是全黨的目標,也是泰州的發展力量之基。泰州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重要成員之一、江蘇最年輕的設區市之一,建市22年來,先后經過了建市之初拉開框架的形象塑造階段和建設醫藥、生態、文化、港口四個名城的內涵打造階段,目前正進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再造階段。實踐表明,這“三階段”的每一步堅實邁進,都離不開強有力的黨的領導,離不開強有力的黨建工作引領支撐。當前泰州正處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期,處于加快建設江蘇高質量發展中部支點城市的關鍵期,更加重視和強化黨的建設以及組織工作質量。一是越過思想的“坎”,需要有高質量的黨建“領航”。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江蘇省委給泰州標注了新的發展坐標,即“建設江蘇高質量發展中部支點城市”。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泰州地處江蘇中部,要想加快改變“居中”的現狀,干部的思想首先不能居中。要進一步強化解放思想大討論,提升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引導干部跳出“城河思維”,跨過“長江天塹”,激活“大海基因”,“勇當渡江第一帆、趕超贏在揚子江”。二是堅守前行的“路”,需要有高質量的黨建“導航”。歷經22年的艱苦創業,現在的泰州正成為一座風華正茂、活力四射的新城。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泰州市委審時度勢,緊扣省委提出的“六個高質量”要求,重點圍繞構建現代產業支點、創新驅動支點、交通樞紐支點、綠色發展支點、區域融合支點等,勾畫了未來“五張答卷”,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明確了任務書,提供了路線圖。要想讓這一愿景變為現實,必須矢志不渝地強化黨的領導,確保發展的航向不偏不倚;必須有強有力的黨建工作做支撐,確保推進有序有力有效。三是聚合發展的“力”,需要有高質量的黨建“護航”。組織路線歷來是為黨的政治路線服務的。“五張答卷”既是目標愿景,也是實踐路徑。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必須緊緊聚焦這一目標,充分發揮好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的優勢,最廣泛地調動起全市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高質量的黨建強化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供給。
二、“質量黨建”的內涵要求及評價標準
“質量黨建”既是一個導向性的結果趨向,又是一個過程性的探索實踐,需要通過理念、思路、方法、舉措等的創新,實現黨的建設從“有形”到“有效”,從“體量”到“質量”,從“上層”到“基層”的深化和延展。厘清其內涵要求、評價標準以及推進原則,這有助于更加科學、更加有效地推動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健康發展。
“質量黨建”的內涵要求。推進質量黨建,必須始終堅持以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為遵循。基于這一認知,我們以為,“質量黨建”的內涵要求應包括六個方面。一是要體現在牢牢把握好政治統領這一重大原則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這充分凸顯政治建設的極端重要性,決定著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推動泰州黨的建設高質量,要求我們必須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把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作為謀劃開展一切工作的前提,確保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恪守“四個服從”,堅定“四個自信”,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體現在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推動泰州黨的建設高質量,要求我們必須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教育引導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熟練掌握運用好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泰州改革發展穩定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著力把科學理論轉化為推動泰州出彩的強大力量。三是要體現在推動形成正氣充盈的政治生態上。政治生態是政治主體生存發展的環境和狀態,是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的綜合反映。推動泰州黨的建設高質量,要求我們必須把凈化黨內風氣作為重要內容,厚植黨內政治文化,倡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要牢固樹立良好用人導向,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真正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機會有舞臺,讓政治強、作風實、不張揚的干部挑重擔;要進一步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努力營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優良政治生態,保障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四是要體現在凝心聚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上。黨的建設從來都不是就黨建抓黨建的問題,而是要為黨的事業服務的,黨的建設質量最終要靠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來檢驗。推動泰州黨的建設高質量,必須緊緊扭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放松,把各級黨組織、黨員干部人才的目光,緊緊聚焦到全力打造江蘇高質量發展中部支點城市上,放在推動泰州經濟社會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上。著力讓空間環境持續出新,產業環境持續出彩,生態環境持續出優,營商環境持續出眾,實現實實在在的“中部隆起”。五是要體現在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上。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每個基層黨組織都建強了,每名黨員的先鋒作用都發揮好了,實現泰州“中部隆起”就有了堅實支撐。推動泰州黨的建設高質量,要求我們必須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著力把各級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以基層組織建設全面過硬為黨的建設高質量作出貢獻。六是要體現在黨的工作機制務實管用上。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不在多而在精,重在務實管用。推動泰州黨的建設高質量,需要各級黨組織從實際出發,圍繞黨建工作的關鍵環節和緊要問題,及時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來。同時要高度警惕和大力整治變異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不斷增強制度的可行性和實效性,切實解決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等問題,狠抓工作落實,提升制度執行力。
“質量黨建”的評價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標準決定質量,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就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而言,其面廣量大、點多線長,雖然很難做出一些具體的規定,但也能明確一個共性的標準。可以概括為“三力一度”,即既要看生命力、競爭力、推動力強不強,又要看基層的滿意度怎么樣。所謂“生命力”,指的是所制定的政策、創設的載體、出臺的舉措等,都要緊扣“致力高質量”展開,都要務實管用,可操作性強,富含生機、充滿活力,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和群眾的評判。所謂“競爭力”,就是指每個領域、每個板塊的工作都具比較優勢,使每個地區、每個單位的黨員干部和人才隊伍的整體實力得到增強,充分彰顯組織工作的綜合優勢,形成鮮明標識。所謂“推動力”,就是指將組織工作所催生的比較優勢、綜合優勢、競爭優勢等,轉化為泰州全力打造江蘇高質量發展中部支點城市的發展優勢,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等各項任務的出色完成。所謂“滿意度”,則是指組織工作能不能為基層、為黨員干部、為群眾所接受、所認可、所肯定。
“質量黨建”的方法規律。質量黨建,需要正確運用好認識論、方法論、系統論、實踐論,不斷加快質量組工發展進程,提高發展質態,增強發展實效。一是解決好“系統”問題,做到推進有章法。謀劃工作重體系性,對一些需做長遠考量的重要、重點工作,進行規劃、布局,并依據實施流程精準設計好每個階段、每個環節的目標任務、路徑舉措及關鍵性動作,并有序有力有效推進。推進工作重協同性,不單打獨斗、各自為政,善于整合力量、聚合資源,做到分工不分家。優化工作重交互性,切實加強與外界的交流互動,強化開放性、互動性、創新性思維,主動嫁接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推動組織工作不斷吐故納新,提質增效。二是解決好“短板”問題,做到推進有效益。聚焦重點,對事關全局性、根本性的短板,敢于出擊,主動出擊,集中優勢力量,靶向發力。舍得投入,對一些因投入不足而形成的,注重從政策層面解決。久久為功,對一些因多種因素交織、長期累積而形成的,堅持常態補、長期補,一錘接著一錘敲。健全機制,總結提煉,將好的經驗做法固化為制度機制,將短板拉長加固。三是解決好“盲區”問題,做到推進有亮點。“盲區”就是未知領域,就是需探求的領域。讓“盲區”變“亮區”,不僅可以消除“空白地帶”,打造特色,更利于實行彎道跨越,整體提升。這就要求我們勇做“開路先鋒”,勇闖“無人區域”,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敢想別人之未想,善謀別人之未謀,會解別人之未解,從“未知”中探尋“真知”,找到應對的辦法舉措。四要解決好“集成”問題,做到推進有抓手。好的工作抓手,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能夠穿點成線、串珠成鏈,將零散的工作任務整合起來、融合一體。這就要求我們注重將抽象思維與具象實踐結合起來,善于透過前人的經驗、其他地方的探索,以及實踐的要求、群眾的智慧,設計出更多行之有效的載體平臺、行動計劃,進而把工作具化為可操作、可檢查、可考核的抓手,不斷提升組織工作的質量水平。五是解決好“落地”問題,做到推進有深度、有質感。推行“一線工作”,以一竿子插到底的務實作風,深入一線“點對點”“面對面”抓指導、抓調度、抓督查,以工匠精神、繡花功夫做實、做細各項工作。強化“抓手推進”,多設計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載體抓手,將分散的工作任務有機整合,集中精力、集聚資源推動落地。強化“閉環管理”,采取工程化實施、項目化推進方式,明確責任人、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并強化過程調控、跟蹤糾偏、即時評估,確保落實落地。
三、“質量黨建”的體系架構及實現路徑
高質量之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組織工作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泰州將突出政治引領力、基層組織力、干部擔當力、人才創造力、組織部門公信力“五力”建設主題主線,不斷提升組織工作的層次水平。
突出強化政治引領力。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致力黨建高質量,首當其沖的是強化政治引領力,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一是抓政治教育“固本培元”。突出思想引領和政治歷練,堅定不移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黨員干部頭腦,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注重把干部放到急難險重等重大斗爭一線去真槍真刀磨礪,強化黨性淬煉、實踐磨煉、作風錘煉,著力培養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不斷提高防范風險、抵御風險的政治定力。扎實抓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梳理以往歷次黨內學習教育經驗做法,全面排查黨員干部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層層壓緊壓實責任,精心組織實施,堅決防止搞形式、走過場,把主題教育的實際成效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二是抓政治生活“筑牢基礎”。認真貫徹《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堅持抓在經常、嚴在日常,增強黨員干部政治免疫力。聚焦“關鍵人”,切實加強民主集中制教育,完善相關制度辦法,經常性督促檢查,增強各級一把手帶頭貫徹的自覺性。結合機構改革,指導各涉改部門健全完善重大事項決策程序和議事規則,推動民主集中制落實到位。用好“關鍵招”,制定出臺規范黨組織活動儀式暫行規定,全面推行主題黨日、固定學習日等做法,提升組織生活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抓實“關鍵事”,研究落實推動黨委(黨組)履行主體責任、支部發揮主體作用的具體措施,嚴格執行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以及“三會一課”等基本制度。三是抓政治巡視“涵養生態”。不折不扣抓好上級巡視反饋意見的落實,實行掛圖作戰,清單管理,項目推進,確保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條條見成效。注重由表及里,深入剖析問題根源,并從制度層面落實解決措施,抓好源頭防治,做到根治根改,防止反彈回潮。
突出提升基層組織力。牢固樹立抓基層鮮明導向,以“五聚焦五落實”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大力實施組織力提升工程,進一步強化政治功能和基本建設,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過硬全面進步。一是聚力“強覆蓋”。抓“有形覆蓋”,做到經濟社會發展到哪里、黨員流動到哪里、人群集聚到哪里,黨的組織和工作就跟進到哪里。抓“有效覆蓋”,主動適應形勢任務發展變化,創新組織設置,理順隸屬關系,完善工作機制,推動有形覆蓋基礎上的有效覆蓋。二是聚力“強支部”。抓實規范,認真落實《中國共產黨黨支部工作條例》,加強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分領域制定支部建設工作導則和支部書記“責任清單”,推行支部分類定級、星級管理、達標創優。強化保障,認真貫徹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配齊配強基層黨務力量,健全基層黨組織經費投入增長機制,實施城鄉黨群服務中心達標升級行動,確保“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場所議事”。激活細胞,突出政治把關,強化發展黨員全程紀實和分級預警,推進高知群體發展黨員“一增三提”。組織實施“爭當五個先鋒”系列行動,引導黨員亮身份,當先鋒,樹形象。三是聚力“強骨干”。持續實施“雁陣培育計劃”,完善選育管用鏈條,常態開設村干部“雁陣講壇”,深化“定制村干部”工程,加大不合格村書記的動態調整力度,讓政治意識強、組織能力強、發展本領強、作風紀律強成為基層組織帶頭人的“標配”。四是聚力“強作用”。在抓黨建促發展上聚力用勁,注重區分農村黨建、城市基層黨建、機關黨建、企業黨建等不同情況以及所承擔的不同使命要求,充分發揮黨組織在落實中心任務中的領導作用,推動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突出增強干部擔當力。認真貫徹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干部任用工作條例》,把增強擔當力貫穿干部選拔任用、教育培訓、管理監督全過程,推動干部愿意擔當、爭相擔當、善于擔當、敢于擔當、樂于擔當。一是選準用好擔當風向標。突出政治標準,把政治考察擺在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著重在考察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探索,使其具體起來,鮮明起來,落得下來,對政治上不合格的“一票否決”。堅持事業為上,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需要、領導班子結構需要、干部崗位職責需要,更加注重依事擇人、優中選適,大力選用政治強、專業強、擔當強、自律強的“四強”型干部。注重知事識人,切實加強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日常考察,重點看干部干了多少事、干成了多少上下一致認可的事、干成了多少由自己主動和推動的大事要事難事,做到見人見事見擔當。二是提升能級增強擔當真本領。大力推進干部教育培訓供給側改革,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持續推動干部強能級、善擔當。增強政治定力,全面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培訓,突出抓好理論教育、黨性教育,大規模培訓干部,大幅度提升干部政治素質和履職能力。提升專業能力,圍繞城鄉建設、招商引資、生態保護等,創設一批“短精特”培訓項目,精準培養一批專業化干部,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練就實戰功力,切實強化干部實踐歷練,有組織、有計劃地放到“三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線強弱項,補短板,提能級。三是嚴管厚愛激發擔當原動力。切實強化機構改革后的領導班子建設,加強對重點涉改部門的跟蹤關注、評估考核,探索建立分級分類管理機制,重點了解工作運行、班子運轉、人心聚攏、機關黨建等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工作措施,確保新班子有新氣象、新作為。用活“三項機制”,用好選人用人指揮棒,探索和完善選、樹、用的體制機制,不斷釋放為擔當者擔當的強烈信號。加強案例引領,持續推出一批可觀可感可參照的實踐案例,為推進“三項機制”提供鮮活樣本。從嚴加強干部管理監督,認真落實全面從嚴管理干部“五個要”要求,嚴格執行提醒函詢誡勉、個人有關事項報告抽查核實等制度,強化“三責聯審”和經濟責任審計結果運用,抓好《干部人事檔案工作條例》貫徹執行,做到管好關鍵人、管到關鍵處、管住關鍵事、管在關鍵時。四是大力培養選拔擔當后備軍。做到周期謀劃,以下次換屆為節點,對年輕干部培養選拔進行前延后伸、作出周期安排,實現常態化培養、科學化配備、制度化運行。做到扎實墩苗,深化墩苗鍛煉工程,有針對性地將一批優秀年輕干部放在脫貧攻堅、重點項目、生態環保等艱苦崗位掛職鍛煉、任職歷練。做到大膽啟用,在用好用足現有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選拔機制,把握使用節奏,強化遞進培養,做到用當其時、用當其位。
突出激發人才創造力。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充分發揮好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作用,切實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集成打造最優人才生態,讓各類人才創造力競相迸發,以人才優勢增創發展優勢。一是強化機制創新,廣聚創造資源。突出靶向招引,緊扣產業體系,切實加大各方面人才引進力度,大力集聚各類“高精尖缺”人才,更加關注高校畢業生等基礎性人才,提高與產業的契合度、對發展的貢獻度。突出聯動共抓,堅持市縣、部門、園區多方聯動,充分發揮園區主力、企業主體作用,合力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突出常態集聚,逐個產業繪制“路線圖”,采取企業科技行、“泰愛才”校園行、科技人才推介會等形式,開展科技人才對接“月月行”,唱好人才招引“四季歌”。持續辦好生物醫藥“一賽兩會”“鳳還巢”系列活動,努力打造引才聚才特色品牌。二是強化工程推動,提升創造能力。突出高技能人才作用,深化“千名藍領精英培育工程”,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探索實施技能導師計劃,常態開展公共實訓、技能比武、評選表彰等,發揮“技能大師共享服務團”作用,讓“技能碗”成為香餑餑。直擊社會事業人才痛點,全面實施“一行業領域一人才工程”,重點針對教育、衛生等領域的社會事業人才,系統落實培養激勵措施,分類推進人才評價體制改革,讓更多的“名人名家”出得來、干得好、留得住。突破企業家人才難點,扎實推進精英、科技、新生代企業家“三百”培育工程,依托知名高校設立實訓基地,采取專家授課、企業家沙龍、主題訪學等形式,加大企業家培訓力度,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培養戰略思維和經營管理能力。三是強化品牌打造,釋放創造活力。落實貼心服務,全面升級“鳳城英才卡”,落實子女教育學額獎勵,推行就醫全程陪診,強化人才安居保障,用最好的資源服務最好的人才,讓人才無后顧之憂。推行集成服務,堅持線下線上同步發力,加快建設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中心,探索開發“網上人才市場”,集成提供一攬子服務,讓人才“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探索專業服務,大力發展專業性、市場化的人才服務機構,優化拓展“人才貸”等金融產品,用市場之手激活服務效能,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突出提高組織部門公信力。堅持從嚴治部、內強素質、外樹形象,著力打造靠得住、立得正、過得硬、信得過的模范部門和過硬隊伍,不斷提高組織部門和組織工作的公信力。一是鍛造政治品格。提高政治站位,帶頭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帶頭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提升政治能力,謀事多想政治要求,辦事多想政治規矩,處事多想政治影響,成事多想政治效果。保持政治定力,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以對黨忠誠之心,選好對黨忠誠的人,盡好對黨忠誠之責。二是堅守公道正派。秉公用權,嚴格按規矩辦事、按政策辦事、按程序辦事,公道對待干部、公平評價干部、公正使用干部,做到對黨負責、對事業負責、對干部負責。一身正氣,不怕得罪人、不當老好人,敢講真話、敢說公道話、敢于為干部撐腰打氣。甘為人梯,淡泊名利,愿為他人作嫁衣、當綠葉。三是錘煉專業本領。切實加強政策理論、組工業務學習,廣泛涉獵經濟、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識,努力成為“活字典”“政策通”“多面手”。樹立精準理念,堅持系統思維,注重規律把握,在調研中謀劃推進工作,提高工作層次和水平。打破慣性思維、固有模式、路徑依賴,特別是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信息化手段,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四是弘揚嚴實作風。樹牢嚴謹細致之風,凡事力求精準精進精致,確保“文經我手無差錯、事交我辦請放心”,不做“差不多先生”。樹牢務實、抓實之風,從基層需要出發改進工作,不喊不切實際的口號、不提無法落實的要求,說了就做、做就做好。樹牢廉潔自律之風,切實抓好黨風黨紀教育,引導組工干部守住底線、樹好形象。
責任編輯:張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