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陽



摘要:光伏產業關乎我國能源安全與生態環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是國家、社會乃至全球、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中國的光伏企業已經活躍在50多個一帶一路的國家,區域性的全球能源互聯已初步形成,隨著去補貼形勢的發展,光伏產業發展經歷了從擴大規模到提質增效的轉變,如何引導光伏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去推動和解決。本文結合國內外光伏行業的發展現狀,分析了光伏補貼對于光伏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提出了光伏新能源產業在去補貼后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光伏補貼;清潔能源;經濟效益
隨著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大,光伏+儲能是人類未來能源的終極解決方案。過去十幾年中,在光伏產業的技術進步、資本配置優化和投資成本下降的驅動下,在競爭性度電成本和各種政策機制的推動下,我們正在走向可再生能源的新時代。“可再生能源2.0”將對所有市場參與者產生重大而廣泛的影響,監管機構減少了支持,電力生產商正在尋求新的收入模式。本文將研究光伏能源的主要市場發展,揭示光伏補貼的必要性,并分析未來光伏行業健康發展的解決方案,以應對后補貼世界中“可再生能源2.0”帶來的投資新復雜性,突顯“一帶一路”和“國際能力合作”光伏發電這種最經濟電力能源的巨大競爭力。
一、光伏市場現狀分析
(一)行業發展現狀
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太陽能發電量較初期增長了28%,達到48億千瓦時,占比發電總量的2.4%;英國太陽能發電量增加了33%,超過13GW,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容量首次超過化石燃料能源;德國電力的22.2%來自太陽能。一個又一個國家的太陽能創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新里程碑,也證實了光伏能源在電力結構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國家能源局正在計劃將2020年太陽能部署目標調整至至少210 GW。分析師稱,目標甚至可能上調至250GW或270GW,以支持中國太陽能組件行業。亞洲逐步成為全球光伏市場的主體和引領者,亞太地區光伏裝機量將占全球裝機總量的2/3以上,中國光伏正在加速出海的步伐。挪威DNV GL公司能源轉型展望(ETO 2018)分析認為,到2050年,全球電力需求將增長2.5倍,而煤炭和燃氣發電將減少60%,全球光伏裝機容量將增加65倍,屆時,累計光伏產能將達到19 TW,占全球電力生產的40%以上。
(二)補貼政策
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與補貼缺口逐年拉大,國家能源局開始逐漸加快風電和光伏補貼退坡。財政部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為1,127億元,其中光伏補貼缺口為455億元,2018年缺口繼續擴大,超過了1200億元。根本原因是征收乏力,導致入不敷出,二是征收額度沒有與可再生能源規模相匹配。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2020年光伏發電與電網銷售電價相當,即用電側實現平價,以此實現光伏“零補貼”。光伏發電的發展重點從規模覆蓋轉到提質增效上來,利用政策手段引導光伏產業的技術進步、成本降低、減少乃至去除補貼依賴。
2018年5月3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能源局聯合發布了《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提出將嚴控光伏產業的規模及其指標,同時下調新投運的光伏電站標桿電價和分布式度電的補貼價格。“5.31”新政意味著,為抑制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的繼續擴大,中國光伏發電市場將迎來更為嚴苛的監管力度。與此同時,歐美對中國光伏的“雙反”仍在繼續,這也讓中國的光伏產業陷入內憂外患的險境,光伏行業處于“半停滯”狀態。11月2日國家能源局召開光伏政策研討座談會,商討“十三五”光伏發電及光熱發電等領域發展規劃目標的調整,明確表示光伏是國家重點支持發展的清潔能源,未來會加大支持且不會改變;補貼計劃將持續到2022年,不會一刀切的推進平價上網進程,在全面“去補貼”前每年都會保證一定補貼裝機規模,這給了中國光伏行業釋放出正向激勵,要求行業的發展逐漸從追求大規模轉向追求高質量發展,發展趨于理性、合理。表1列舉了2018年全國主要城市光伏補貼政策,加上全國的度電補貼0.42元,目前階段各個城市光伏市場發展還是有較好的政策利好。
國際上,英國從2002年開始引入可再生能源配額(RO)制度,政府規定供電商(即零售商)提供的電力成分中中必須有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該比例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和實際發展情況每年調整一次。2017年轉而實行低碳能源差價合約(CFD)制度,政府與供電商簽訂長期差價合約,差價指項目中標價和市場價之間的差額,當中標價高于市場價時,供電商可獲得差價補償,反之,超出部分須退回政府。德國從2000開始實行固定上網電價+購買保證制度,法律規定可再生能源優先上網,發電量由區域內的輸電系統運營商按固定上網電價收購,如不能全額上網可獲得補償。2017年實行市場化電量+固定溢價補貼制度,強制新建可再生能源進入電力市場銷售電量,通過競爭性招標決定市場價格之外的固定溢價補貼。美國的補貼主要有“投資稅負減免”(簡稱ITC,減免投資者設備成本30%的賦稅)和“產品稅賦抵免”(簡稱PTC,每使用一度可再生能源發電可獲得0.022美元的稅賦抵免)兩種形式。截止2017年底,已有173個國家通過上網電價(FIT)和其他支持計劃引入了支持可再生能源投資的政策,這些政策機制旨在為投資者提供項目成功關鍵參數的確定性:價格,交易量和承購對手風險。2018年來,許多國家已轉向基于拍賣的可再生能源采購。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報告稱,約有67個國家采用了拍賣計劃,這進一步推動了電力成本的進一步降低。
二、補貼對于企業的影響
(一)對于企業發展的影響
光伏補貼資金發放流程復雜、不及時不透明、拖欠嚴重,發放周期基本2年以上,補貼拖欠已成為困擾光伏行業發展的桎梏。新政后,企業面臨更加嚴峻的無補貼困境,這意味著必須接受不高于當地煤電(在部分省份是水電)上網標桿電價和定期調整的風險。從光伏能源的屬性來看,由于不同于傳統能源,光伏存在固有的調度限制,受大量時間和季節性發電及價格波動的影響較大,光伏能源在電力市場上仍無法與傳統電力持平,行業發展目前對補貼的依賴性仍然較高,仍需宏觀政策對于補貼、非技術成本、規模的統籌與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