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興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睢寧作為江蘇省農業大縣和重點幫扶縣,近80萬農民生活在農村,有13.18萬省定低收入人口和53個經濟薄弱村,是全省脫貧任務最重的地區之一。如何做實富民增收和脫貧攻堅工作,一直是縣委、縣政府思考解決的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在“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為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更加堅定了睢寧縣做好富民增收這張“答卷”的信心和決心。
以強化基層黨的建設為引領,夯實富民增收保障。事業興衰,關鍵在黨、關鍵在人。落實富民政策,關鍵靠一支強有力的基層隊伍。然而在實踐中,部分基層黨組織存在黨員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偏低,軟弱渙散等問題。俗話說:“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是推動富民增收的重要保障。為此,睢寧縣圍繞“配強班子、激勵獎勵、嚴管厚愛”,全力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一是選優配強班子。始終把是否具備濃厚的“三農”情懷作為選任基層干部的重要考量,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選用一批年富力強的基層帶頭人。在全縣400個村(社區)書記中,致富帶富能手占74%,高中及以上學歷占83%。同時,以鎮為單位建立動態村級后備人才庫。目前,儲備村級后備干部786人,已有163名進入村“兩委”班子,有效解決了村級后繼乏人的問題。二是創新激勵辦法。出臺了《關于規范村級干部報酬管理的實施意見(試行)》,建立村書記報酬正常增長機制。對于帶動村集體增收業績顯著,當年度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在20萬元以上的村,將新增經營性收入的20%作為村書記創收獎勵。2018年,村書記平均收入達到4.2萬元,部分工作實績突出的村書記收入超過10萬元。三是嚴管厚愛并重。出臺了《嚴管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十條禁令》,制定了不合格村組干部組織處理辦法,為村書記立規矩、畫紅線。健全完善容錯免責機制,在全縣“五星級書記”評定中,為10名村書記容錯免責,有效激發了基層干部聚焦富民抓增收的干事熱情,助推了富民增收步伐。
以土地制度綜合改革為牽引,拓寬富民增收空間。與大多數農業大縣一樣,睢寧農村布局散、底子薄、人外流、增收難,但是廣闊的農村地區土地整理開發潛力巨大。2015年,縣委、縣政府從土地破局,用足用好“多規合一”等省部級土地改革試點政策,深挖土地閑置“富礦”,啟動實施“強鎮強村計劃”,全面拓寬強村富民空間。一是實施集中居住。按照“縣城近郊向城區集中、鎮區周邊向鎮區集中、其他村莊向規劃布局點集中”的原則,將全縣2800余個自然村組優化調整為138個集中居住點,“十三五”期間規劃完成100個行政村集中居住。目前全縣已啟動建設80個集中居住區,42個已上房,8萬余人搬進新居。通過集中居住不僅改善了群眾居住條件,也為土地規模種植打下了良好基礎。二是盤活土地資源。集中居住后,農村戶均占地由原來的1—1.3畝減至0.3畝,結合每年1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公共空間治理等工作,每個集中居住區平均可新增耕地900—1000畝,現已驗收復墾耕地4.6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82萬畝,有效增加了土地資源。深入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通過流轉土地、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分紅等方式,讓農戶享受到了更多的土地收益。三是推動產城融合。堅持產業聚人理念,依托鎮區工業園區和集中居住區配建的2000—3000平方米高標準廠房,招引服裝、電子加工等勞動密集型項目,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民宿等業態,讓百姓獲得了“土地租金+入股分紅+勞務收入”三份收入,真正實現在家門口就業致富。以睢寧縣高黨社區為例,該社區通過配套建設3000平方米標準廠房,引進服裝加工等企業,并積極發展農家樂、休閑觀光農業等新興業態,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2018年全村人均年收入達到1.86萬元,同比增幅8.14%,404名低收入戶基本實現脫貧。
以構建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為抓手,暢通富民增收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動鄉村生活富裕。睢寧作為傳統農業縣,可耕地面積155萬畝,占縣域總面積近60%,但是農業仍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生產經營規模小、品牌弱、效益低,種地僅能填飽肚子、難能鼓起“錢袋子”。加之“打工經濟”的興起,更多年輕農民外出務工,農業陷入了“農一代種不動,農二代不想種,農三代不會種”的困境。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就成為睢寧縣推動富民增收繞不過的嚴峻問題。一是構建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立足睢寧農業發展實際,發揮集體帶動致富作用,創新實施“把合作社建在支部里”,構建“1個縣農業公司、18個鎮農業公司、400個村集體合作社和1萬名新型職業農民”的“11841”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其中,縣農業公司主要為鎮級提供融資、營銷和科技支持;鎮農業公司主要負責初深加工、倉儲物流冷藏,并為村集體合作社提供市場營銷、科技服務等支持;村集體合作社主要負責土地流轉,服務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新型職業農民在鎮村的帶動下,經營50—100畝的家庭農場。二是注重農業產調增效。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鮮食玉米、稻蟹共養等生態有機農業。依托每鎮1個萬噸冷庫等項目,狠抓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品牌培育,推廣訂單農業,發展初深加工、冷鏈物流等產業,加快農業一、二、三產融合步伐,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全縣注資9.9億元成立1個縣級和18個鎮級農業公司,牽引支持466個村集體合作社發展,集聚專業技術人員超過700人。目前四級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初步構建,建成高標準農田82萬畝、設施農業37.5萬畝和7個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業龍頭型企業達到190個,15個萬噸級冷庫年底建成運營,“彭城古黃河”等品牌初具知名度。以睢寧縣雙溝鎮為例,該鎮官路社區實施集中居住后,在鎮農業公司的指導下,流轉1000畝土地種植鮮食玉米,2018年畝均效益超萬元,村集體收入達50萬元,為當地群眾分紅8萬元。
以探索精準扶貧模式為重點,補齊富民增收短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我們的莊嚴承諾,一諾千金。”就睢寧縣而言,打贏脫貧攻堅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在農村,最難啃的骨頭也在農村。為此,睢寧縣除抓好“平均數”“大多數”外,還聚焦低收入戶這個“極少數”,精準定位、靶向施策、深度發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重點突出三個精準。一是在建檔立卡上突出精準識別。有效銜接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和“陽光扶貧”監管系統平臺,全面摸底貧困戶和經濟薄弱村,實現扶貧工作精準化、數據化、動態化,讓“脫貧退出、返貧納入”成為常態。在此基礎上,縣委、縣政府自加壓力,將低收入人口、經濟薄弱村收入標準分別提高到6300元、20萬元,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任務。二是在幫扶舉措上突出精準施策。探索推廣電商扶貧等精準扶貧“十大模式”,科學編制“一村一策”“一戶一策”,實施“滴灌式”幫扶,相關做法成為中共中央黨校教學案例。比如,作為全國首個所有鄉鎮都有淘寶村的縣,睢寧充分發揮江蘇最大的淘寶村集群和全國最大的家具電商集群優勢,全力放大承辦第六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效應,依托全縣10個淘寶鎮和92個淘寶村,全力推廣“沙集模式”,讓更多群眾享受電商帶來的豐厚紅利。截至目前,睢寧縣電商行業從業人員達3.39萬人,網店4.64萬個,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280億元。“沙集模式”發源地東風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更是高達2.3萬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6000元。三是在資產收益上突出精準分配。建立扶貧項目收益分配機制和財政兜底機制,將扶貧資金重點投向標準廠房、光伏發電、生態豬舍等領域,由財政按照項目8%收益兜底統一調配。2018年,全縣共投入扶貧資金8162.32萬元,實施扶貧項目37個,分配扶貧項目收益2313.43萬元,受益低收入人口9.6萬。截至目前,全縣53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全部脫貧達標,村均集體收入超28萬元,12.14萬人實現脫貧。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睢寧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