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波 劉立燕
摘要:探討了創新網絡作用機制,從內涵和差異兩個方面對比分析了網絡式企業孵化器與普通企業孵化器。從企業規模、企業的風險與網絡渠道這三個維度,可以分析網絡式企業孵化器所具有的優勢與發展潛力。提出了高度重視孵化器網絡化發展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網絡式互動,提升孵化能力;審慎篩選新創企業進駐等企業孵化器網路化發展的對策。分析了武漢光電孵化器網絡化發展的成功案例。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network mechanism, and analyzes network-based enterprise incubator and common business incubator from two aspects of connotation and difference.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nterprise scale, enterprise risk and network channel, we can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network-based business incubators. It puts forward the importance of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etworking development of incubators; makes full use of network-based interaction to enhance the incubator ability; and carefully screen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networking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incubators such as new ventures. The successful case of the networking development of Wuhan Optoelectronic Incubator is analyzed.
關鍵詞:企業孵化器;網絡化;機制
Key words: business incubator;networking;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F270.7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14-0025-03
0 ?引言
隨著孵化服務的逐步深入,企業孵化器網絡化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異地孵化、聯盟孵化、互動孵化,城市間企業孵化的典型案例層出不窮。因此,研究企業孵化器網路化發展的機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創新網絡的作用機制
創新是將知識轉換為實用商品的過程,通過人、事、物以及相關部門的互動與信息反饋,創新才能發生。由技術創新的過程來看,非線性創新的發生于企業與其他組織之間的互動學習;而設立孵化器的目的之一,在于其所提供給企業的良好孵化環境。在企業孵化的過程中,需要多種專業技術的整合。由創新網絡理論的視角來看,孵化器提供了企業與其他創新網絡中的參與者交流創新資源的平臺,有利于企業從外部獲取科技資源。創新網絡的參與者包括顧客、供應商、競爭對手和科研機構等。
“創業網絡”的內涵與“技術創新網絡”相似,技術創業資源網絡由專業輔導機構、創投公司或孵化器、風險投資者、其他創新公司或競爭對手、供應商與客戶等所構成。評價企業孵化器在創業網絡中的作用,需要將顧客、供應商、政府管理部門、貿易組織、合作企業、融資機構、外部專家等納入評價指標,比較接受孵化服務的企業與不受孵化服務的企業,在協助公司成長方面,在網絡關系方面的差異性對成長表現的影響,并據此評價孵化器在其中的影響力與重要性。
孵化器提供的服務促進了大學、科研機構、非營利組織與企業之間資源的交換與人員的交流,并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好的創新環境。企業憑借自身的經驗與內部的知識轉化,應對外部競爭環境的變化。尤其是小企業,在合作的過程中更需要吸收來源廣泛的社會各層面的專門知識。知識的來源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勞動力、供應商、消費者、管理咨詢機構等,也包括位于同一區域中的顧客、供應商、技術移轉機構、貿易聯盟、培訓機構等的網絡關系,企業能花費較少的成本從事創新,這對于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而言尤其重要。區域的創新活動,需要知識和經驗的長期積累,除了視為關鍵的隱性知識外,也能通過企業之間的網絡建立信任關系,轉化既有知識加以創新。
分析區域網絡需要考察網絡中的參與者是如何合作的??蒲袡C構被視為是區域創新系統中的重要參與者。在研發的過程中,企業與研究機構雙方都會與其他伙伴合作,因為合作伙伴之間頻繁的交流引發參與者之間的信息與知識交換,在創新過程中這種不同參與者之間的合作關系至關重要。參與者之間的相互合作可以擴展共同與個別的知識經驗基礎,促進集體學習的效果,降低創新的不確定性。通過網絡效應,可以提高區域經濟的效能。企業除了從網絡關系中獲取知識之外,也能培養新氛圍。創新氛圍來自于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政府政策制定者之間互動。非正式的接觸是建立信任的必要基礎,其發生的頻率取決于空間距離的遠近,尤其是小型或新創企業由于規模的因素,在創新上將面臨較大的困難。因此特別需要參與區域網絡獲得特殊幫助。區域性網絡對于網絡及創新氛圍的作用,主要依賴內生性的發展和創新的潛力。成功的創新區域是可以觸發共同學習效應的,這種效應來自于網絡中不同參與者的互動。而且只有作為一個學習型區域,企業才能持續發展。區域技術創新依賴于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學習互動,因而毫無疑問,大學和科研機構在整合新知識及訓練高素質勞動力方面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在擁有大量優秀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地區,企業有較高比例會去利用這些學研機構所推出的研究成果。除了通過學術研究活動供應新知識給企業之外,學研機構也提供了高素質技術人才,它們也是提供國際知識及信息的來源,作為一個全球信息傳遞的門戶,它們能為地方上的企業帶來外部的知識。
從企業規模、企業的風險與網絡渠道這三個維度,可以分析網絡式企業孵化器所具有的優勢與發展潛力。
企業規模:指企業本身通過集聚經營資源與跨部門的連結來節約成本,降低經營風險;因而,非網絡式企業孵化器需花費較多資金與漫長時間在簽訂契約、取得相關法律法規和市場信息上。相對而言網絡式企業孵化器,具有通過網絡式服務,能夠以較低的成本、較快的速度獲取資源和信息。
企業的風險:指孵化器能幫助處于初創期與成長期,面臨資源不足的新創企業降低經營風險;這項指標,無論是網絡還是非網絡式企業孵化器,都具有這一功能。其中,非網絡式企業孵化器所提供的是孵化器自身的既有創新資源,而網絡式企業孵化器則是通過網絡式的連結互動,從網絡中的其他機構中尋求創新資源。
網絡渠道:指通過網絡的渠道,建立合作伙伴、獲取信息、招募人才等服務。非網絡式企業孵化器會在尋求相關的資源方面耗費較多的時間與資金,而網絡式企業孵化器則會因網絡組織的社群化,使孵化器可以從其戰略合作伙伴中,較快地得到更多的資源與協助。
2 ?網絡式企業孵化器與普通企業孵化器的對比分析
2.1 內涵
網絡式企業孵化器區別于其他孵化器的特點在于,它促進新創企業之間合作,同時鏈結其它相關成功的企業,繼而達到企業之間營銷與技術層面上知識和經驗的交流。在企業孵化器的協助下,新創企業可迅速地在其中取得資源和找到合作伙伴,并為他們自己在市場競爭中快速的拔得頭籌。企業孵化器就是利用網絡鏈結,讓新創企業從中最快地找到合作伙伴和顧問咨詢。企業孵化器對一個國家的影響力,必須建立在新創企業的創新程度和企業孵化器與學研機構的互動、交流機制下。強化企業孵化器的作用,需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來構建企業孵化器的網絡;對內要建立企業本身整體的聯絡網,對外則是要建立對外的聯系網絡,由此網絡整合企業內部和外部的信息,以供員工使用。然而,從產業集聚戰略帶動產業轉型的角度,來考查目前企業孵化器所扮演的角色,其應構建技術與信息交流的平臺,整合人才、信息與技術、快速高效地互動,才能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產業結構的快速變遷。
本研究在經由上述對網絡式孵化器內涵的分析,認為網絡式企業孵化器是一種孵化器聯盟,其運用網絡的可及性,協助新創企業解決投資來源、研發技術、人才招募、實驗空間和法律服務等相關的問題;而知名度較高或實力雄厚的企業孵化器,則會幫助其它企業孵化器解決相關的問題。孵化器與相關組織的互動都要建立在一個互惠的模式下,有利于彼此在資金、信息、技術、空間與人才的取得和交流方面更加多元化。
2.2 差異
非網絡式的企業孵化器缺乏完善的社群式連接機制,相對于網絡式企業孵化器則因其縝密的網絡社群關系而帶來較高效率的互動。這種互動提高了新創企業的成功率,減少企業創業的成本,降低了企業所承擔的創業風險,大幅提升了企業與企業之間互補性資源和多元化信息的獲取效率。
網絡式企業孵化器除與普通企業孵化器一樣,在提供基本服務之外,最主要的優越之處在于其還提供了多元化且強而有力的商務聯系網絡,使新創企業得以快速在市場上擊敗其他競爭對手。普通企業孵化器培育和輔導初創企業成長的基本功能:一是降低創業過程的投資成本與風險,提高新創企業的成功率;二是協助企業孕育計劃,開發新技術與新產品;三是引導研發成果商品化;四是提供產學合作的場所;五是提供技術測試服務、加速產品開發;六是協助企業培養相關人才、提供信息及營運管理方面的咨詢服務。
網絡式企業孵化器除了具備這些基本功能外,尚有下列三種由網絡組織所提供的功能:一是通過網絡式充分縝密的培育計劃,降低高風險性創新活動失敗的可能性;二是通過合作網絡,鏈結到服務能力較強的孵化器,以培育企業競爭優勢;三是具有完善的網絡組織體系,這是網絡式企業孵化器成功的關鍵因素。
3 ?發展網絡式企業孵化器的對策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發展網絡式企業孵化器的對策,可作為企業孵化器制定發展戰略時的參考。
3.1 高度重視孵化器網絡化發展的重要性
對于規模不大、資本不雄厚的新建企業孵化器,成為孵化網絡的參與者,可以提高其孵化服務能力。企業孵化器應打破閉門造車、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路,積極參與多元化的網絡式孵化器聯盟,借助網絡資源提供全方位的孵化服務。
3.2 充分利用網絡式互動,提升孵化能力
通過網絡的鏈結,及時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發展現狀,主動輔導新創企業,協助企業突破技術、市場和資金的障礙,順利畢業。加強正式與非正式的網絡互動機會,不要忽視每一個可能獲得網絡成員技術、信息、融資渠道等相關資源的機會。
3.3 審慎篩選新創企業進駐
企業所掌握技術的市場前景、商業模式、管理團隊是篩選進駐企業的主要考察方面。提高進駐企業的限制門檻,除可激勵新創企業的創新外,也可提升企業孵化器的畢業率。規模較大、知名度較高的企業孵化器應拓展對外合作的網絡,應以專家服務團隊的方式拓展對外合作的網絡,除從中獲取互惠協作的利益外,也可以通過出租的方式,提供辦公空間與實驗設施,讓屬于其他企業孵化器的新創企業,也得到高質量的孵化服務。
4 ?孵化器網絡化發展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的對象是:武漢光電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電孵化器)。2000 年以來,光電子和通訊產業在武漢地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集群,包括研發、技術移轉、人才衍生、生產與交易互動等,在此區域,新創企業傾向以郵電科學研究院和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為核心的地區集聚,而成為一緊密的創新集群。武漢光電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光電院)于2003開辦科技企業孵化器即光電孵化器,其 2003-2006年所培育成功的 21 家畢業企業中,有 60%選擇座落在武漢地區;而2007-2010 年培育成功的 32 家企業,則增加至75%成選擇座落在武漢地區。這種現象顯示通過研發、培育而再衍生新創企業的地區創新環境與創新鏈結已日趨成熟,促使新創企業在孵化成功后的初期發展階段,更傾向于進駐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光電孵化器在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地區、甚至武漢光電產業集群中扮演關鍵角色。實地調研顯示其網絡程度高,孵化績效良好。因此,光電孵化器的成功經驗,值得深入的分析探討。
表1 中的分析顯示該孵化器的網絡化程度較高,無論是在正式或非正式的網絡式鏈結互動項目中,都顯示較高的情況。其培育企業數和畢業率而言,能表現極為優異的績效,以下是我們針對這一案例的分析:
4.1 實力雄厚的經營主體
光電院早期是由政府投資的一所以研發為主的機構,其在經費、實驗及辦公空間、土地使用面積等財力及硬件方面都有相當雄厚的實力。因此光電院在早期還尚未成立孵化器前,早已擁有較高水平的研發技術、資深人才與國際知名度。光電孵化器于2003年成立后,因其是國內第一所光電子專業的孵化器,再加上其實力雄厚,因此吸引了許多中小企業及新創企業業的入駐。
4.2 健全的內外部聯系網絡
光電院于旗下孵化器的成立前已有相當健全的研發機構;其至2002年底,工研院內部已有 12 所研發機構,其涵蓋的范圍有光電子、通訊、計算機及外圍設備、精密機械等相關技術。因此,其所能提供新創企業的技術支撐領域比其他孵化器全面。在孵企業可就近按不同的需求而尋求相當的協助。通過行業協會,由曾入駐企業和在孵企業高管組成的企業家聯誼會定舉辦活動,建立了在孵企業與外部的非正式聯系網絡。這一網絡可以交流創業經驗、行業信息,也可以建立合作關系。因此,光電孵化器較好的孵化績效與光電院內部健全的企業聯系網絡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4.3 審慎地篩選新創企業的進駐
針對新創事業在創新程度、創新項目具有研發的可能性,謹慎地篩選得入駐企業。一可維持該孵化器新創企業的畢業率,二可協助新創企業在一定的年期內脫離孵化器,量產研發成果。
4.4 卓越的研發技術人才支撐
光電孵化器的技術人才,除了自身實驗室的研發人才外,尚有光電院下屬 12 家研究機構人員的相互支援。卓越的研發技術人才是孵化器發展的重要支撐條件。
參考文獻:
[1]Salvador E , Rolfo S . Are incubators and science parks effective for research spin-offs? Evidence from Italy [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011, 38(3):170-184.
[2]Hu T , Chang S . Rol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ological communities and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 innovative activity: The case of Hsinchu district, Taiwan [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5, 42(7):1139-1160.
[3]王會龍,池仁勇.區域科技孵化網絡的構建及其創新效應[J].軟科學,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