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盛世 張寧 張曉娟

摘要:近年來隨著智慧城市的興起與發展,人們逐漸將目光轉移到如何進行城市治理上,通過尋找一種更加有效、科學的治理模式,來代替過去傳統的政府主導治理模式。通過綜合對比,提出了城市多元共治的模式,討論了多元共治新型治理模式與傳統治理模式的異同,并在大數據時代下對未來治理結構模式進行了科學選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mart city, people gradually moved on to the city governance, looking for a more effective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mode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government led governance model. Through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ity pluralistic co-governance model,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pluralistic co-governance model and the traditional governance model, and makes scientific choice for the future governance model in the era of big data.
關鍵詞:智慧城市;傳統模式;多元共治;模式選擇
Key words: smart city;traditional model;pluralistic co-governance;model choice
中圖分類號:D630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12-0194-03
0 ?引言
在當今社會環境下,正確解決城市發展帶來的諸多問題,是智慧城市建設與治理的重要環節。IBM公司對智慧城市的定義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在其管轄的環境、公用事業、城市服務、公民和本地產業發展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ICT),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應對地方政府在行使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政府職能的過程中的相關活動與需求,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娛樂環境[1]。”同時隨著智慧城市的提出,對于改變傳統治理模式,尋求新型治理模式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并且基于當前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高信息化環境下,智慧城市治理逐漸發展應用,此間出現一種新型治理模式——城市多元共治。城市多元共治是指通過政府、市民、企業、其他組織多方協同參與并利用一定的基礎技術手段和管理方法對城市各種事務進行科學高效的智能治理模式。
1 ?智慧城市治理研究綜述
學者約翰斯頓(Johnston)與漢森(Hanssen)提出,智慧治理依賴相關基礎設施使用的反應性、公開度、責任性[2],這些基礎設施實現數據替代、服務融合和通訊交流。國內學者楊冰之等將智慧治理并入到智慧城市的應用體系中,或者以“智慧管治”替代“智慧治理”,缺乏從治理視角出發對智慧城市進行完整構建的研究[3]。通過與傳統治理模式的對比研究,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分析多元共治模式的結構特點及整體優勢,論證這一模式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可行性。智慧城市多元共治的目的在于降低城市經營風險,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4]。多元共治模式的研究是一種城市治理模式的更新換代,是基于傳統治理模式上的創新突破。將會改變以往固有的治理態勢,消除陳舊治理模式在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弊端,提出新的治理結構,優化各種治理途徑和管理方法,圍繞以人為本的中心原則,對城市進行科學全面的智能治理,達到最佳預期效果。智慧城市治理的戰略目標是提升百姓的城市生活質量,從而增強百姓的獲得感感與幸福感[5]。
通過查閱大量關于城市治理的文獻資料,對國內外城市治理模式和發展狀況進行分析,找到目前在城市治理中存在的理論層面問題和實際應用的不足,結合新的治理模式進行改進融合創新。通過對我國傳統治理模式與新型多元共治模式的對比研究,分析得出兩者之間的異同點,從各方面論證多元共治模式的優勢和科學性以及發展應用可行性。并深層論述多元共治模式以云計算結構為主,結合智慧城市體系中的感知層、傳輸層、處理層、應用層(感知層)四個結構層次進行整體性全方位智能治理。
2 ?智慧城市多元共治模式研究較傳統模式異同點分析
2.1 傳統治理模式分析
傳統城市治理模式是一種由政府主導的,采用一定的基礎手段和傳統的管理方法進行城市各項事務的分析與處理,并達到一定治理的目的?;诋敃r的社會環境與科技發展水平,以政府為主導中心的治理有著較大的優勢,能夠更好的利用權力為治理基礎手段,實施過程較為順利,但是由于技術方面和主體單一性的因素,導致這種模式治理的過程中和結果有著各種問題的存在,最終的決策和應用結果也沒有科學性,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對于治理有著一定的作用,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治理效果。并且就職能方面來說,由于政府主導治理從而就喪失了本來應有的保障者角色、監督者角色以及服務者的角色,那么對于整個治理的過程和結果顯然就得不償失。
2.2 多元共治模式研究
智慧城市下多元共治模式的提出,從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各方主體對于城市治理的積極性。多元共治模式以智慧城市基礎層次為最基礎的技術手段,結合各方主體的共同參與、共同決策為根據進行信息反饋和管控治理。多元共治模式的模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技術結構:分為感知層、通訊層、數據層、應用層(感知層)四個層次,另一部分為管理結構:分為政府、市民、企業和其他組織四個管理主體。其中技術部分:感知層以物聯網為介質,進行城市各種事物及事務信息的感測與定位;通信層以互聯網為渠道,對感測到的城市所有信息進行輸入與傳遞;數據層以大數據為方法,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合分類,以云計算為主結構,對分類整合的信息進行處理;應用層(感知層)進行決策反饋應用。管理部分:政府、市民、企業和其他組織之間密切協作,共同決策。智慧城市治理的最終目標是將城市信息化成果惠及百姓,因此,大數據信息服務應該是智慧城市的價值所在[6]。多元共治模型構造成一張智能信息網,將整個城市由上到下立體覆蓋,突出整體性全局性。與此同時,多元共治模式采用多方參與,多個中心主體的管理方法進行城市事務的治理。城市治理主體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多元主體責任界定相對模糊且彼此依賴,不堅持政府職能的專屬性和排他性,而強調政府與社會組織、市民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7]。參與主體不再是政府單方,也不再是政府主導的一站式治理模式,而是由政府、市民、企業以及其他組織共同參與并以多方為中心貫穿信息輸入到決策應用整個過程,使各方面的決策變得更加高效民主和科學化。要努力加強政府、企業、公眾之間的協調互動,構建多元主體互動模式,為“智慧城市”的治理,添磚加瓦[8]。從智慧城市下基礎技術平臺到高端信息化應用,再到各方的協同,不斷優化治理,使效果更加明顯,更加可見。
2.3 多元共治模式較傳統治理模式異同點分析
對于多元共治模式與傳統治理模式的異同比較,主要采用耦合性分析的方法和比較研究的方法進行分析論述。耦合性分析法是指模塊或者事物之間的關聯程度,這兩種治理模式的相同點在于治理的目的和價值導向一致,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更有效的進行城市治理,使城市運作更加有序協調。價值導向主要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內部功能,造就民生幸福。以深層智能化、全面互聯互通、有效交換共享、協作關聯應用,實現現代城市運作更安全、高效、便捷、綠色的和諧目標[6]。通過分析可知,兩者之間在價值導向和目的兩個方面具有很強的耦合性。
不同之處在于傳統模式參與主體為政府單方一中心,而多元共治模式參與主體為政府、市民、企業以及其他組織多方多中心;傳統治理模式的管理方法比較單一,并且運用的技術手段也比較落后,使用簡單的互聯網或者數據計算進行處理并決策,而多元共治模式管理方法多元,可以調動各主體的積極性,結合最新的信息手段,以云計算為主結構,使得治理效果更佳。最后,在治理時間上也有區別,傳統治理模式從信息輸入到作出決策,所花費時間比較長且做出的決策可行性與科學性不高,而多元共治模式在時間上能夠節省大半時間并且決策的可行性和科學性比較高。
3 ?未來智慧城市治理模式的選擇
隨著科技快速進步,信息化發展更加先進并成為常態,再加上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傳統治理模式難以達到新型城市治理要求。智慧城市治理的最終目標是推動可持續經濟增長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這不但依賴城市的硬件和軟件設施,更在于智慧城市管理者如何智慧使用資源,做出智慧抉擇[9],多元共治模式將是未來城市治理的必然發展趨勢。多元共治模式運行包括三個方面:治理能力、治理結構、治理過程,三這相輔相成,彼此聯系。治理能力在互、物聯網和大數據的介入,變得更加智能性、信息性、可調節性;治理過程也變得更加持續、循環、科學。治理結構由底端的基礎設施定位、政務信息收集到中端的設施與政務信息錄入、傳遞再到末端的數據整合分析處理,最后反饋的底端進行應用與解決,往復循環,如圖1所示。
多元城市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主體多元,相互聯系、協調,彼此依賴;治理過程持續性,而非短暫或間斷過程;多元治理是一種智能網絡化結構模式,各主體通過協調,信息互動與反饋構造出全方位智慧城市治理網;重點突出“以人為本”,為人民帶來獲得感和幸福感。
政府方面為促進智慧城市治理,出臺了一系列的保障和鼓勵政策:2012年《國家部委政策支持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工作通知》智慧城市治理是通過綜合運用現代科學信息技術、吸納信息資源、整合業務系統,強化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新模式;對各試點城市予以支持,申報條件可降低;加強信息技術創新,優化組織結構,為智慧城市治理打下堅實基礎。
多元共治模式在智慧方面、技術方面、組織方面有較為突出的優勢:
①智慧方面:多元共治模式基于智慧城市的智慧系統之中。從模式結構的建立到治理的實施,以及最后治理效果的反饋始終處于智能化的狀態之下,使得多元共治模式比傳統模式的智慧性更高,使得政府的治理更高效,企業參與更智能,市民的反饋更便捷,能夠更加促進主體間協同,達到城市治理的最終目標。
②技術方面:多元共治模式主要依托于智慧城市的基礎技術平臺。借助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與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將城市治理構建在一個信息網之中,使城市治理的時效性和全面性顯著提高。比傳統治理模式在技術方面更加先進,能夠更方便快捷的進行治理信息的收集、傳遞、處理、反饋,達到利用技術手段所要完成的預期效果。
③組織管理方面:多元共治模式在政府、企業、市民、其他組織的協同作用下進行。就組織主體而言,單一的組織主體所起到的作用并不能夠做出科學有效的決策,同時組織的協同性也會大大的降低。多元共治采用多元主體,多個中心的模式,彌補了以往單一主體結構在組織方面的缺點,不僅在組織協同和決策方面提高了效率和科學性,而且使得城市治理的效果更加明顯、突出。
對于多元共治模式有相應的建議:明確開展智慧城市治理的基本理念,即明確參與智慧城市治理的側重點和力度;加強城市信息基礎設施智慧化的建設,不斷提升信息智能功能。
在現代環境下,多元共治模式具有高信息化、高效率、高協同性、高科學化等各種突出優勢,再加上當前的智慧城市設施作為發展的基礎平臺,對于多元共治模式的耦合性更大、更廣,能夠達到的更好地預期效果,能夠更快更好地實現智慧城市下的新型治理模式,使的各方都能夠體會到這種模式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其自然而然就成為了未來城市治理模式的最佳選擇。
4 ?結論
就目前智慧城市下治理模式來看,多為政府主導的單一治理模式,這種傳統模式通過研究分析與實踐得知,有著諸多的缺點和漏洞,顯然這種模式達不到預期的治理效果和目的。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這種模式在理論上不夠系統,也不夠全面。同時在實施過程中也無法達到科學有效的管理與執行。
通過對多元共治模式的分析,明確了智慧城市下多元共治的目的和實際意義。以及對于傳統模式的對比研究,得出多元共治模式的一系列的優勢和潛力,這種模式比改進的傳統模式更加適合現代城市治理的環境。同時隨著大數據等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和智慧城市的全面推進,多元共治模式對于城市治理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更符合可持續和人本化的理念。從智慧城市下的基礎技術平臺到不斷發展的信息化,多種參與主體間的協同,使得整個城市處于智能治理網之下,給各主體帶來不同的獲得感。
參考文獻:
[1]Dirks S, Keeling M. A vision of smarter cities: How cities can lead the way into a prosperous and sustainable future [J]. IBM Institute for Business Value, 2009.06.
[2]Johnston E,Hansen D. Design Lessons for Smart Governance Infrastructures [J]. American Governance. 2011(3):197-212.
[3]Odendaal 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Local Governance: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ities in Developed and Emerging Economies [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003(6):585-606.
[4]董禮勝,崔群.整體性治理:一種研究智慧城市的新視角[J]. 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5.
[5]馮路,黃瀟,吳苗苗,呂建森.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J].三江論壇,2016,09.
[6]明仲,王強.大數據助力智慧城市科學治理[J].深圳大學學報,2013,07.
[7]張昱,劉學敏.城市治理與中國“智慧城市”建設[J].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6.
[8]張竹葉,王雅倩,蔡政英.淺談“智慧城市”建設與城市治理[J].管理論壇.
[9]李重照,劉淑華.智慧城市:中國城市治理的新趨向[J].電子政務,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