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艷丹


摘 要: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作為智慧城市發展的藍圖,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本文構建了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公眾滿意影響概念模型,利用LISREL結構方程模型對影響因素進行擬合分析,計算出因素間的路徑系數,根據實證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關鍵詞: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公眾參與;公眾滿意
中圖分類號: D63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0-87-2
0 ?引言
隨著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出現和迅速發展,建設和發展智慧城市成為城市建設的風向標,智慧城市成為城市的新型發展形態,掀起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設熱潮。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企業的推動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成效明顯。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等部門加大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投入,推動了我國智慧城市的迅速發展。截止到2015年底,共有超過373個試點市、縣(區)納入批復智慧城市試點名單,智慧城市重點項目立項超過2600項,總投資額超過1000億人民幣。而在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一方面會因為信息不全面而造成規劃偏差,另一方面在資源配置上會出現不合理現象,引入公眾滿意為導向的智慧城市建設規劃方案能夠很好地解決以上問題,通過廣泛吸取社會資源和各方支持,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智慧城市發揮其潛在效能。
1 ?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公眾滿意影響因素分析
1.1 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公眾滿意影響概念模型
本文選定中國語境下公眾滿意的角度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未考慮文化、服務類型等其他因素,確定公眾參與作為研究的自變量和核心變量,選取參與動機、準備行為、合作行為、人際互動四個維度進行衡量,選擇公眾涉入、感知風險、內外控作為公眾參與的前因變量,感知質量作為公眾滿意的先行變量,也公眾參與對公眾滿意度影響的中間變量,公眾滿意是本研究的因變量和結果變量。基于此,概念模型包含了六個潛在變量,其概念模型圖如下。
<E:\123\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10\16-10下\30-1.jpg>
圖1 ?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公眾參與對公眾滿意
影響概念模型圖
1.2 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公眾滿意影響因素
根據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公眾參與對公眾滿意影響概念模型可以知道其中公眾滿意的影響因素主要包含如下。
①公眾涉入,Zaiehkowsky提出涉入度是消費者自身認知產品及其心理內在需求、價值觀的相關程度,認為公眾涉入是一種心理態度、狀態,本研究指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對公眾的重要性和關聯性,選取建設重要性、建設愉悅性、建設象征性作為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公眾涉入影響因素。
②感知風險,感知風險是指公眾對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的決策結果不確定性和決策錯誤引發后果的嚴重性的知覺和判斷。本研究量表結合研究背景,從時間風險、財務風險、功能風險三個維度構建智慧城市建設規劃的感知風險影響因素。
③內外控,根據有關內外控研究得出,內控個體認為個人命運由自己掌控,相信所得與付出成正比;外控個體認為個人命運由周圍環境等因素掌控,相信所得與付出無關,主要依賴于運氣等外在力量。本文采用Lumpkin量表,簡化了I-C-P量表,從I-E量表中選取6個影響因素分別衡量內控和外控程度。
④公眾參與,公眾參與主要指公眾在社會公共事務的決策、管理、執行和監督過程中,通過參與方式獲得一定權力,根據公眾利益將權力實現于公共事務的行為過程,本研究公眾參與行為可以分解為以下四個維度;參與動機、準備行為、合作行為、人際互動。
⑤感知服務質量,感知服務質量指接受商品服務的顧客通過主觀意識感受到商品服務的實際質量,是一種基于顧客主觀意識的服務質量評價。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感知服務質量量表是PZB建立的SERVQUAL量表,從有形性、保證性、可靠性、移情性、響應性五個維度22個細項對感知服務質量進行量化評價。
⑥公眾滿意,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的公眾滿意是公眾對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觀評價,是公眾參與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后對參與過程和建設規劃水平、成效感知的累積效應。智慧城市建設規劃旨在為公眾提供更好的城市社會環境,建設應以人為本,而公眾滿意則成為衡量智慧城市建設規劃水平、成效的核心變量之一。
2 ?LISREL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法
本文采用LISREL對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公眾參與影響公眾滿意模型進行估計,并驗證研究中提出的研究假設。LISREL根據設計的模型求出樣本協方差S和觀測變量協方差∑(θ)進而確定模型中的參數。結構方程模型包含一個結構方程和兩個測量方程:①η=Βη+Γξ+ζ(結構方程);②Χ=ΛΧξ+δ (測量方程);③Y=ΛYη+ε(測量方程)。
在結構方程中, B(m×n)是η的系數參數矩陣,Γ(m×n)是ξ的系數參數矩陣,ξ是誤差項。在測量方程中,分別規定了外生可測變量X和外生潛在變量ξ、內生可測變量Y和內生潛在變量η之間的關系;其中ΛΧ和ΛY分別表示ξ和η的回歸系數或載荷矩陣,δ和ε(為相應測量變量的誤差項。
3 ?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公眾滿意影響實證研究
3.1 數據收集
實證研究根據上文6個潛在變量量表編制問卷,調查問卷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共有55個問題;第一部分是樣本特征調查,共4個問題,第二部分是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公眾滿意影響調查,共51個問題。共發放問卷220份,回收問卷198份,剔除沒有關注智慧城市建設的問卷,有效問卷共計158份,問卷回收、有效率達到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的要求。
3.2 結構方程模型擬合分析
根據公眾參與對公眾滿意影響潛在變量間因果關系邏輯概念模型、研究假設與潛在變量,構建智慧城市建設公眾參與公眾滿意關系模型,包含9個潛在變量、17個研究假設。使用AMOS20.0軟件對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參數擬合。結果變量的復測定系數R2都大于0.5,說明模型的擬合效果良好,擬合各變量路徑系數如圖2所示。
4 ?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公眾滿意提升建議
智慧城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旨在為公眾提供一個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綠色的現代城市環境。通過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公眾參與對公眾滿意影響模型與實證分析,發現公眾參與通過感知質量影響公眾滿意。公眾參與程度越高,越能發揮其在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的導向作用,建成整合信息資源、滿足公眾需求的智慧城市,提高公眾滿意的同時獲取公眾信賴,提升城市形象。因而,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中,務必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