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中
一、基本情況
1.老齡人口基本情況。我縣有人口45萬(縣城人口9萬多人,農村人口35萬余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7.73萬人,占全縣總人口17%,比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別高出0.9和0.1個百分點。我縣早在2002年就進入老齡化社會。全縣老齡化呈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增長較快。全縣老年人口以每年3%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中度老齡化社會水平。二是養老需求多樣化。我縣農村地區的老齡人口多為基本的養老保障需求,而城區的老齡人口對于高品質養老服務,特別是對健康養老有較高要求。三是空巢化。隨著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一代人步入老齡,很多家庭面臨2對4的贍養狀態(一對夫妻要贍養四個老人),多數子女因客觀條件無法與父母生活在一起,老年人口空巢率不斷提高。四是高齡化和失能化。至2015年年底,全縣80歲至89歲老人0.68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0.7%;預計到2020年全縣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將超過0.92萬人。
2.老年人經濟保障情況。全縣老年人享有社保約25,027人,每月約1,700元保障性收入;機關退休人員約4,500人,每月平均4,000元左右退休金收入;享受農保人員或者無保險人員約37,800人。
3.養老機構基本情況。截止到2017年10月底,我縣共有養老機構20家,其中:公辦敬老院6家、公辦福利家園1家、民辦養老機構13家,總床位1,820張(其中:公辦床位800張、民辦1,020張)。
(1)呈現特點。一是養老床位缺口較大。每千名老人24張床位的規模滿足不了現在的養老服務需求,要在“十三五”期間實現每千名老人35-40張床位(其中護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30%)的目標,就需要保持每年每千人最低增加3張床位的建設進度。二是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較快。民間資本開始進入到肇源的健康養老行業,養老服務更加多元化,健康養老產業短時間內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至誠醫養康復中心已在我縣試水運行。三是基礎保底能力提升。公立養老機構投入加大,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水平,自2005年以來,累計投資2,000余萬元,形成縣-鄉-村三級建設模式,在優先保障65周歲以上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散居的五保老人的基礎上逐步向其他老年人擴展,公立養老機構民生保底能力進一步加強。
(2)發展趨勢。養老模式發生變化。近年來,養老服務業發展呈現多元化趨勢。先進地區主要以居家養老為主,社區養老和入住養老院為輔的養老模式。其原因有三:一是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的老年人所需要的照護較少,家庭和社會服務完全可以滿足其養老需求;二是“孝”文化和社會觀念決定了老人自身和家庭更愿意讓老人呆在家中養老;三是大多數老年人支付能力有限,居家養老的成本更低。未來養老產業最大的細分市場即居家養老市場,遠程醫療及照護服務提供商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養老服務智慧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提高,健康養老智慧化的運營成本不斷下降,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智慧化養老將普遍實施,大數據、云計算將廣泛應用到健康養老行業中。如,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各類傳感器,使老人的日常生活處于遠程監控狀態,所測數據直接傳送到所屬醫療服務中心的老人電子健康檔案,一旦出現數據異常,智能系統會自動啟動遠程醫療干預,必要時上門進行醫療服務。
養老產業鏈擴展。養老產業發展已不再局限于滿足養老群體的剛性需求,而是延伸到大健康產業,擴大到健康服務、醫療服務、醫藥器械、健康消費品等領域。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老年人健康食品產業。
二、存在問題
一是產業沒有形成規模效應。全縣多數養老機構沒能形成足夠的規模,規模小且分散,處于單打獨斗的局面,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所能提供的服務相對單一。二是服務功能不夠完善。部分養老機構服務從業人員年齡較大,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缺乏老年服務和醫療護理專業技能,服務質量難以保障。三是社區居家養老力度不夠。場所難以落實,運行資金沒有保障,社區養老服務功能不完善。四是保障能力相對薄弱。地方財力配套能力有限,補貼方式相對單一。五是產業基礎不扎實。養老服務產業投入不足,老年食品產業缺乏上下游配套企業參與。
三、意見建議
1.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模式
基于我縣的農村人口較多實際情況,建議應以社區養老為依托,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模式。一是依托社區醫療資源,充分利用社區的公共衛生服務,為每一名老人建立健康檔案,每年進行健康體檢,并對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進行持續的跟蹤管理。二是借鑒讓胡路區使用的“96760”社區服務呼叫中心,為60歲以上老人家庭安裝應急呼叫系統,提供快速、有效、緊急救助。同時在社區設立服務網點,根據老人需求,提供家政、保潔、送餐和生活必需品配送等服務,三是針對老年人社交需求,社區設立活動場所,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文體娛樂活動,為居家生活老年人提供上門式咨詢、陪護、聊天、精神慰藉等服務;四是開展老年專業護理人才培訓,為鰥寡孤獨、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提供專業家庭護理服務,著重安排“4050”下崗人員、城鄉低保家庭人員、城鎮零就業家庭、長期失業人員從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2.發展老年健康食品產業
一是以健康食品產業為依托,采取鼓勵現有食品加工企業轉移目標客戶群和招商引進專業企業的辦法,創新發展老年健康食品。如開發速食簡餐產品(流水線生產和包裝米飯菜肴,產品已經是放好各種調料的“半成品”,買回家或叫外賣送貨到家后簡單處理就能鮮美食用。做到可提供老年人所需營養、符合老人口味、有助調節生理機能)。二是針對老年人健康食品的產業發展需求,整合地區綠色農產品資源,建立優質農產品的原料供應基地。三是結合老年人飲食特點,發展健康養生餐飲服務業,建立老年餐廳,為老年群體提供低鹽、低糖、低脂的飲食服務。
3.促進中醫中藥產業與養老產業融合
近年來,我縣中醫中藥事業發較快,中醫院設立了未病科,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養生理念,正在推進的北藥產業園為中醫藥養老提供了資源保障,使我縣有條件開展中醫中藥養老產業。一是打造中醫中藥為特色的醫養結合養老院,依托縣中醫院建立養老機構,著眼于老年人的醫療診治、大病康復、養生保健需求,把中醫藥養生保健和“治未病”理念融入養老全過程,利用中醫藥技術方法全面提升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從膳食、理療、湯藥、膏劑的調養方面給予養老指導。保證老人的慢性病得到規范的管理與治療,急性病也可及時得到救治。二是在北藥產業園的保健品制造功能區,開發老年人中藥養生保健品、老年保健藥品、中藥保健膳食、中草藥保健飲品以及外用中藥保健理療設備等產業項目,使肇源的老年人中藥保健品牌及早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4.發展候鳥式養老產業
我縣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為發展健康養老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夏季涼爽宜人的氣候環境、風景秀美的濕地湖泊、獨特的站人文化、新興的影視基地都可以作為健康養老產業的宣傳賣點,以此吸引外地的老年人來我地候鳥式養老。養老基地建設的方式可以選擇引進民營資本,PPP的合作模式來進行。一是謀劃建設生態養老城,以濕地景觀為基礎,輔以農家果蔬園,綠色有機稻田,休閑垂釣的方式,打造環境優美生活舒適的田園生活主題養老城,配備完善的醫療護理、中醫保健、文體娛樂等配套設施,形成集養、住、治、療為一體的綜合養老社區。二是充分利用北藥產業園的中草藥種植生產基地,建設集濕地觀光和中醫中藥養生為一體的養老養生產業基地,基地主要以中醫中藥養生為主,藥浴養生、藥膳保健等方式為老年人服務,這樣即使在冬季也能吸引一定的老年群體。三是通過“天鵝頤養聯盟”的模式擴大影響力,尋找合作伙伴,和其他有地域特色的養老企業展開合作,使老年人群體不再局限于一地一隅的養老方式,而是在一個養老機構辦理手續后即可享受多地的養老服務,哪里的氣候適宜就去哪里,哪里景色美麗就去哪里,各地之間的周轉不需要老人勞心勞力,有人為他們介紹和制定養老居住計劃、旅行計劃,而且在轉住另地時還有專業的陪同護理,解除老人后顧之憂,進一步提升養老產業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