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書中,深刻剖析了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技術的發展使人喪失了否定性和革命性,人變成了單向度的人,整個社會變成了一個沒有反對派的社會。社會制度、文化、思想本應讓人們更好生活和娛樂現在反過來統治控制著人們的生活,人被“異化”為沒有反對思想的人,服從和順從技術理性對人的控制。馬爾庫塞試圖讓人們回到本真的自我,追求絕對的自由,但是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肯定性也是需要的,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
關鍵詞:異化;技術理性;否定性
馬爾庫塞是西方馬克思恩格斯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法蘭克福學派政治理論最重要的貢獻者。在他的諸多作品中都有提到人的異化的問題,對于“異化”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有著不同的解釋,馬克思恩格斯對“異化”的解釋是指:“分離、疏遠”,即本屬于人的東西或人的活動的結果,在人的對象化活動過程中,取得了獨立性,并反過來成為制約人、統治人的力量。馬爾庫塞則認為,是發達工業社會借助技術理性這種隱蔽的意識形態使人喪失了人的本性、自由、否定性和超越性。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對發達工業社會中產生的人的異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旨在揭露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喪失的人性,渴望回歸人們回歸本真的自我。
一、《單向度的人》寫作背景與涵義
《單向度的人》一書發表于1964年,該書的發表在歐美國家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正是這部書使他成為了“新左派”的精神領袖。該書是馬爾庫塞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否定性的喪失,被異化為喪失自我沒有反對聲音的一部作品,書中更是多次提到“技術合理性”一詞,旨在揭示在科技的發展之下人被異化的表現和整個社會被籠罩在技術理性的統治之下。任何的理論的形成都是當時社會背景的濃縮和時代的反映,馬爾庫塞在書中描繪的生活是一個被異化的、虛假的、肯定性的社會,也正是人們所經歷的社會。雖然馬爾庫塞是海德格爾的學生,但他說自己是堅定的馬克思恩格斯主義者,他在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形成了以美國、蘇聯為首的爭霸格局,此時的資本主義世界開始了第三次革命——技術革命,各國之間爭奪利益的方式已經不再是武力戰爭,科學技術變成展示國家實力和地位的最強有力的證明,被列寧預測“資本主義最高階段的帝國主義”本應走向滅亡,但是因科學技術的發展給資本主義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馬爾庫塞認為正是因為科技給資本主義打了一劑強心劑,使社會得到了進步并且社會進步之下的階級矛盾逐漸被隱藏。所以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中深刻的分析了資本主義進入發達工業社會后,出現的這種繁榮景象是虛假的、便面的,其背后是人的精神在受壓抑和奴役,人失去了本真的自我,變成“單向度的人”。“向度”有“方面”“維度”之意,所謂“單向度的人”亦稱為“單面人”即異化了的人也就是喪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在馬爾庫塞看來,人類在正常的社會中應當是有兩個方面的維度,即肯定現實、維持現狀的維度以及否定、批判和超越現實的維度,但是在發達的工業社會中,由于科學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豐富的物質需求,人們逐漸喪失對現實社會的否定性和批判性,表現出對現實社會的順從性和肯定性,人由“雙向度”變成了“單向度”。人為什么會變成“單向度”的人呢,主要表現在什么方面呢?
二、人異化的表現
在此書中隨處可見馬爾庫塞對“技術合理性”的批判,在他看來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借助技術理性形成一種新型極權社會,科技給社會生活帶來極大的物質豐富同時人們被束縛在這一技術理性之中。以下將通過政治、和思想三個方面來分析馬爾庫塞對“單向度”的人的表現。
1.異化的政治
在政治領域中,人的異化主要表現在技術控制下的極權社會,實現了政治對立面的一體化,也就是人們喪失了自身的自由,變成了社會的、普遍的自由,因而消除了危害社會的繼續存在的政治反對意見。所以在馬爾庫塞看來,極權主義的特征主要表現不再是實施暴力和恐怖手段,而是表現為是否允許對立派別、對立意見、對立向度的存在,他指出:“在這一社會中,生產裝備趨向于變成極權性的,它不僅決定著社會需要的職業、技能和態度,而且決定著個人的需要和愿望。因此,它消除了私人與公眾之間、個人需要與社會之間的對立。對現存制度來說,技術成了社會控制和社會團結的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快的形式。”[1](p06)因此,高度發展的工業社會中科技的發展逐步使資本主義社會變成了沒有反對派的社會,而那些作為政治反對派的社會民族黨、共產黨也放棄了利用暴力奪取政權的主張,甚至作為社會革命力量的無產階級,在隨著技術進步使勞動量和勞動強度的減弱和福利國家提供的舒適生活,使其完全喪失了暴力革命的沖動,并且與對手聯合起來維護虛假的,普遍的國家利益。在這里馬爾庫塞給出了無產階級喪失革命的原因:首先,機械化的發展使勞動者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多的藍領工人去開始向白領工人過度,職業分層發生變化。非產業性工人的數量增加,使資本家榨取剩余價值的方式發生變化。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關系也由支配變成了管理,二者之間的矛盾和剝削的根源被隱藏在這一客觀合理性的背后。其次,由于技術合理性的政治所提供的遏制變革的前景,取決于福利國家的前景。福利國家所制定的政策使工人享受到了生活的保障,甚至享受與資本家一樣的待遇,即使不工作也可以得到生活的保障。在這看似自由的福利國家,使人們進一步的喪失了否定性,人們沉浸在這種福利國家帶來的安逸。整個社會沒有否定性的聲音,社會沒了變革的動力,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也因其形成階段的變化使其回到了高度抽象的思辨水平。
2.文化的扭曲
馬爾庫塞在對發達工業社會政治的一體化進行批判之后,對文學也進行了批判,他認為:“文學的某些重要觀念與形象及其命運將表明技術合理性的進步正在清除高層文化中的對立性因素和超越性因素。他們是事實上屈從于流行在當代工業社會發達地區的俗化趨勢。”[1](P49)在工化發展的進程中,文化也逐漸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變得商業化、世俗化,不再具有個性、理想性和否定性,成為單向度的文化。在過去高層文化與社會現實相互矛盾又同時并存,高層文化是自由隨遇而安的,現實社會也極少受到其理想和真理的妨礙,但是“今天的不同之處在于通過消滅高層文化中對立的、異己的和超越性的因素——他們借助高層文化而構成現實的另一種向度——來消滅文化和現實之間的對立。”[1](P49-50)高層文化變成物質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學藝術走下了神壇成為世俗化、大眾化的技術理性的宣傳工具。因此在馬爾庫塞看來文學藝術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不再具有顛覆性的力量,異化為只具有肯定性的俗化內容。
3.思想的退步
上文中我們提到,政治、文化已經異化了,文學藝術被拉下神壇成為技術理性的代言人,給人們傳播著肯定性的思想,像鴉片一樣不斷侵蝕著人們,使人們喪失了否定性批判性,人們越來越趨向于一致化。人們生活在看似自由的、和諧的社會,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從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一切看起來都在進步,但是人們的思想卻在退步。在發達的工業社會人們的思想被物化為虛假的需要理論,馬爾庫塞認為技術的進步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人們看似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其實是精神需求被物化了,沉浸在被制造的物質需求之中。真實需求的異化,人們只追求物質生活,這種虛假的需要是人們得到幸福感,而科技的發展又會產生新的商品,又會刺激民眾產生新的虛假需要,人們拜倒在商品面前順從了現在的社會,失去了反抗的理由。在馬爾庫塞看來自由的人才是幸福的,自由是能在自主的空間里發揮人的自主性,不被物化。但是現在的人所獲得的幸福感是一種自我麻痹,是對現實的一種妥協。他認為真正的幸福是精神和物質的雙重解放,發達工業社會對經濟的過度發展,嚴重忽略了對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科技侵占了我們大量的空間,誘導我們作無意義的,虛度光陰的事情,促使我們喪失精神上的追求。在這里馬爾庫塞強調了精神需求的升華對抑制人的異化作用,“同調整過的俗化的快樂相對照,升華維護著壓抑性社會加諸個人的拒絕意識,因而也維護著解放的需要。”[1]P(65)從他的理論我們可以看出他極力的想拉人們回到自由、幸福、田園般的生活,摒棄科技文明帶來的焦躁虛假的幸福感。這時人們所獲得的幸福感,是來自人們真實的需要,不再是被異化的意識,是人們自身真實的感受,不是被同一化、全盤接受的只有肯定思想的意識。
三、馬爾庫塞科學技術批判的局限性
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中所談到的人性異化問題,是基于資本主義大工業發展而言的。對技術發展引起的人們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的異化是資本主義社會全面異化的標志,它形成一種隱蔽的方式蠶食了人們大腦中批判的、革命的、否定性的能力,這是馬爾庫塞對技術進步給社會帶來的負面的影響的深刻分析明顯帶有人本主義的色彩。而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科學技術進行過批判,雖然這個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對科技的批判是人道主義的批判屬于萌芽時期,但是他已經開始注意到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生產力的同時也使人類的自由喪失掉了。直到《資本論》時期對科技理解達到了成熟階段對技術的理解也更加趨向于其本質。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一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帶有明顯的人本主義色彩。首先,對政治和文化的批判方面有一點偏激,過分夸大了文化在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統治中的滲透作用,在馬克思看來大眾文化只是輔助作用,因為統治階級為了維持現有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式,一定會在運用國家政權在政治上進行統治。馬爾庫塞把大眾文化批判當作與資產階級斗爭的武器,但是他又認為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被同化了喪失了革命性,不認可無產階級在社會主義中的主體地位。其次,馬爾庫塞在技術理性批判其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他過分強調否定性自由和絕對自由,但是這未必是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在現實的生活中有時也是需要肯定性的制度來維持秩序的,過猶不及勢必會陷入虛無主義之中。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技術思想則注重實踐基礎上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社會解放和終極目標人的解放,其思想最重要的理論品質一直都是開放性的、與時俱進的和從來都不是僵化不變的。尤其在全球化發展的大勢之下,人的異化問題也將變成世界性的問題,我們更加應該警惕在追求自由的同時拒絕盲目的跟風,做一個有思想,有個性的人,防止人性異化。因此這就要求我們要用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來指導我們,運用他們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看待世界,才能有助于人性不被異化。
參考文獻:
[1]馬爾庫塞,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2]劉爽.自由之困境:否定性的喪失--讀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03):95-96
[3]王校楠.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單向度政治--讀赫伯特·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7(06):95-96
作者簡介:
楊慶(1992--)女,山西人,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國外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