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強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學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生處于青春發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長高峰。其生理、認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識在迅速發展,是人一生中發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關鍵的時期。但這一階段也是學生最容易出問題的階段。椐有關部門的心理調查表明:多達16%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獨、自私、嫉妒、自卑等;學習動力不足、厭學情緒嚴重、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嚴重;意志脆弱、不能正確地面對挫折;以自我為中心,社會能力、適應性差;依賴性強,獨立自主能力差;人際交往障礙在中學生中也一定程度存在。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發展,對家庭社會也會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如何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成為具有健全人格、適應時代發展的一代新人,成為當前中學教育面臨地新問題,新任務,也是《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和《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決定》的實施需要。
一、當前中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及成因
1.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見增加,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服從長輩的意識淡薄,喜歡獨立思考,不愿別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過分強調自我,惟我獨尊,對于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幫助不愿接受。他們經常用反抗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種心理如果加以引導,可以激發青少年求異的思維和創新的火花成為一種積極的因素。但是成長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確把握,就會養成偏激固執的不良心態。
2.脆弱、孤獨的封閉心理。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而他們的父母因忙于事業,大多無暇顧及他們,有些孩子就會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愿與老師同學談心里話,把自己的心理封閉起來。這些孩子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從未吃過苦、受過挫折,在日常的學業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順心的事,心中的苦悶沒辦法得到排解,就會處于焦慮、抑郁狀態。這種脆弱封閉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會驚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潰。
3.應試教育下的繁忙學業、激烈競爭,也是學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學競爭,家長們都望子成龍,這種迫切的愿望使學生心理負擔日益加重。頻繁的測驗、考試使學生經常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超負荷的學習強度使學生精神緊張,心情壓抑。當他們面對自己不滿意的答卷時,總是抱怨自己,從而失去了對學習的信心。此外,父母的離異,或親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學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二、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措施
中學生所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對學校及其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采取多種手段積極應對,以維護和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1.要敏銳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觀察應該在學生沒有覺察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學生的行為。在平常的教學過程、課外活動、學生的交往過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觀察學生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行為動作、興趣愛好、待人接物的表現。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還應該讓學生建立心靈對話本,讓學生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寫到心靈對話本上,老師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然后采取適當的措施幫助學生調整好心理。
2.要和學生交朋友,進行傾心談話。有經驗的老師,經常通過與學生的促膝談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的心理或思想問題。談話可以最親切、最直接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還可以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獲得或發現學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學研究表明,談話過程實際上是交談雙方之間的一種交往與認識過程。談話雙方的心理特征、態度、期望、動機、知覺、情緒和行為等對談話的效果有一定的影響。
3.用遠大理想的推動作用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學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來源于成績的不理想和同學相處不好。老師要對學生的挫折心理給以正確的指導,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風。初一入學時,很多學生一時不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有的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心理受到嚴重的挫折。針對這種情況,就要用遠大的理想來激勵學生。并要及時地告誡學生,有了遠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現實有很遙遠的路途,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汗水。經過恰當的教育和激勵,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強了,克服了學習中的困難,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成績也將隨之提高。
4.用無限的愛心感化學生,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熱愛學生是形成教育藝術的基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對愛撫情感的渴求是每一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需要。老師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田,師生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藝術之樹只有植根在愛的土壤里,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圍。環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在培養學生品德、陶冶學生人性、完善學生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為此,學校應不斷地美化校園環境,改善教育教學設施,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通過各種形式的研學活動,豐富學生課外生活;重視校園教育陣地建設,多出反映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校報、黑板報、宣傳欄,結合利用校園網站、校園廣播,充分發揮它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傳播功能。
6.定期舉辦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的專題講座。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特別是某些心理熱點問題有針對地開展講座。實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形成教育合力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系統工程,是一個的動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賴于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參與才能日臻完善。在學校、家庭、社會這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中,學校與家庭對技校學生的教育與影響極為深遠。所以,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加強與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形成既能發揮各自特長又能相互補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7.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有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大影響力,促進“線上”與“線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溝通與并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的現代化心理教育模式。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引進心理測評軟件,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問題,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可以建立心理專題網站,宣傳相關心理健康知識,開展線上心理咨詢。一般學生不愿直接表達自身心里需求,可借助QQ或微信上進行間接的溝通,讓學生能夠暢所欲言,表達各種心理情緒。現在互聯網上提供實時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的專業網站很多,教師可以選擇性的推薦給學生,這些網站可提供比較專業的咨詢和輔導。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正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所接受,學校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重視并中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面對激烈的競爭,不僅要求他們具有較高的駕馭科學文化知識的能力,而且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適應瞬息萬變的形勢和環境。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且人格健康人才,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迫切要求,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大神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