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軍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黔東南地區銀飾鍛制技藝在當下社會轉型中變與不變的內容,以田野調查的方式對該地區的工匠遷徙和技藝體系等方面進行梳理和總結。社會發展、市場細分以及文化變遷是多元發展的主因,深入理解和研究苗族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傳統銀飾的技藝體系才是傳承與發展的理論基礎和發展方向。
關鍵詞:藝術人類學;苗族銀飾;黔東南;民間工藝
貴州黔東南地區的雷山縣、臺江縣和劍河縣的銀飾鍛制技藝先后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三批國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該地區有著豐富的苗族銀飾種類和深厚的銀飾文化,不同地區產品的樣式、造型、圖案和佩戴方式均有差異,苗族銀飾的傳統技藝在歷史沿革和現代工業的影響下也呈現多元發展的態勢。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 [1]。作者在凱里雷山控拜村、臺江施洞鎮及塘龍村和凱里市考察過程中發現原有苗族地區的銀飾鍛制工藝在當下社會轉型期間存在諸多問題,如:施洞鎮及塘龍村地區的傳承人整體年齡結構偏大,后繼乏人;控拜村的工匠則集中向各級城市遷徙,本地手工藝的生態環境堪憂;凱里市區的機械設備和精密鑄造不斷替代手工,市場上機制產品和手工產品魚目混珠等。
一、發展現狀
臺江縣施洞鎮及塘龍村是以“座家”方式為主進行銀飾的打制和經營,施洞鎮上有名的銀匠是劉永貴、劉永福和劉永龍三兄弟,塘龍村則以吳姓為主,較為有名的是吳通云、吳智等師傅。施洞鎮或塘龍村所制作的銀飾主要面向本地及周邊苗族,偶有上門定制或外來游客作為旅游產品少量購置,主要通過鎮里的集市在趕集過程中銷售。其“座家”的意思是指在鎮里或村里有固定的生產和經營場所,因此工匠師傅一般都較為注重自身的產品質量和工藝水平,目的是為了樹立良好的工藝和市場口碑并形成長期經營的態勢。雷山縣控拜村是有名的銀匠村,原本該村幾乎所有男性都會打制銀飾,其祖上流傳下來的制作技藝和早年農閑時挑著工具箱進行串寨上門打制銀飾的習慣和經驗讓本地工匠聲名遠揚。但作者在控拜村考察時發現村里幾百戶人家家中目前只有陽太陽一家在制作銀飾,其余銀匠遠走他鄉,家中僅有留守老人和兒童,甚至部分人家大門緊鎖常年無人居住。控拜村原有的銀匠主要前往雷山縣、凱里市、貴陽、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去加工或經營銀飾,銀匠的流失已經導致了本地銀飾制作的工藝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已形成了一個沒有銀匠的銀匠村。
圖一 ?節慶中穿戴銀飾盛裝的凱里市區苗族
二、變與不變
苗族銀飾鍛制工藝是對其工藝體系的總稱,其“鍛”有鍛造、打造之意,是黔東南地區民族民俗文化中對銀制品制作工藝的民間認識。是苗族地區銀匠對銀材質物理和物性認識基礎之上所進行的熔煉、鍛打、壓片、拉絲、編結、模壓、鏨刻、銼磨、金珠粒、焊接、打磨、拋光等工藝環節的綜合稱謂,也較為形象的概括了銀飾制作的過程。縱觀整個凱里地區的苗族銀飾,一是以花絲工藝為主所制作的各種發簪、項圈、手鐲及手圈、吊墜、耳墜等首飾;二是以鏨刻工藝為主所制作大銀角、小銀角、銀圍帕(俗稱馬牌)、龍項圈、銀衣上的各式銀片、大銀梳等產品;也有花絲和鏨刻工藝綜合運用所制作的產品樣式,并在技藝傳承和延續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苗族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的銀飾鍛制技藝體系。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傳統工藝也在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遷,表現出了“興盛”“變異與延續并存”等不同的變遷模式[2]。下面主要從銀匠以及工藝兩方面進行論述。
1.銀匠的守望和遷徙
控拜村本地銀匠帶有集體遷徙特征的現狀與控拜所處地域及工匠的思想有關。首先,控拜村所處山區,原有半農耕半手工以手藝輔助農業并達到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造就了中國第一銀匠村的繁榮景象,但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本身就屬于為周邊地區服務的性質;第二是世代以走街串巷上門打銀為生的游藝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手工藝經驗并拓展了對不同苗族支系及其他民族對銀飾文化細分差異的認識。游藝的生活方式使其往周邊遷徙更具有可行性和實踐性;第三是遷徙后所形成的新的生產方式、生產條件及市場等工藝環境比控拜村現有狀況更好,更有發展的空間和創造財富的機遇;第四是遷徙本身即是一種文化的流通與融進過程,對外界文化的認識,新工藝、新技術的接收和轉化以及自身手工藝的拓展都具有良好的融通作用。因此,控拜村銀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適應環境的變化最終形成了現在的遷徙狀態。施洞鎮及塘龍村在守望中也有遷徙,如劉氏三兄弟的中子女也分別前往貴州凱里、湖南鳳凰古鎮等地開設銀飾加工小作坊,以手工藝與現代機械合作加工生產,其生產產品既有祖輩所傳下來的一些傳統樣式,也用機械沖壓生產部分現代銀飾商品。控拜村集體遷徙的大背景下還有陽太陽一家繼續留守,沿襲著傳統技藝的同時還以控拜村的地理資源開辦休閑旅游和手工藝體驗,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傳承方式。
銀匠的守望和遷徙都是銀匠根據自身的技藝或資源條件所做出的不同從藝方式的選擇,不存在厚此薄彼也不需要擔心技藝的消失,至少在當代社會文化根基沒有本質動搖的前提下手工藝和工業生產方式可以協調發展,甚至互為補充。銀匠作為銀飾制作工藝的勞動者,通過不同的生產方式制作銀飾品并獲得相應的物質利益才是最初的原動力和能否傳承延續技藝的根本。同時,銀匠當其技藝達到一定程度和物質條件得到一定滿足后往往會自覺的參與到產品的創新、工藝的改進以及文化的創造。
2.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在銀制品的制作過程中需要對銀材質的屬性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苗族銀匠在歷代打造銀飾的過程中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銀的可熔性、穩定性和延展性等物性,并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銀材料熔煉、鍛打模壓和拉絲編結等成型技術,鏨刻花紋及花絲點綴等裝飾技術以及銼磨和清洗拋光等表面處理工藝。與其他地區或民族的銀飾制作工藝相比較,苗族的花絲工藝和鏨花工藝最具特色也頗有民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