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霏
摘 要:如今博物館正在從“護物”到“化人”的轉型,由“藏物為主”到“育人為主”的轉變。而學校是青少年集聚學習知識的地方,只有博物館“走進”學校和學校結合起來,才能讓博物館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才能使得博物館的服務和研究對象從“物”轉為“人”。
關鍵詞:走進學校;博物館文化;校園文化;館校合作
博物館肩負著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任。在社會文化多樣性的今天,如何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博物館的獨特作用,關鍵是以人為本,創新博物館的社會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要擔負起社會教育的功能,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責任”。為了讓藏在博物館歷代文物活起來,讓公眾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走進學校”已成為博物館的“必修課”,至于“走進”的方式,則是見仁見智。
近年來,省市縣各級博物館都在探尋走進學校的方式,而由于館藏文物,展廳大小,人員力量的限制,可以說縣級基層博物館走進學校的形式遠遠落后于省市級大型博物館,而在走進學校的形式中間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有很多博物館都只是流于形式,而沒有真正做到讓博物館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當中。一般的博物館都是在每年的開學之初,將博物館的展覽信息通過書信的形式送進學校,這種“廣種薄收”的做法,就如同風箏,如果這“風箏”一旦斷線,也就蹤影難覓了。從在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博物館人的思想觀念存在問題,沒有“讓文物活起來”的意識,沒有從服務于公眾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來認識博物館的地位和作用,而僅僅把與學校聯系作為“誠招天下客”的一種手段,或者作為一種“例行公事”。在某些人的潛意識里,只是把走進學校作為一種形式,而學校的需要什么?走進學校的目的、意義、效果在哪里都不去考慮。
古今中外的學校無不以培養學生的“德、識、才、學、美”為其最重要的教育教學內容。要想讓博物館真正成為“大學校”,首先要考慮如何完成以上教育目標和教育任務。瓜州縣博物館近年來與瓜州縣各大中小學建立館校合作機制,走出館門,深入社會,深入挖掘展覽文化內涵,以不同形式,滿足青少年求知需求。介紹博物館珍寶,宣傳瓜州歷史文化,受到了各中小學普遍歡迎。通過將博物館文化“走出、走進”的形式將博物館文化與校園文化結合起來,先后與淵泉第一、第二、第三幼兒園合作,制作“駿犬嘯天——戊戌狗年新春文物圖片聯展”通過開展走出博物館“萌娃話萌狗”和走進博物館“萌娃話萌狗”參觀體驗活動,讓孩子們通過看狗、畫狗、說狗,了解傳統文化中狗文物有關知識,激發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引進“蝶舞翩躚”大型蝴蝶標本科普展覽,通過組織開展走出博物館“夢娃話夢蝶”和走進博物館“夢娃話夢蝶”親子參觀體驗活動,讓家長與孩子們共同參觀蝴蝶展覽、制作蝴蝶風箏、放飛蝴蝶風箏,擴大了博物館影響力;城北小學開展“歲歲清明、懷古思源”參觀演講活動;在“清明節”“六一兒童節”之際,分別與淵泉第一、第二、第三小學合作,開展“歲歲清明、懷古思源”“博物館里過‘六一”主題參觀活動;在暑期特別策劃開展“七彩夏日奇趣瓜博”“影石流年”和“小小考古家 恐龍探險隊”主題親子體驗活動。全年共組織策劃開展各類型青少年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通過“流動博物館進校園”“文物故事進課堂”“文博知識進園地”和“文博知識競賽”等形式,極大地豐富了青少年教育內容,也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教育效果。
博物館“走進”學校,就得經常給師生提供高質量的精神食糧,結合各種活動,把博物館精彩的信息送進校園。這種方式是一種很受師生歡迎的形式。如今的校園生活絢麗多彩,這其中有博物館人的用武之地嗎?師生歡迎嗎?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博物館在校園里舉辦了各種形式的圖片展覽。每次同學們都認真聽著講解員的講解,同時也提出自己的問題,這為他們擴大知識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只有“走進”學校,就得傾聽學校的呼聲,了解師生的需求,建立起必要的聯系。只有和老師交流才能了解每個階段學生的知識結構、文化需求、價值取向、素質狀況等問題及博物館在學生素質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學校對博物館的期盼等,博物館只有多與學校之間的相互交流、了解,建立了日常性的聯系,雙方的工作人員時常交流甚至發展成極好的朋友。館校之間廣泛交流,博物館才能在“走進”學校中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和學校的聯系多了,很多情況博物館也就做到了“心中有數”,而學校也很樂意邀請我們參加相關的活動:淵泉第一小學每周四下午“校園活動課”,我館作為參與單位,每周四下午為一個年級的學生“講述瓜州文物歷史故事”這些故事的內容不是簡單的講解博物館的文物,還有博物館的作用以及瓜州“風土人情”。而這些活動最終的結果,是引導大批學生和家長走進了博物館,真切感受瓜州的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博物館的作用在教育領域得到長足的發揮,并產生深遠的影響。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中“應試教育”的陰影并未消散,學校中素質教育仍是薄弱的一環。許多學校正在努力,力圖有所改變。此時,如果博物館能夠走進校園,聯合師生舉辦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對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將具有特殊的意義。各級各類不同的學校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博物館在學校辦活動也不能千篇一律。因此,結合各校每次活動的目的和要求,采取師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博物館就是一個大學校,如今博物館的服務和研究也正在從“護物”到“化人”的轉型,由“藏物為主”到“育人為主”的轉變。只有博物館和學校結合起來,才能讓博物館達到育人的目的,充分發揮博物館“第二課堂”的功能作用,讓學生們走出課本、走出學校,打開孩子們探索傳統文化知識、開拓視野的一扇門。博物館要想真正“走進”學校,就得關注學校,采取師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熱心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博物館“走進”學校,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樓錫祜.博物館人與朋友.中國文物報,2004年1月2
[2]袁先激.學校文化力建設策略[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2
[3]王繼華.教育文化戰略構建[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23
[4]沙曉紅.淺談高校博物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科教導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