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啟茂
(福建省南靖縣豐田林業站,福建 南靖 363600)
枸杞(LyciumchinenseMill. var. chinense)系茄科(Solanaceae)枸杞屬(Lycium)植物,其植株生長較為迅速,枝葉繁茂,根系發達[1]。別名茍起子、枸杞紅實、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紅青椒、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等,屬多棘刺灌木[2]。枝條白色、堅硬,多分枝,常呈之字形彎曲[3]。枸杞喜冷涼氣候,耐寒力很強。當氣溫穩定通過7 ℃左右時,種子即可萌發,幼苗可抵抗-25 ℃低溫。分布于中國東北、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南部以及西南、華中、華南和華東各省區[4]。枸杞樹形婀娜,葉翠綠,花淡紫,果實鮮紅,是很好的盆景觀賞植物。枸杞能養肝,滋腎,潤肺。枸杞葉能補虛益精,清熱明目[5]。胡蘿卜素是枸杞色素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和作為維生素A的合成前體等重要的生理功能[6]。筆者通過苗圃地試驗設計深入探索出枸杞扦插繁殖育苗一系列科學技術,以期為批量無性繁殖枸杞優質容器苗提供理論指導、技術支撐[7]。
試驗地選在福建省南靖國有林場林業種苗基地,試驗苗圃地處于東徑117°17′,北緯24°30′,屬南亞熱帶與亞熱帶交匯地;氣候溫暖濕潤,四季變化明顯,雨量充足,海拔高40 m ,年平均氣溫21.3 ℃,年平均降雨量1587~1879.4 mm,年平均無霜期322.4 d,年平均相對濕度80%,年平均日照時數2052 h。扦插試驗苗圃地地勢平坦,雨季排水暢通[8]。
扦插穗條來源于福建省南靖縣山城鎮碧湖村2年生枸杞采穗圃,為了使試驗數據較貼近真實可靠,選擇生長健壯、無病害、蟲害、葉色青綠的枸杞枝條。扦插基質(紅壤)取自福建省南靖國有林場內樟祠工區林地20cm以下沒耕作過的紅壤,IBA(吲哚丁酸)、ABT-1#(艾比蒂生根粉)、NAA(萘乙酸)、PAA(苯乙酸)及所需的農藥、化肥等試驗材料采購于福建省漳州市農資市場。
試驗開始前2個月,先對試驗圃地進行全面人工鋤草,要求將圃地范圍內所有的雜草及灌木全部鋤凈、鋤草深度在3~5 cm;將鋤下的所有雜灌一律進行無害化處理。然后進行圃地平整,平整后的圃地從技術上要求不留坑洼,并向排水口方向進行稍微傾斜,利于雨天迅速排水。然后對圃地及周圍2 m內噴施300倍液石硫合劑進行全面殺毒滅菌,噴藥深度以2 cm左右為宜。扦插前15~20 d將過篩后的基質裝入規格為:7 cm×12 cm可降解容器中,為便于田間試驗方案實施及試驗數據的調查、觀測,每苗床裝200行容器、每行裝20個容器。容器中的基質用800倍液95%敵克松可溶性粉劑進行殺毒滅菌,殺毒深度以3~4 cm為宜,殺毒后的容器基質用舊薄膜履蓋5~7 d,試驗前1 d將容器中的基質澆透清水,隔天即可進行枸杞扦插試驗。
2017年9月11日上午從枸杞母樹上剪取枝條,并分別注明枝條在母株的采穗部位。插穗基部扦插口一律采用一剪子斜切,切口要求平滑;按試驗樣本數35根插穗綁成一扎,并分別依據試驗設計要求標明各種木質化程度的插穗、各種基部徑粗的插穗、各種母株的采穗部位;剪好的每扎插穗用5%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溶液浸沒3 min殺菌滅蟲;扦插前插穗基部按試驗設計浸泡不同種類及不同濃度的生根促進劑溶液,基部浸泡生根促進劑長度在2~2.5 cm、浸泡時間為30 min;采用直插法,以不插斜、不插歪為宜,扦插深度以浸泡生根促進劑長度一致;苗床用220 cm細毛竹片搭起半圓形的塑料膜小拱棚,并在塑料膜小拱棚內放置干濕球溫度表,塑料膜小拱棚四周用沙土壓緊成保溫、保濕可人為控制的小氣候環境。從扦插到插穗生根這區間的田間管理技術是十分關鍵的:①溫度的管理技術,在烈日天的10:00~15:00區間,每當塑料膜小拱棚內溫度高于35℃時必須在塑料膜小拱棚上加蓋遮光度為60%的遮陽網并及時噴水降溫。②濕度的管理技術,當小拱棚內相對濕度低于90%時,須及時對苗床上的插穗補水。③病蟲害的防治技術,采取預防為主積極防治的方法。④插穗營養管理技術,插穗扦插后每隔5~7 d噴施一次葉面肥,以防止插穗缺少營養而過早落葉。⑤在補充水份、噴肥、噴藥過程中如發現插穗倒伏、傾斜必須及時扶正;同時下雨天必須及時把過道里的積水排干。
2.5.1 生根促進劑品種對扦插生根影響的試驗
紅壤為扦插基質,以濃度為600×10-6為前提下,設不同品種的生根促進劑為W(W1:IBA,W2: ABT-1#,W3: NAA ,W4:PAA), 作單因素4水平扦插對比試驗,其各水平采用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每個重復扦插35根插穗;同時設計一個不用生根促進劑的處理作為對照(ck)亦重復3次進行比較。扦插30 d后調查每個重復平均生根率及平均生根數。
2.5.2 濃度、采穗部位、插穗木質化程度及插穗基部徑粗對扦插生根影響的試驗
在利用有限人力資源、盡量節省試驗經費基礎上最大限度探索研究枸杞扦插育苗各環節科學技術,因此在2.5.1試驗的前提下來設計本試驗方案:促生根劑濃度為E(E1:500×10-6,E2:700×10-6)、母株采穗部位為C(C1: 母株上部所采插穗,C2: 母株下部所采插穗各)、插穗木化程度為P(P1:未木質化的嫩枝,P2: 完全木質化的硬枝)及插穗基部徑粗為Y(Y1: 1.0~1.2 mm,Y2: 1.3~1.7 mm)作4因素2水平正交試驗設計,其因素與水平采用L8(27)排列,與未做任何處理直接扦插的對照(ck)作直接比較,同時對照不參與正交試驗分析;各水平重復3次,每重復扦插35根插穗。扦插20 d后調查每組試驗平均生根率、平均生根數。
通過試驗結果可以看出,不同種類的生根促進劑對枸杞扦插生根率、生根數的促進作用是顯著的。從表 1、表2中可以得出,4種不同種類的生根促進劑對比試驗中,以ABT-1#(W2)生根效果最好,平均生根率達到89.7%、平均生根數達到11.2條;生根效果最差的是PAA(苯乙酸),平均生根率僅66.9%、單株平均生根數僅4.1條。經過對生根率及生根數方差分析結果可判斷出:不同種類的生根促進劑對枸杞扦插生根率、生根數的影響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因為生根率方差中FW>F0.05(3,8);生根數方差中FW>F0.05(3,8)。
表1不同生根促進劑對扦插生根率的影響及方差分析

生根率/% 重復 IBA(W1) ABT-1#(W2) NAA(W3) PAA(W4)方差分析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方差 均方比Ⅰ 82.2 84.5 66.3 84.4 處理間 1011.69 3 337.23 4.32* Ⅱ 87.6 91.1 78.5 57.9 處理內 642.64 8 78.08 Ⅲ 78.3 93.5 66.7 58.4 總變異 1654.33 11 均值 82.7 89.7 70.5 66.9
注:(﹡﹡表示極顯著差異,﹡表示顯著差異)F0.05(3,8)=4.07

表2 不同生根促進劑對扦插生根數的影響及方差分析
注:(** 表示極顯著差異,*表示顯著差異)F0.05(3,8)=4.07
利用2.5.1試驗結果即采用ABT-1#(W2)來處理枸杞插穗時扦插生根率達到89.7%為前提,進行本試驗。通過試驗及分析可見: 用濃度為700×10-6的生根促進劑ABT-1#來處理母株下部剪取的且基部直徑為1.0~1.2 mm的未木質化嫩枝插穗時對枸杞扦插生根率、生根數效果均最佳,即選用W2E2C2P1Y1組合時枸杞扦插生根率最高達到95.3%、生根數最多達到15.6條。從表3中可看出E2C2P1Y1是本試驗生根率最優組合,也是生根率最高組合;而對照(ck)平均生根率僅24.1%、平均生根數僅2.2條,各指標遠不如處理值。從表4正交試驗的結果與分析R值(代表每個因子2個水平的K值全距)大小中可以看出, 4個因素對枸杞扦插生根率影響力大小的主次關系為: E→Y→C→P;而4個因素對枸杞蘭扦插生根數影響力大小的主次關系依次為: Y→E→C→P。從表4正交試驗方差分析的結果中可以看出,生根促進濃度為(E)、母株采穗部位(C)及插穗基部徑粗(Y)對枸杞扦插生根率的影響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生根促進濃度為(E)、母株采穗部位(C)、插穗基部徑粗(Y)及交互作用(EхC )對枸杞扦插生根數的影響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至于插穗木質化程度(P)對枸杞扦插生根率、生根數的影響差異為何均不顯著,有待于進一步試驗研究。

表3 不同處理對扦插生根率、生根數正交試驗的結果與分析

表4 不同處理對扦插生根率、生根數正交試驗的方差與分析
注:*表示顯著差異;**表示極顯著差異。F0.10(1,2)=8.53;F0.05(1,2)=18.50;F0.10(1,3)=5.54;F0.05(1,3)=10.10
(1)不同種類的生根促進劑對枸杞扦插生根率、生根數的促進作用是顯著的。使用生根促進劑ABT-1#(W2)來處理枸杞插穗時,能使枸杞扦插效果顯著,生根率高且生根數多,平均生根率高達89.7%、平均生根數多達11.2條。
(2)采用濃度為700×10-6(E2)的生根促進劑ABT-1#(W2)來處理母株下部(C2)所采的基部徑粗為:1.0~1.2mm(Y1)的未木質化的嫩枝(P1)插穗時,對枸杞扦插生根率、生根數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即應用W2E2C2P1Y1組合時枸杞扦插生根率最高、生根數最多,平均生根率高達95.3%,平均生根數達15.6條。同時,從扦插到插穗生根至苗木出圃整個過程中,田間溫度、濕度、肥病蟲害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通過田間試驗設計深入探索枸杞無性扦插繁殖育苗一系列科學技術,以期為大量人工無性扦插快繁枸杞優質容器苗提供理論依據、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