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善書

投資專欄作家,南方經濟智庫研究員
每年這個時候,一年一度的春拍都稱得上是藝術圈最為炙手可熱的話題。現當代藝術由于活躍著大量在世當紅藝術家的作品,一直是我關注最多的板塊。6月上旬,中國嘉德和北京保利作為國內拍賣行的兩位帶頭大哥,均已在公共媒體上發布了亮麗的成績單。
對企業來說,最讓他們自豪的當然是總成交額和成交量,因為這是一次向同行“秀肌肉”和為投資者“打強心劑”的大好機會。懂行的人閉著眼睛都能猜到,總量必定是以“10億元”為單位來算的,許多專場甚至號稱100%成交。不過,對藝術家來說,他們顯然更關心單件上拍作品的最終成交額。在二級市場上,頭部企業的拍賣成交記錄,一直被炒家說成是當年藝術品市場交易的風向標。既然是給行業樹立一個定價的標準,那么,自然是把價格拍得越高越好。
今年中國嘉德和北京保利的繪畫成交Top10榜單一出來,眼尖的我就發現了一個亮點。冷軍和崔如琢這兩位畫家非常巧合地均以4370萬元的單件作品成交價,分別在上述兩家拍賣行名列在世藝術家當季作品成交價格第一位,強勢碾壓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石魯、陸儼少、黃賓虹、傅抱石等諸多已逝近現代大師級藝術家,甚至連金農、沈周等一批古代書畫名家的作品成交價格都難以望其項背。有意思的是,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的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今年以一幅十米巨制布面油畫《新月沃土》首次試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居然也只拍到了2760萬元,只相當于上述兩位中國畫家單件作品成交價格的六成多一點。據說這一成交價格還打破了基弗此前于2011年在紐約佳士得創造了335萬美元的拍賣紀錄。更加吊詭的是,6月在倫敦佳士得上拍的馬蒂斯、畢沙羅、畢加索等一批宗師級的世界藝術大師的作品,估價相比冷崔兩人亦難言優勢,有些甚至可以說多有不及。
圈里人都知道,國內的藝術品市場有個很重要的特點,藝術家的作品在一級市場是極少會發布公開數據的,這一點我們只要搜索公開媒體的報道就能知道。換一個角度來說,只要有人在網上公開標謗自己的作品在畫廊上賣多少錢,我們多半可以判斷此人很可能是一位走江湖的藝術工作者。正因為公開的交易數據,只有在拍賣行業(所謂的二級市場)能夠查得到,這才導致了國內的研究機構至今只能用拍賣成交數據來對國內的在世藝術家進行排名。只要數據從拍賣行業生產出來,研究機構不管信與不信都只能硬著頭皮用。胡潤在國內搞了那么多年的藝術排行榜,最尷尬的事情便莫過于此。
話說到這,問題就來了。假使懷疑媒體公布的拍賣成交數據有水分,我們在實踐中又該如何去使用呢?一位曾經在雅昌工作過的高管對我說過一句非常實誠的話:“當然是辯證地看待,選擇性地參考啦!”他的言外之意是,既然這是唯一可以拿到的公開數據,那就姑且將其作為其中一種參考標準。從來沒有人告訴你這是唯一的參考標準啊?說實在的,我非常同意這位仁兄的高見。面對信息如此不對稱的一個市場,如果誰還笨得只會看著拍賣行的成交記錄來制定自己的價值評判標準,那真的就只能像“炒股炒成股東”一樣等著套牢吧。
看到幾千萬元的成交數字就如此驚詫,有人可能會笑我沒見過世面。對在世的藝術家來說,今年的市場大環境不算好。若外部行情能再“配合”一點,拍出個億元作品也不用費勁。問題是,這樣的拍賣,我們吃瓜群眾看著老費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