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彩霞 圖:受訪者提供

《出逃》 布面油畫 63.5cm×44.5cm 2018年
那些分割的筆觸在作品中構建出一道“隨意門”。此門一開,時空之間所有事物任意轉移。后巷里某戶人的家門變成了馬戲團的入口;巴士被鳥兒占領了;大象想跟你玩……動物成為主角,在設定的空間上演一幕幕自編自導的戲目。黎雪穎的畫面似乎植入了“第三只眼”,映射出自己對世界、自然、社會、現實的感知。又用感性的畫面拼湊出主角與人之間的關系真相。
在黎雪穎強烈的畫面意識里,她摒棄了傳統的桎梏,以細致的筆調,在非理性的時空中追求探索,在潛意識的層面挖掘創造,由此創造出一種畫面的精神指向和深邃感。動物、自然空間、時間等元素在畫面中反復出現……“人活在這個社會上,有時就會有一種偽裝,人會變得很麻木。但是內心其實是有話要說的。這些內心的個人想法,我會通過畫面當中處于主要位置的動物來體現,可能這個動物恰恰才是我精神的投放之所。”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澳門青年藝術家(現為廣州美術學院在讀研究生),黎雪穎真正找到創作的驅使動力是在2014年。作品《澳門大三巴》獲得第三屆“東方基金會藝術大獎”,同時獲得在葡萄牙舉辦個展的機會。她筆下的澳門并不是一種具象的表達。“我在澳門長大,我的思想是由澳門這個地方組成,是澳門賦予我的?!彼米陨項l件、喜好偏向,結合自身與當地賦予的感受,再重組畫面出來。“就像別人看到澳門的一大片鐵皮屋時,注意的只是屋頂,而在我看來屋頂其實并非最重要,‘零碎’這個形容詞才是核心,我就將這些元素放在自己的創作中?!?/p>
黎雪穎的畫作是感性的付出,而非理性控制。黎雪穎憶述當年的獲獎時說,固然很開心,但同時也產生了顧慮:“可能是自己看自己的作品太久,已經習慣了。我每次作品差不多完成時候,總覺得差一點東西,但是差點什么,我又說不出來?!?/p>
2016年開始的“植入”是一種創作手段,是她創作路上的一次蛻變。由一種個人風格的描繪,到有所創造、有話要說的轉變。
“方塊元素”重組城市影像
“方塊”或叫“方格”,不完整的結構誘人深省。以“方塊”作為澳門鐵皮屋的表征,用筆觸去重塑城市的影子。若隱若現的影像結構是影射人們對自身文化的忽視,從整體影像到方塊式的消散,是探討空間的真實存在。在時代的變化中,城市景觀不停地被變換,猶如自身文化意識形成的不確定性,表達對社會變遷的觸覺,提醒了文化的瓦解,以及文化保育的關切,從而體現個人對城市的歸屬感。

《澳門大三巴》 布面油畫 70cm×100cm 2014年“東方基金會藝術獎”獲獎作品 東方基金會收藏
“方格狀的筆觸創作,慢慢轉變成一種對畫面分解、切割的手段。這種切割是非理性的,直覺地打散、重組了畫面,形成了一種她特有的作品面貌。”這是策展人黎小杰對“黎雪穎‘植入’個人作品展”的解讀。以澳門的街道元素作為背景,植入城市游樂場、馬戲團、咖啡杯、大象等可愛活潑的情景。“植入”是作者作品蛻變期的一種創作手段,把更多不同的新元素加入作品中,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

《現實中渡過》 布面油畫 混合媒材 100cm×120cm 2016年
站在觀察者的維度,將人眼所看到的物象抽離,渲染出一番虛幻的心理空間,色塊與線條看似不經意的編制與交織,形成強烈對比有別于真實世界的平行維度,這無疑是畫家頭腦中想象的產物,又似乎曾經存在現實的某個瞬間。畫家利用蒙太奇的創作手法,將“虛實”兩者關系置換,通過虛擬的空間來暗示和探討物種之間的聯系與矛盾。

《囚籠-2》 布面油畫 70cm×100cm 2018 年
生物體的異化過程使畫面具有虛構性,動物作為畫面的主角,具有人性的特質;在設定的空間上演一幕幕自編自導的戲目,假裝成為了世界的優勝者。作品運用感性、濃重斑斕的色彩,線條與大色塊的組織,探討自然界與人類的矛盾,從不同角度表達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和反叛;人類的存在占領了空間,人類的活動場所隨著我們的發現不停擴張,從定點到圓的擴散證明了我們都是自我中心的主角,偶爾眺望圈外的風景,默許以自家花園的方式來規劃,這種依賴心理卻連帶著占有的侵略性。作品利用隱喻的手法提示空間的虛幻以示不真實的情景。她試圖以那些分割畫面的筆觸在作品中構建一道“隨意門”。我 們周 遭所見,小城的風景,生活中的人與事,都會讓藝術家充滿幻想。黎雪穎喜歡用動物去表現人物應該有的狀態和感覺。作品就是一出戲,動物都是演員,自己就是導演。而畫面似乎總是有話要說。

《陰謀 I》 布面油畫 70cm×100cm 2019 年
90后都是在和平年代下成長的一代,從創作主題來看不外乎親情、友情、肢體與社會中的普遍現象等。許多90后的表現是反叛的、激烈的,有種年輕人是特立獨行的姿態。黎雪穎則是屬于后者,是乖巧的、扎實的,接受體制與現實的同時卻又想沖破它。就像山本耀司所說:青春應該是痛苦的,是充滿質疑的。90后的我們不就應該有這樣的朝氣嗎?從黎雪穎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她的那份努力。以黎雪穎的角度闡釋就是:憑借以動物視角看復雜的、矛盾的、破壞性的人類世界。黎雪穎選擇大象或者熊應該是源于她自身缺乏安全感的性格,這是她的內心小世界,也是一代人的象征——試著走出矛盾空間的年輕人。
黎雪穎的作品是“鏡”,是反射小世界的心鏡,也是反射現實社會的一面鏡子。她以所謂“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潛意識等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認為只有這種超越現實的“無意識”世界才能擺脫一切束縛,最真實地顯示客觀事實的真面目。站立在她的作品前,你會看到她創造出的小空間,寧靜、安逸的畫面氛圍中卻散發著危機、不安的矛盾感。它們有時看似合理,有時卻是非合理的。它們的合理性表現在它們繪畫中所遵循的空間表現方法的現實合理性,比如表現空間的色彩、明暗、局部透視的自然規律。它們的非合理性表現在畫面整體空間的場景荒誕性和非現實主義特征。

《彩虹的由來》 布面油畫 70cm×70cm 2019年
創作的過程可能就是在慢慢取舍。前兩三年,黎雪穎主要以方格狀的筆觸創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她自言自己仍然在探索的過程,未能把自己歸類,擔心風格定型,限制未來創作?!八囆g是好難定義風格的,我們是否真的有需要去定義風格。‘風格’其實可以代表一個人的創作習慣,同時‘風格’會限制一個人的思考?!彼J為在剛起步的階段就被風格固定,反而不利她的創作發展。為了不被貼上標簽,這位年輕的藝術家不斷自我探尋?!拔視晕艺{劑,我覺得什么都需要嘗試,我不怕失敗,但我怕停滯不前。”
黎雪穎自言對自我的要求很高,“其實我覺得任何事要有成果一定要努力,我的理念就是不停畫,然后用作品說話?!彼又忉專骸耙驗椴煌W鳟?,量變就會變成質變。我會覺得起碼要達到一定數量,先可以從質量上達到改變,我的方法就是這樣,這幅畫不滿意,就下一幅繼續畫,日復一日,這樣就過了七年。”
黎雪穎就是這樣的一個青年藝術家,或許她還在搖擺不定,或許她還在稚嫩追求,或許她還在自我掙扎,但是這就是年輕人,擁有無限的青春活力去追求、去掙扎、去反抗……擁有無限的螺旋上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