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葭 圖:本刊資料庫
在美國、意大利、瑞典、英國等歐美國家,都已積累了許多水下考古經驗和案例。水下考古除發掘水下的古代遺址、打撈沉船和水下文物外,對于研究古代造船術、航海術、海上貿易、人文歷史等都有極大幫助。
年代:古埃及(約公元前8世紀)
所在地:埃及亞歷山大港東部的阿布吉爾灣
索尼斯-伊拉克利翁古城遺址被認為是21世紀最偉大水下考古發現之一。這曾是一座只存在于文獻中的埃及古城,直到2000年法國水下考古學家弗蘭克·戈迪奧及其團隊在埃及亞歷山大市附近阿布吉爾灣的水下發現這座古城。其水底遺址完好保存了埃及自法老時期、古希臘羅馬時期直至伊斯蘭時期的眾多文物,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此外,伊拉克利翁古城的重要性被進一步考古證實——發現64艘船,這是在一個地點發現最多數量的古代船只。其他的一些發現展現了伊拉克利翁古城對于古代經濟的重要性,證實伊拉克利翁曾是地中海最重要的貿易港口。

古城中的石像被打撈出水(圖片攝影Christoph Gerigk)

修復后的“瓦薩號”
年代:瑞典瓦薩王朝
所在地:斯德哥爾摩港內
“瓦薩號”戰艦是由Gustv Adolf二世下令建造的。1628年8月處女航便遇上大風浪而沉沒,到了1961年瑞典當局才下令打撈。同年4月,“瓦薩號”被運至斯康森島上進行全面修復,島上建起了修船所和一座特制的船臺,這也是瓦薩博物館的前身。修復后的戰船中,原始殘骸占到了95%,從水中撈出的萬余件船體附屬部件和700余件雕塑,經過防腐、防縮處理之后,也都放回到船上原來的位置。
“瓦薩號”戰艦不僅是世界上被打撈起來的最古老和保存最完整的戰艦,而且是一個巨大的藝術寶庫,船上裝飾的各種精美雕飾展現了在17世紀文藝復興晚期影響下的瑞典所流行的巴洛克藝術風格。
年代:羅馬時代
所在地:愛琴海的安提凱希拉島附近海域
1900年,一群海綿采集者在這里的50米水下意外發現沉船,希臘當局和考古工作者開展了持續兩年的打撈工作。1976年,希臘文物管理部門再次對沉船遺物進行打撈。這次使用了先進的電子監控設備和更為科學的打撈技術,發現了很多被遺漏的文物。
兩次考古行動獲取的文物品類非常豐富,包括船板、陶瓶、食物、磨盤、武器、樂器、人骨、大理石雕像、青銅雕像、珠寶首飾、銀器、玻璃器、臥榻構件等,讓我們獲知古希臘羅馬時代的造船技術、航海技術、雕塑藝術、手工生產和奢侈生活等方方面面。由于在水下浸泡兩千多年,許多文物已經被腐蝕得面目全非、支離破碎。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能從中看到珍貴的歷史信息,也能欣賞到殘存的古典藝術之美。

被腐蝕的大理石雕像

陶瓶、磨盤等生活用具
年代:中國明朝萬歷時期
所在地:馬來西亞丁加奴州東海岸約6英里的海域

青花象首方足軍持

青花花鳥
“萬歷號”是一艘由中國駛出的葡萄牙商船,船上裝滿了包括瓷器在內的中國商品,在行駛到馬來西亞北部海域丁加奴島附近時,遭遇荷蘭艦艇的攻擊而沉沒海底。其殘骸是2003年11 月在離西馬來西亞海岸6英里的40米水下被瑞典私人打撈者史坦(StenSjestrand) 發現,見證了一段中國瓷器外銷的輝煌歷史。“萬歷號”沉船所載瓷器以景德鎮青花瓷器為主,且主要為“克拉克瓷”(是指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產自江西景德鎮和福建漳州一帶的外銷青花瓷器),歐洲是其最終目的地。通過發掘和計算,“萬歷號”船載瓷器量至少37300件,其中80%已破碎,完整器和半完整器只有7434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