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京中央拍賣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
汪志明:品茶與飲茶的文化由來已久,于清末,茶這一商品更是席卷西方文化。從生活文化來看,廣東飲茶文化盛行,一盅兩件是生活習慣,所以香港與廣東等地有很多酒樓,購入茶葉以作營運是理所當然。至于老茶的買賣市場,大概出現了兩次盛行的風潮,第一次約20年前,當時香港很多老式茶樓迎來了時代的變遷,有些老鋪換上新裝繼續營業,有些則選擇結業,把茶樓所屬的物業和財產都賣掉,此機緣令茶樓釋放了一批其所藏的老茶葉于市場中,恰巧當時大環境是臺灣藏家活躍于國際藝術品市場中,加上當地理解品茶文化,此風潮因應而生,培養了臺灣藏家品味和收藏老普洱茶的文化現象。第二次老茶葉買賣風潮出現于千禧年代,碰巧那個時代很多臺商到浙江沿岸營商,他們把喝老普洱的習慣帶到當地,把老普洱的滋味傳過去了,而且社會風氣流行養生,普洱茶有養胃的說話,所以慢慢形成又一股風潮。
汪志明:其實理解茶之美,就像理解紅酒一樣。茶好不好,首先看茶葉的出產地,因為種植的環境絕對影響茶樹的生長和茶葉的本質。一般來說,來自云南的茶葉,公認為上乘質量,而云南的六大茶山里易武的——即“紫票 福元昌號”的來源地,被推為最優質的茶山。其次看字號和茶莊,因為不同的茶莊都有不同的手法去處理茶葉,雖說大同小異,但微妙的差別造就出非同凡響的地方。業界對普洱茶也有如此分類:喬木級茶1-20年,“七子餅”“文革磚”20-50年,“印級茶”50-70年之間,“號級茶”70-100年。以號級茶來看,有四大號,如2018年5周年香港創立拍賣的“藍票 宋聘號”和 2019年香港春拍創下茶王紀錄2632萬港元的“紫票 福元昌號”等,這些號級茶也是被公認為老茶中的極品。但有些號級已經不再產茶;也有些號級品牌于近年嘗試重新推出茶品。最后就是儲存的方法,茶是有生命的,放在不同的存倉地方會產生不同的發酵與變化,直接增添或改變其風味,所以存在香港的老茶,普遍來說較受市場歡迎,因為香港四季天氣變化,春夏潮濕秋冬干燥,溫度與氣候的濕度變化,隨著長時間儲存,時間令普洱茶發酵、陳化、演變,成就更好的滋味。
綜觀以上三點,要成就精品老茶絕非易事,而且當中更涉及“時間”因素,好茶因此難得,所以當市面出現好茶,自然吸引了各位惜茶人。
汪志明: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品茶人欣賞,除了普洱外,安徽六安茶也很受市場歡迎的。

(左)1900年 綠票黑字陳云號(右)1900年 藍吉昌號來源:東京中央(香港)2019年春拍

1920 年“紫票 福元昌號”成交價:2632萬港元來源:東京中央(香港)2019年春拍
汪志明:普洱茶被視為可以喝的“古董”,但它也必須經過四五十年以上的存放才能成為老茶,就像紅酒,變化的漫長過程,以致味道潛移默化的轉變,才是真正收藏品飲普洱茶的樂趣與價值。普洱茶和其他拍品有所不同,上拍拍品一是看真假,辨別新老品質;二是判斷茶葉的倉儲,干倉還是濕倉。如之前所講,老普洱茶隨著存倉而變化,確是隨著陳化的時間越久,滋味有所改變。所以同一餅茶,你今天品嘗和五年后再品嘗,香氣、口感、回甘等一切都會有所變化。換個說法,茶人是在品嘗“時間”的味道,有些老普洱茶已達百年,茶湯在口腔里化開,味道越陳越厚;但我也曾品嘗過一些120年的老茶,滋味明顯略淡,所以不能只簡單的一句“越老越好”來概括老茶。
汪志明:茶與茶壺本來就是有相連關系,泡一壺普洱茶,使用不同的茶具也會帶來不同的滋味。茶人使用紫砂茶壺,原因是紫砂礦土這種材質的保溫條件較好,砂土的氣孔令茶壺呼吸的作用,所以使用得時間越長的紫砂壺也會令普洱茶帶來另一番滋味;另外,因為廣東人常說,煮茶要“水滾茶靚”,意思是煮水的溫度要夠開。現在,日本的鐵壺也受到市場歡迎,而且鐵壺煮水后也可令水質變軟,泡茶的滋味也不一樣。
汪志明:茶就是時間的藝術品,品茶為生活帶來質感。先不說收藏,茶本來就是供人品嘗的,若只為收藏投資,買得好茶卻置于一角,實在可惜。所以如果對茶感興趣,卻又無從入手,我會建議他們先多了解茶,日常多喝、多與茶人交流。除了我們拍賣行,香港的喝茶、飲茶本來就是生活一部分,茶行也多,日常也可以多聽多看,看看自己對哪一種茶感興趣。我也建議對茶感興趣的朋友,以同一茶盅、同一分量,沖泡不同的茶品,比較不同的滋味,只有這種多喝多試才能增加品茶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