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田 圖;本刊資料庫
也許你未曾聽過何為新造型主義畫派,但理念源自于它的設計作品一定進入過你的視野。以紅白藍純色組成的抽象幾何方格,正是新造型藝術的經典畫面。20世紀初期荷蘭藝術家蒙德里安等人創立的這一畫派,也許是與大眾最為貼近的藝術流派之一,它所涵蓋的領域,不僅是架上繪畫,還廣泛被借鑒于建筑、家具、服裝等設計領域,曾掀起過一股紅白藍色塊的時尚風潮,至今仍舊被奉為經典。
新造型主義畫派又稱幾何形體派,于1917年由蒙德里安等人在荷蘭創立。其后以荷蘭為中心向歐美各國輸出,自20世紀20年代起,風格派就跨越荷蘭國界,成為歐洲前衛藝術先鋒,其美學思想逐漸滲入各國的繪畫、雕塑、建筑、工藝、設計等諸多領域。
在新造型主義興起前,以法國為中心的野獸派和立體派占據主流地位,蒙德里安創立新造型主義后一舉打破其壟斷局面,故又被稱為荷蘭風格派。這一畫派的繪畫宗旨是完全拒絕使用任何具象元素,只用單純的色彩和幾何形象來表現純粹的精神。即以最簡約的色彩和方格概括世間萬物,是為“純粹抽象”,蒙德里安更愿意稱自己創立的這種風格為“新造型主義” 。同時,新造型主義反對個性,排斥一切表現成分,而致力探索一種人類共通的純精神性表達。
“新造形主義”的觀念正好與當時的未來主義(Futurism)相反,它不是去把握生活的速度和動蕩不安,而是去描寫秩序,將世間萬物歸于秩序中。看似呆板的畫面,實則以大小不一的方格、不同色塊、長短不同線條“規范”出和諧及韻律感。為追求抽象與簡化,新造型主義的作品多見平面、直線、矩形,色彩也盡可能簡化至紅黃藍或黑白灰。其風格之強烈,具有很高的辨識度。
關于新造型主義的起源,有必要了解一下其創立者蒙德里安的個人經歷。蒙德里安生于荷蘭中部的阿麥斯福特,父親是一位熱衷美術的小學校長,這使蒙德里安從小就能接觸美術,并接受學院的系統培養,他從小也立志成為一名出色的畫家。
1911年蒙德里安見識了畢加索和勃拉克等立體派的作品,感受極大的震撼,立體派講究的立體事實和明確客觀都是蒙德里安追求的目標,他隨后前往巴黎研究立體派的繪畫風格,不斷從立體派中汲取營養,作品以抽象的方式呈現,如著名的系列作品《樹》,針對特定主題不斷進行抽象化。但很快,他沒有一味沉迷于立體派,逐漸開始有意識地樹立自我風格,脫離了立體派。

蒙德里安著名的作品《樹》,受立體派影響后,蒙德里安創作了這一系列作品《樹》,風格在不斷抽象化

這幅《紅、白、藍的菱形畫》是一幅最能代表蒙德里安藝術思想的作品。畫面把一個正方形按菱形的樣式放置,通過長短不同的水平線和豎直線把畫面分割成了諸多的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以及各種不規則圖形。這時,當仔細分析時就會感覺到這其中富于變化、包羅萬象的藝術特色,就如同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教精美絕倫的“八卦圖”一樣,暗含玄機。畫家進一步在這眾多的圖形中,填充了單純的紅、黃、藍等原色。使畫面在造型之外又增添了變化的因素
1917年,蒙德里安與另一位新造型主義成員特奧·凡杜斯堡在荷蘭創立藝術雜志De Stijl(風格),并以此作為媒介在歐洲發行并傳播,成為蒙德里安與其他荷蘭風格派成員傳達藝術思想的前沿陣地。
1919年,蒙德里安在法國發表了《論新造型主義》一文,深入闡明自己的抽象藝術理論。隨之,他的作品發生了新的變化,完全不以眼睛看到的物體表象作為畫面表現題材,而是把各種繪畫元素限制在最基本的橫豎直線、紅黃藍三原色和黑白灰中,蒙德里安稱此風格為“新造型主義”。蒙德里安已然徹底進化成幾何思維,他眼中的世界可以被簡化為幾根勾勒的線條,也可以消失在這些簡單的結構中。蒙德里安開始瘋狂崇拜直線美,在直線營造的秩序美感中靜觀萬物內部的安寧。
在蒙德里安的理念中,新造型主義被解釋為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手段,自然的豐富多彩就可以壓縮為有一定關系的造型表現。藝術成為一種如同數學一樣精確地表達宇宙基本特征的直覺手段”。藝術的最終目的“不是通過消除可辨別的主題,去創造抽象結構”,而是“表現他在人類和宇宙里所感覺到的高度神秘”。
在長期的探索中,蒙德里安發現,如果把顏色畫在一個格子里,可以大大提高色彩的沖擊力,每個色塊都可以產生不同的力量。如果仔細觀看,可以發現蒙德里安的顏色是延伸到畫面外的,而畫上黑線的作用尤為關鍵,有的是一直通到畫面的邊緣,有的是沒有接觸到畫面邊緣,而且到邊緣的距離都是不一樣的,這可以創造出黑框是浮在畫面上的感覺,這便產生了畫面的躍動感和韻律,讓觀者從中獲得各種自由、開放性的聯想,這也正是蒙德里安在藝術史上的巨大創新。
不過,蒙德里安甚少公開展出和出售自己的作品,他更沉醉于以繪畫詮釋一種純粹精神高度。而與他主張有所不同的是新造型主義的另一位核心人物—特奧·凡·杜斯堡。杜斯堡希望抽象藝術家不僅僅是畫畫,而是與實用的藝術設計相融合,形成整個風格統一的生活環境。為此,他不遺余力地向外推廣畫派的主張,前文所述的De Stijl(風格)雜志,杜斯堡正是創刊人和主持者,也是該雜志重要的撰稿人。他曾故意用好幾個筆名在該雜志上發表文章,讓人們誤以為那些文章是由多位不同國籍的作者所寫,從而人為地擴大了風格派的影響力。
在杜斯堡的理念中,他希望通過改變人的環境來顯露宇宙的和諧,并體現在“純粹的藝術造型”作品中,以此影響大眾,因此,在純粹繪畫創作的同時,杜斯堡自1917年起與雅各布斯·P·伍德、格里特·里特維爾德、揚·維爾斯等建筑師合作,設計彩繪玻璃、馬賽克、室內裝飾及建筑物正面色彩的圖紙與畫稿。他堅持將新造型主義的原則進一步推廣到藝術設計運動中,使它成為一種大風格。他相信藝術的形式規律是由科學理論、機械化生產、現代都市生活的節奏組成,而這些生活要素本身就是藝術形式規律的基礎。
可以說,杜斯堡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新造型主義的影響力,來自設計界的集體借鑒,使新造型主義一度大行其道。其中,出自家具、建筑設計師里特維爾德之手的紅藍椅被譽為20世紀最富創造性的經典作品之一。設計師利用長方形、方形木條和木板進行巧妙組合和分割,以單純色彩和幾何造型完成畫家蒙德里安作品《紅、黃、藍構成》的立體化“翻譯”。以不均衡的色塊營造出平衡感,對后世家具設計影響巨大。
不僅如此,新造型主義的風潮還波及時尚界,1965年冬天,時裝設計師伊夫圣羅蘭(Yves Saint Laurent)在他個人品牌1966年秋冬新裝展示會上,以10條取材于蒙德里安“格子畫”的裙子驚艷眾生,并從此擁有專用名字“Robe Mondrian” (蒙德里安裙)。設計師透過色彩的完美比例搭配,清新而明快,簡約但極富張力,在模特身上呈現出藝術與時裝結合的奇妙效果。這些波普風格的無袖拼接裙迅速轟動了時尚界,也成為伊夫圣羅蘭的經典代表作。
總而言之,源自荷蘭的新造型主義將世間萬物歸于純粹而抽象的幾何,推動抽象藝術真正與科學的結合,這種融合很好地適應了時代機械美學的潮流,因而影響了20世紀社會大眾的審美觀念與衣食住行。

時尚大師Yves Saint Laurent設計的“蒙德里安裙”,今天仍舊被不少時尚人士借鑒

里特維爾德設計的紅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