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馬云轉移1200億財產到國外、準備跑路的說法甚囂塵上,相關文章在網絡上急速擴散,內容還被“有心人”再次加工。直到阿里巴巴發布聲明譴責,謠言發布者才公開道歉。之后馬云在一個視頻中說: “我在阿里巴巴1 年,各種謠言一直伴隨著我。我不是圣人,沒有那么高的境界,對這些謠言,我也很苦惱、憤怒。人要學會在謠言的口水中游泳。”造謠的成本有多低,辟謠的成本又有多高?也正因為辟謠的難度極大,我們才更需要謹言慎行。有句話說:你們對我的百般解讀,并不構成萬分之一的我,卻是一覽無遺的你們。當你要對一個人下結論時,不妨問問自己,你所看到的就是事實嗎?不要輕易給別人貼標簽,因為標簽貼上去容易,撕下來卻很難。
——今出川幸子《人性最大的“惡”,是假裝正義》
愛無能,要技巧干啥
關于愛,本雅明寫, “戀愛中的人不僅迷戀情人的‘缺點,而且戀人的皺紋、痣、寒酸的衣著和有點歪斜的走路姿態,都遠比任何一種美更持久牢固地吸引著他……”杜拉斯寫,“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在他們的筆下,它是一種浪漫主義,是形而上的,難以描繪,無法歸類;它只聽從心的召喚,吾心所向,寤寐思服,輾轉反側。他們不談技巧——或者說, “愛”才是最大的技巧。我若愛你,就用愛被你感知。或許愛的表達需要“技巧”,但前提是有愛。相較之下,不難發現戀愛類綜藝節目的立意偏差:教戀愛技巧可以,可問題是,現在這個愛無能的時代,年輕人不想戀愛是因為不懂技巧嗎?恰恰相反,是這個時代關于愛的技巧、教條、規則太多了,以至于年輕人心動的閾值提高了,甚至直接喪失了心動的能力。
——從易《綜藝節目教你談戀愛,是不是傻? 》
審丑還是是審美,別分不清楚
演藝圈的“書法家”、中書協的會員郁鈞劍向書法圈開炮——解散中書協勢在必行。原因無他,他忍不了以針管射墨的射書、閉眼癲癇式的盲書、鬼哭狼嚎般的吼書……那些宇太丑了,王羲之看了會流淚,張旭看了會沉默。事實上,這種奇葩審美不獨發生在書法圈。在我的印象里,最早的審丑經歷應該是看卓別林電影,再往后就是香港電影里那些以丑上位的明星,但他們的丑都是為了服務荒誕的劇本和角色,同時也建立在演技的基礎上,說到底我們還是在審美。這與當今那種熱衷在各類直播、短視頻平臺上審丑獲得快感的行為有本質的區別。正如蔣勛所言: “這個快感可以有剎那的爽,可是結束之后往往會產生落寞與空虛,從而變成無法彌補的黑洞。”
—— AD《審丑是本能,審美卻需要學習》
武俠版“爸爸去哪兒”教了什么
有人說,金庸其實只寫了一部小說《武二代尋父記》,也就是武俠版的“爸爸去哪兒”,他的所有作品里都有父子間的羈絆。這大概和他的個人經歷有關:青年喪父,中年失子。但所有的關系里,他著墨最多、描寫最好的是“善惡”這對永遠糾葛的關系。在他的世界里,你無法隨隨便便評價一個人——他不在道德上針砭人物,善惡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舉世皆知的好人,通常也有黑歷史,或者做過蠢事情。比如德高望重的一燈大師,因為一時的嫉妒和私心而沒有出手相救,讓瑛姑和周伯通的孩子慘死。而那些反派也沒有一個是純粹惡的,都有可愛或感人之處。西毒歐陽鋒壞得徹底,但當他神經錯亂時,心心念念的卻是干兒子楊過,那一瞬間他化身成了為兒擔憂的老父親。金庸寫的這個世界就是:有危險,又有希望。
——艾森《金庸教會了我愛情,又不只是愛情》
自己滿意是基本
諾貝爾文學獎出現過一次爆冷,那就是日裔英籍小說家石黑一雄獲得201 7年諾貝爾文學家。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石黑一雄是個頗為神秘和遙遠的存在,因為此前,中國市面上居然買不到一本他的書。知乎上曾這樣評價他: “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時代里,石黑一雄的書仍要慢慢地仔細讀。”村上春樹曾說:讀石黑一雄的小說,不會失望。獲得諾獎后,面對蜂擁而至的記者,石黑一雄這樣說: “我只是想‘哇。我太年輕了,不能贏得這樣的東西。但是我突然意識到我已經62歲,所以我是在獲獎作家的平均年齡。”謙虛如他,從不顧外界的言論,只寫自己想寫的故事,按照幾年一本書的步伐走著。助力他一舉拿下諾獎的<被掩蓋的巨人》寫了10年,中間曾修改過11稿。他說,之所以如此,只為了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復。
——品質生活家《諾貝爾文學獎為何選擇他》
沒人點贊,不是你的錯
你的朋友圈是不是越來越冷清了,而你也越來越不喜歡在別人的朋友圈互動了吧?如果你覺得被冷落了,別難過,未必是你的錯。話說朋友圈上線當年,多少人寧可不吃飯也要刷朋友圈,那份激情和熱切不是初戀勝似初戀。但是,在看了太多美顏過的人生后,大家基本都摸清了這個圈子的套路,開始審美疲勞了。這種倦怠感,讓我們不再那么勤勉地在朋友圈打卡,也沒什么熱情參與互動了。有個朋友說: “每次給這個點了贊,就要給別的共同好友點,否則就像欠了人家,累。而且每次點完贊,都會不斷被通知誰又贊了、誰又回復了,煩。所以干脆不理,一了百了。”這應該是挺普遍的心態,我覺得是一種進步。大家都挺忙的,沒必要一直在別人精裝過的人生里做個無關緊要的觀眾。還是回到自己的生活里,活給自己看,才叫活著。
——李月亮《我最好的朋友,從來不給我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