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躍清
南京老城西的清涼山,相傳諸葛亮當年登臨山頂,望長江之浩渺,感山勢之雄峻,由衷慨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從六朝綿延明清,清涼山周邊有顏真卿、鄭俠、耿定向、董其昌、茅元儀、熊賜履、龔賢、薛時雨、袁枚、吳敬梓、陶澍、魏源、方苞、繆荃孫、顧云等名流雅士、文人墨客、致仕官員或隱居或賦閑散居,寄情山水,放歌詩文,留下了放生庵、隱仙庵、一拂祠、半畝園、崇正書院、小卷阿、陶風樓、薛廬、樸園、隨園等勝跡遺存,也留下了他們經久傳頌的趣聞軼事、才情華章。
清涼山附近眾多名人故居大都淹沒于歷史滾滾煙塵中,形跡漫漶,而位于龍蟠里20號的清末著名思想家魏源故居小卷阿,仍孑然獨立婆娑世界,別具風采,望斷古今。
魏源原名遠達,字良圖,號默深,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4月)出生于湖南邵陽縣(今屬隆回)金潭鄉魏家塅。其父魏邦魯曾在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吳江做過巡檢一類的八品小官,敬業克己,加上樂善好施,母親陳氏奉親持家,魏源從小生長在一個“母績子讀,欣然忘貧”恬靜祥和家庭。少年聰慧好學,9歲就和邵陽知縣有“杯中含太極”“腹內孕乾坤”的從容對答,一時佳話。14歲曾去其父任所,對江南風物有所了解。20歲被湖南選為優貢生,進北京國子監讀書,居京三年,游學交友,與陶澍、賀長齡、林則徐、龔自珍、陳沆等多有交往。道光二年(1822),29歲中舉。此后屢試不第,為了生計,擔任江蘇巡撫賀長齡幕。賀長齡(1785~1848),湖南善化人,字耦耕。他們在北京時就相識,賀對魏源的博學多才很是器重。魏源任幕僚,主要工作是替賀長齡編著一部經世致用的書——《皇朝經世文編》。魏源后又協助兩江總督陶澍(1779~1839,湖南安化人)改革淮北“鹽法”,江蘇“漕運”,興建水利,賑濟災荒。
道光五年(1825),他在江寧(現南京)烏龍潭畔買宅居住(一說是自建),自稱湖干草堂,即今天龍蟠里20號小卷阿。道光十五年(1835),魏源在揚州鈔關門內倉巷買園一處,名曰絜園。
魏源早年對經學、史學、詩詞深有研究,著述有《詩古微》《書古微》《古微堂內外集》《古微堂詩集》等著作。還曾赴新疆平定叛亂,以及在欽差大臣、蒙古鑲黃旗人裕謙營中做幕僚,于浙江定海抗英前線審問英國俘虜,因這兩次從軍經歷,著有《圣武記》。
道光二十一年(1841),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譴謫新疆伊犁。6月,在江蘇京口(現鎮江)魏源與林則徐會晤,林將《四洲志》稿贈魏,囑撰《海國圖志》。老友相見,徹夜長談,魏源賦詩“萬感蒼茫日,相逢無一語”“與君相對榻,三度雨翻蘋”,悲喜交集,感慨萬千。魏源當時應該住在揚州絜園,“京口瓜洲一水間”,揚州與鎮江隔江相望,得知摯友路過,特來相見。《四洲志》約9萬字,主要內容是林則徐請梁要進從厚達1500多頁的美國版原著《The Encyclopaedia Of Geography》中摘譯的資料。魏源以《四洲志》為基礎,廣泛搜集中外相關著述,按區分國,增補整理,并親往澳門、香港等地游歷采訪,歷時十年,殫精竭慮,終編著成《海國圖志》,100卷,88萬字。《海國圖志》的核心思想即“師夷長技以制夷”,介紹西方列強,鮮明指出“法祖”與“師夷”并不矛盾,其目的都是謀求國富民強,抵御侵略,使中國躋身世界列國之林。
道光二十五年(1845),魏源直到52歲才通過補行殿試,中第三科九十三名,賜同進士出身,以知州用,分發江蘇。其首次任職系蘇北貧瘠小縣,東臺縣令。東臺每年上呈奏折均有“風凄凄,雨蕭蕭,去年旱,今年澇,十歲九災,民不聊生”等言辭。加上前任縣令欠款,魏源在東臺困苦不堪,他在給友胡林翼的信中寫道:“全家數十口,空無所有;先人的棺木也未得遷葬。”道光二十六年(1846),魏源母親去世,他丁憂守制,離開東臺。道光二十九年(1849),魏源上任興化縣令。在興化他帶領民眾抗洪治水,修建運河東、西堤,當地百姓為了感念他,將喜獲豐收的水稻取名“魏公稻”,他病逝后,將他附祀于范仲淹的祠堂內。咸豐元年(1851),魏源上任高郵知州,他在高郵修治運河堤岸,在湖面寬廣的高郵湖湖心挑筑湖心島,以便來往船只避險停泊,同時整肅治安,發展生產,置義地、設義學,培養人才。1853年2月,太平軍攻克江寧(改稱天京),波及高郵,東征軍林鳳翔等攻下揚州,高郵戒嚴,因他對太平軍起義采取觀望態度,3月,被南河總督楊以增奏劾,“江蘇高郵知州魏源,于江南文報并不繞道遞送,屢將急遞退回,以至南北信息不通,實屬玩視軍務,魏源著即革職,以示懲儆”。(《清文宗實錄》)
咸豐六年(1856),魏源游杭州,暫住僧舍,避世潛修。咸豐七年三月初一(1857年3月),魏源病逝杭州僧舍,享年64歲。因其平生最愛杭州西湖,遂葬于南屏山之方家峪。
魏源早年潛研儒家經典,懷“修身治國”之抱負;中年經世致用,輔佐名臣改革漕運、鹽務;鴉片戰爭后,目睹國家積弱積貧,弱肉強食,遂著書立學;致仕后以黎民蒼生為念,忠于職守,力爭圖志;晚年歷盡劫難,幻想破滅,“一切有為,皆不足恃”,遁入空門,以求解脫。縱觀魏源一生,經綸滿腹,多次應試,終于入仕,官階不高,半生潦倒,倉惶奔走,郁郁不得志,但他的思想彪炳青史,尤其是《海國圖志》被載入中學歷史教科書,更是影響一代代人。
魏源的思想在黑帷沉沉的中國近代史上具有航燈和春雷的意味。他嘔心瀝血著述,并記載他主要思想的兩部著作《海國圖志》《圣武記》大多完成于揚州絜園。“(道光)十五年,以陳太恭人(魏源母親)春秋高,思所以盡其歡,買園于揚州新城,甃石栽花,養魚飼鶴,名曰絜園。”(《邵陽魏府軍事略》)“又出其余力治生,累資巨萬。構絜園揚州,為將母之所。性豪豁,所交多魁儒碩士及一時聞人,游宴投贈,費頗不資,一無所顧惜。”(顧云《盋山文錄》),當時魏源在揚州開有“茂源鹽行”,生意興隆,闊起來的魏源不但購置“豪宅”,園內有古微堂、秋實軒、古藤書屋等建筑,還極具“寶慶佬”的豪爽義氣,廣交賢士,大宴賓客。
據考,絜園位于今天的揚州市新倉巷37號,它的文物價值并沒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仍然是一片未加保護、荒涼破敗的大雜院。魏源因改革“鹽法”,為揚州鹽商不容,加上生意日漸慘淡,只得將家人送回南京。太平軍攻克、定都南京時,魏源家人正住在“小卷阿”。他本人為了生計、功名四處奔走,偶爾回到揚州絜園小住,他最后一次赴京趕考應該是從揚州出發的。
南京龍蟠里20號小卷阿是魏源除了湖南隆回魏家塅以外,住得時間最長的又一個“家”,前后長達十年。《海國圖志》《圣武記》雖然不是在“小卷阿”完成主體創作,但人的思想形成不能割裂地看待,魏源縱橫捭闔、放眼世界的意識思維在南京就已經雛成。
小卷阿是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據考證原為兩路五進。顧云《盋山志》記載:“小卷阿,魏氏墅也。道光時,邵陽魏刺史源購地其間,為池館弗果。今其子姓筑數椽居之,薄藝群卉,落落有幽致……倚扉小立,得嵐影波馨為多。”陳詒紱在《石城山志》中寫道:“(烏龍潭)迤細有薛廬……其北隅有一牛鳴地,為邵陽魏季子溎小卷阿。門外修竹千竿,亦頗得幽趣也。”魏源有幾首詩寫到“小卷阿”,“偶載一船山,來游半湖月;但聞水氣香,不見荷花發。”《卜居金陵買湖干草堂》之三云:“春風綠盡一池山,閉戶文章敗葉刪。不是老僧來送筍,如何倒屐出柴關。”詩中所言,他正在刪選《皇朝經世文編》。
魏源在揚州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時,曾把烏龍潭旁的房子稍加修繕,也就在這時將“湖干草堂”更名為“小卷阿”。魏源親手在門樓的磚雕上題寫“小卷阿”三個字,后毀于“文革”。如今上面依稀可辨的幾個字,是搜集魏源傳世手跡重新刻上去的。至于他當年為什么取這個名字,一說是南京攝山(棲霞山)有古跡“白下卷阿”;一說是取自《詩經·大雅》篇名注解,“卷者,曲也;阿者,大陵也。”“卷”和“阿”合在一起,再加一個“小”字,房屋的地理環境形象躍然。一說古時“卷阿”,位于今陜西省岐山縣城西北方之鳳凰山南麓,此處背靠鳳鳴崗,東、西、北三面環山,唯南邊與平地相接,形似簸箕狀,龍蟠里與之相仿,故名。遙想先生悠然吟哦于湖畔月下,也許三者皆有吧。
2019年2月,我們一行十余人拜謁魏源故居,一位叫張益源的館長出面接待。在張館長娓娓道來、侃侃而談的解說中,可以看出他對魏源的生平很有研究,對魏源故居的管理保護有自己的想法。
張館長說,魏源去世后,他留在南京的家屬,先后有80余人曾居住這里。最后一位住戶是他的曾孫女魏韜女士,因終生未婚無后,此屋遂成公房。當年,房管部門急于收回房子,遂出資租車將屋內一應器具、陳設送到隆回魏源老家。如今小卷阿面目全非,早年街道改造,拆掉了臨街的一進瓦房;2007年,因電線老化失火,損失了4間木質結構的房間。只有雕刻“小卷阿”三個字的門樓是原建筑,還有就是墻角那株盛開的“倒掛金鐘”臘梅,據說是魏源手植。
經勘察考證,小卷阿的基礎,多是用碎磚碎石打起來的,而且其尚存的墻壁,也多用殘磚所砌,房屋的柱子,也多是“胸徑”16厘米的較細木材。南面靠烏龍潭那棟房子的外墻壁僅2米開處,就是1.6米深后填的浮土了,從而證實小卷阿沒有后花園。種種跡象,可見當時魏家還不富有。
現在,魏源故居有房9間,另有門房、廂房5間,建筑面積582平方米。均按原貌修建,從安全考慮,房屋柱子大都直徑達20厘米,門窗及屋內擺設都是向民間征集來的清代或民國年間的舊物。
魏源在湖南隆回魏家塅的故居,數年前我曾拜謁,四合院落,兩層木樓,幾十間逼仄房屋,典型湘中民居,時隔百年,漫步期間,撲面的煙火氣,仿佛能聽到主人的說話聲和鍋碗瓢盆的聲音。而南京現在的小卷阿房屋庭院,錯落有致,軒幾明凈,古色古香,幽然雅致,鬧中取靜,其更像是書齋,像談笑有鴻儒的會所。白云悠悠,六朝古都,留此遺跡,憑吊先生,聊勝于無吧。
先生遠逝,背影巍峨,清涼蒼蒼,湖水泱泱,山高水長。梅花飄香,幾度枯榮,先生思想,穿越時空,光照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