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勝利
黨刊是我國偉大改革開放歷程的重要見證者。《群眾》雜志作為江蘇省委黨刊,與我國的改革事業有著不解之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伴著改革春雷,《群眾》雜志于1979年1月正式復刊。四十多年來,《群眾》既與改革同行,更與改革同頻,始終與黨中央的改革方針保持高度一致,在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中昂揚挺立、堅守使命、凝聚人心。據統計,僅標題中出現“改革”這一關鍵詞的文章就有近千篇,以“改革”為主題的文章有兩千多篇,幾乎每期雜志都刊發與改革相關的內容,形成強大的改革宣傳陣勢,銘刻了深深的改革印記。
20世紀90年代,《群眾》在堅持導向方面持續發聲,側重于引導廣大讀者堅定改革信心,明確不同時期改革重點,推動改革走向深入。1991年第1期卷首文章,題為《改革與發展:今后十年的主旋律》,放眼今后十年發展趨勢,明確改革的方向和地位。此后幾年,許多評論文章闡明改革、穩定、發展之間的關系,同時更加強調辨證看待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各地在克服問題中推進改革。進入21世紀,更多評論觀點涉及改革的具體領域,如機構改革、干部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近些年,圍繞全面深化改革、供給側改革等重大主題,刊發《以改革的領先促進發展的率先》《在新起點上續寫改革新篇章》《確保全面深化改革各項部署落實到位》等評論文章,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針對性、貼近性。
黨刊姓黨,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這在《群眾》對改革的宣傳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在改革的不同階段,《群眾》都把政治導向放在首位,旗幟鮮明響應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緊跟改革步伐,通過卷首語、評論員文章、署名文章等方式表達立場觀點,傳播新時期的改革強音。
20世紀80年代,《群眾》的評論文章側重端正對改革的科學認知,引導讀者撥開思想迷霧,解除思想包袱。例如,1983年第1期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提高認識大膽改革》,指出機構改革“不僅要革機構臃腫的命,而且要革不合理的體制和制度的命,革形形色色官僚主義的命”。此后,還刊發《做清醒的改革者》《勇于改革是革命者的品格》《齊心協力抓好改革開放》《黨的自身建設也要進行改革》等評論文章,闡明中央和省委對改革的基本態度、基本要求。在改革開放之初,這些論述振聾發聵,有助于廣大干部群眾解放思想、邁開步子,輕裝上陣投身改革發展事業。從1986年開始,《群眾》連續多年開設“改革之聲”欄目,并作為重點欄目打造,闡發改革的重大觀點。
《群眾》定位于政治理論刊物,堅持以思想立身,堅持以理服人,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追求思想深度、理論厚度、認知廣度,把改革背后的大視野、大道理、大方向講清楚,讓讀者愿意聽、聽得進、聽而信。
在改革開放初期,圍繞現實問題為黨員干部群眾解疑釋惑,揭開困擾改革的理論難題。1979年6月,復刊不久的《群眾》就發表題為《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的文章,論述市場調節的客觀存在和重要作用。此后,又陸續發表《市場調節貴在一個活字》《關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一些問題》《談談發展和利用市場調節的問題》《論黨政分開的必要性》《只有集體富才能根本富》等文章,破除錯誤思想觀念對改革的束縛,為后面的改革工作奠定認識基礎。特別是1983年第8期刊出《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一文,對改革的本質進行了深入剖析,強調“改革是一場革命,而且是一場很深刻的革命”,具有長期指導意義。
不同于學術刊物的理論話語,《群眾》面向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注重理論表達方式的創新,更加強調鮮活性、可讀性。20世紀80年代,開辟學習問答欄目,以“問答體”回應讀者的改革疑惑。比如,刊發供銷合作社體制改革問答、商業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問答等。后來,又直接以問句作為題目,如《城市改革為什么要從解決國家與企業、企業與職工的關系入手?》《為什么說“大鍋飯”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國當前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同五十年代初期的五種經濟成分并存有沒有區別?》等,這些創新形式深受讀者歡迎。
幾十年來,《群眾》堅持刊發大量關于改革的理論文章,剖析和回應改革在不同階段的理論難題,隨處可見大量關于改革問題的理論分析,可謂名副其實的改革“理論庫”“思想庫”。
管用是《群眾》辦刊基本要求之一,也是黨刊指導工作的基本方式。在改革宣傳中,《群眾》把管用作為重要追求和評價標準,注重為各地改革實踐提供切實管用的指導,強調改革的問題意識、方法意識、行動意識,全方位指導和服務各方面改革決策。
1980年,面對當時與改革相關的經濟調整問題,刊發《正確處理速度與布局的關系》一文,提出“當前調整的關鍵仍然是解決國民經濟中各種不協調的比例關系”,明確了當時改革的重點內容。同類文章,還有《克服“左傾”思想是搞好調整的關鍵》《談談調整中的幾個思想問題》《對聯產責任制幾個問題的看法》等。1982年,開設“江蘇經濟建設走什么路子”專題欄目,直接聚焦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問題。此后,結合改革在不同階段的不同問題,刊發一大批改革對策文章。既有宏觀方面的:如1985年《搞好改革要有好的黨風》、1986年《緊密圍繞改革做好思想工作》、1987年《正確把握農村改革的方向》。又有具體問題方面的:如1988年《積極地穩步地過好價格改革關》、1991年《積極穩妥地推進社會保障體系改革》、2014年《戶籍改革如何協調好各方利益》等。
為指導和服務一線改革實踐,《群眾》注重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提供切實可行的具體指導方案。曾開設一系列關于改革的臨時性欄目,針對現實問題做出回應。如“搞活大中型企業”“農村產業結構改革”“價格體系改革”“學習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學習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改革教育科技體制”等欄目。近年來圍繞“全面深化改革”“放權進行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等主題,《群眾》推出專題策劃,精心組織編發重點改革話題系列文章。《群眾》在改革宣傳中貼近江蘇實際,大量宣傳江蘇各地的改革樣本、改革模式,為江蘇各地進行改革提供“身邊的榜樣”,方便復制推廣改革實踐經驗。
在改革過程中,各地涌現出一批批先進典型,取得一批批改革發展成果。《群眾》及時全面展現這些改革成果和良好勢頭,引導全省人民看清改革前景、砥礪前行,發揮了黨刊的引領性使命。
一方面,展示大量改革典型。適時刊發了改革成功試點的調查文章,展示改革典型。1980年,《商業體制改革的起點——無錫市商業企業擴大自主權試點調查》;1981年,《企業經營管理的一項重大改革——無錫光明內衣廠實行超產計件工資制的調查》;1984年,《在改革奮進中的江蘇鄉鎮企業》。特別是在1985年,專門開設“來自改革前線”欄目,全方位展現各地改革實踐經驗,包括區域改革、農村改革、企業改革等領域的典型代表,文風生動活潑。時至今日,《群眾》雜志依然繼承辦刊傳統,濃墨重彩宣傳改革典型,2017年開設“試點觀察”欄目,更是對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典型樣本的宣傳分析。
另一方面,總結改革成就和經驗。《群眾》注重刊發面上改革成就和經驗的總結,這些內容有的是獨立成篇,有的是作為文章的一部分。2008年,《群眾》從第6期開始,《特別關注》欄目連續多期以“江蘇改革開放30年”為主題,大篇幅展現江蘇改革成就經驗啟示,刊發《解放思想:江蘇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總結》《歷史性的跨越——江蘇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發展的成就與經驗》等重頭文章。其后,對改革成就經驗的宣傳持續進行,2016年,刊發《黨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歷史經驗的研究》,系統總結在這場偉大轉折中形成的彌足珍貴的歷史經驗。2018年,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群眾》重磅推出“改革開放江蘇行”大型系列調研,以深度的理論觀察總結、提煉挖掘,展現黨刊改革宣傳的時代擔當,產生強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