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彩云
“特載”“附錄”作為年鑒中兩類欄目,在年鑒中起著豐富內容、增加信息量、擴大視野的作用。鑒于此,有必要探討兩者收錄內容的范圍、聯系區別、常見問題處理、質量提高的方法等。
“特載”收載了具有全局意義、歷史影響的重要文獻,以文章為主要表現形式,突出了地方綜合年鑒的資料性文獻的特征。“附錄”是整個框架結構中一個重要的支撐點。從框架上不同層次視角展示上年度發展狀況,脈絡清楚,層次分明;內容上,將前面類目中一些作證性、補充性、說明性的資料置后于“附錄”中,達到拾遺補缺作用。
“特載”即特別刊登或登載,是年鑒輯錄具有特殊意義的文獻的一種資料形式。所謂特殊,多指內容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同時不囿于時限要求,可以使用跨年度資料、回溯性資料、前瞻性資料。“特載”名稱不一,有些地方綜合年鑒冠以“特輯”“專輯”或“文獻”等。
選擇反映重大決策的資料性文獻。這類文獻主要指能夠影響全局發展進程的資料文獻,包括上級關于當地的重大決定、上級領導對本地的重要指示等。如慶祝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周年、設立地級三沙市的資料。
選擇具有長遠指導意義的資料性文獻。這類文獻主要指能夠影響今后5~10年甚至更長時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具有長遠性、方向性、指導性的綱領性資料文獻,或者是具有歷史縱深感的回溯性資料文獻,是具有久遠查閱價值和很高文獻價值的資料。諸如發展規劃綱要。
選擇對全局具有指導意義的資料性文獻。這類文獻主要指能綜合反映當地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全貌,對全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資料文獻。諸如黨代會報告、政府工作報告。
選擇具有獨特地方性的資料文獻。這類文獻主要指與當地有關的具有獨特意義的重要資料文獻,這些內容不僅有資料價值和存史價值,而且也能體現當地的地方特點。諸如反映本地上年的大事、要事、特事。
地方綜合年鑒中一些內容實用、重要的資料,由于結構體例的限制而難以歸類,將這些資料附在相關的正文之后加以載錄,這就是“附錄”。“附錄”屬于地方綜合年鑒的附屬內容,作用主要體現在檢索功能和閱讀功能。“附錄”將大量一次文獻轉化成名錄、索引、一覽表、書目、題錄等二次文獻形式,供讀者使用,強化了資料性文獻的檢索功能。“附錄”內容多樣,寫法靈活,具有可讀性。這些內容雖然不是年鑒資料的主流,但是他們能留下別具一格的資料記錄。“附錄”內容有專題類、檢索類、比較類、指南便覽類等(楊軍仕、王守亞《地方綜合年鑒編纂教程》)。
1.專題類
專題類資料是把分散的資料經過集中、提煉、整理、編排等加工環節,形成有共同主題的分類資料。這類資料能將專題事物的起因、進展、趨勢和影響程度等信息多角度地提供給讀者,使讀者對這一事物得到全方位的認知。如社會調查、報刊集萃。
2.檢索類
此類資料主要是目錄、文摘索引、題錄注釋等。
(1)目錄。如醫保定點自購藥品目錄、著作書目、媒體報刊選目、新聞存目等。
(2)資料文獻索引。地方綜合年鑒中的很多資料文獻并不以原文或文摘的形式出現,而是以索引的形式出現,其優點是容量大、內容精當、易檢索。如當地發布的重要文件、地方法規、條例、行政措施,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工作報告,法院、檢察院的工作報告,政府年度財政預算、決算報告等資料文獻索引。用索引形式登載資料文獻,避免了登載原文造成“附錄”篇幅大而影響到“附錄”內部結構及全書結構平衡的問題。
(3)題錄、注釋。出版的圖書、報紙、期刊、文章等題錄,縮略語、專用語、名詞等詞語解釋。
3.比較類
“附錄”欄目登載的比較類資料,主要指那些突破地方綜合年鑒記述地域,在更大范圍進行橫向或縱向比較的對比資料。比較類資料因其內容的可比性,所以更具參考價值。如國民經濟主要指標在全國位次、與其他地區主要經濟社會指標比較、全國分地區主要年份生產總值及位次等,通過把多個地區的同一組指標放在一起相互比較,使本地區的經濟運行性質、狀態、特征更加鮮明突出。
4.指南便覽類
此類資料主要有名錄、指南、一覽表等形式。
(1)名錄。如組織機構及領導干部名錄、新命名(更名)地名錄、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醫保定點零售藥店名錄、科技成果名錄、知名商標名錄、旅游景點名錄等。
(2)指南。如行政審批事項指南、社區服務指南、就醫指南等各種工作生活指南,再如現行創業政策、創業小額貸款,創業稅減免等創業政策指南,法律服務、戶政業務、養老保險、房屋交易、婚姻登記等各種辦事指南。
(3)一覽表。各級黨委、政府重要文件一覽表,規范性文件一覽表,黨政機關常用電話一覽表,便民服務熱線電話一覽表,政務中心進駐部門及窗口一覽表,法律服務機構一覽表,主要文化場所一覽表等等。
(4)簡介、提要等。如國家森林公園、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公園等地方資源簡介,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表演團體等文化場館、文化隊伍簡介,證券、期貨、保險等金融機構簡介,公證、會計、律師、評估、職業介紹等市場中介機構簡介,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機構簡介,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和續保、居民醫療保險待遇等醫療保險常識簡介,地方文獻提要、專題資料提要等。
“特載”在前,引出正文,“附錄”散見各處,補充內文。兩者的區別一個重在載,一個重在錄。兩者在年鑒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載”開篇引導讀者了解一年中該地發生的大事,制定的有價值的政策。“附錄”記錄指南、便覽性資料,增強趣味性、知識性。
1.增強了年鑒的可讀性
“特載”收錄節慶紀念活動、要聞大事專輯等,引起讀者的關注。“附錄”收錄異聞奇事、各種媒體對當地的重要報道,采用的報告、目錄、表、摘要等形式,增強了內容的新鮮感、時代感。
2.豐富了年鑒的內容
“特載”收錄的大事要聞資料,“附錄”收錄的實用性、趣味性、指南性的資料,補充了因正文的時空限制、體例結構限制的內容,達到了拾遺補缺,使年鑒內容更立體、更全面。
3.提高了年鑒的價值
“特載”選擇的資料文獻都是具有重大決策、指導意義、獨特地方性的重要文獻,有文獻價值。“附錄”收錄的資料具有對正文內容起著拓展、補充、參考的作用,更具實用價值。
兩者的區別在于他們的表現形式、設置目的、側重點、所放位置、地位不同。
1.表現形式的差別
“特載”多用一次文獻,如報告、規劃綱要。“附錄”多以二次文獻為主。
2.設置目的的不同
“特載”設置的目的是收錄內文中由于時限限制而不能收錄的前瞻性資料、回溯性資料。“附錄”設置的目的是收錄由于體例結構的限制而難于歸類的資料。
3.內容選擇上的不同
“特載”一般是官方的資料性文獻,以報告、規劃綱要、紀念活動、大事成績展現,側重于展現政績、成果。“附錄”是小資料,如逸聞軼事,側重于引導服務。
4.所放位置不同
“特載”一般居于鑒首,“附錄”在類目、分目、條目均可以設置。
5.地位不同
“特載”內容的重要性強于“附錄”資料。從欄目的排列及各欄目在年鑒中的地位來看,作為“特載(特輯)”,對于展現年鑒的個性,則比其他欄目更直接、更集中、更顯著。首先,“特載”(特輯)一般置于鑒首,讀者最先閱讀,也最先留下印象。其次,“特載”載錄的內容是人物特別、事件突出、專題性強、時效性強,其載錄的內容比其他欄目更大、更特、更要〔方亞光:《談談年鑒特載(特輯)的策劃與設計》,《江蘇地方志》,2006年第4期〕。“附錄”把那些無枝可依、棄之可惜、與經濟社會密切相關的實用資料集中起來,供人們查閱,發揮自身在框架結構中的獨特功能,對正文加以補充,凸顯其針對性、知識性、資料性。
常見的問題有“特載”只收錄領導講話,“特載”“附錄”收錄的內容入選標準不統一,“特載”“附錄”內容游離于年鑒主體資料之外,“特載”“附錄”編排混亂、層次不清。
主要是幾十年來形成的政治第一的意識所為,錯誤地認為不刊登本行業領導及本行業上級領導的文章就是沒有突出政治,個別地方、單位領導亦要求“官書”要有“官方”影子,才算端正了編輯宗旨(劉光軍:《淺議年鑒中的“特載”》,《年鑒信息與研究》,1999年第1期)。處理的辦法就是增加要聞大事,領導講話需根據重要性決定是否刊登,匯報年度該地的工作成績或周年紀念活動的可以刊登,一般例行日常檢查、調研、日常工作會議的講話就不必刊登。
“特載”“附錄”入選標準不一,顯得內容蕪雜,有的歸屬不盡合理。統計資料、人物、大事記、文獻類資料等轉入“附錄”,這就降低了它們的地位,也使“附錄”內容結構遭到損傷。把主題分析索引、廣告索引、審稿人名單等在年鑒中應另有去處,如也歸入“附錄”,顯得不倫不類。本屬于“附錄”的內容如媒體看地區、地區之最等歸到“特載”中。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是沒有弄清楚兩者的區別,對其的界定模糊,放置資料較隨意。
處理辦法制定“特載”“附錄”統一的歸類標準。統一“特載”“附錄”的稱謂,下設分類內容,以示區別和規范。如“特載”下設“政府工作報告”“要聞大事”等,“附錄”下設“異聞奇事”“題錄”“名錄”“摘要提要”“指南”“一覽表”等。正文能夠容納的資料一般不收入“附錄”。例如:領導講話、工作報告、法規文件、綜合性綜計資料等(葉建維、許家康《關于年鑒附錄的考察與思考》,《廣西地方志》,2017年第2期)。
有些年鑒把一些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的圖表、名單、簡介、說明塞進“附錄”,和年鑒主體資料放在一塊。還有的年鑒刊登大量服務性信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把“特載”“附錄”和其他類目當成一個整體去看待,對“特載”“附錄”在年鑒中的定位和特殊性認識不夠,在最初的組稿時沒有具體的標準和要求,在編纂過程中把它們視成一個填充的板塊,填滿就行。
處理辦法是:“特載”選題應把握“全、大、特”3個方面。“全”,即全局性,是指能夠概括反映當地從政治到經濟,以及反映社會全貌的文獻;“大”,即重大性、重要性,是指能夠影響全局的重大事項和重大舉措;“特”,即獨特性,是指具有特殊意義的事項。“全、大、特”3個方面共同的要求,是信息含量要大,不能空洞無物,不能概念化。要想“特載”好,必須選題好。年鑒編輯確定欄目選題時,要注意準確把握住一年來當地所做過的、所發生的最重要和最有年度特點的事項。
“附錄”應避免收錄各種服務機構、涉外賓館飯店、各類醫院、和行政部門如土地、工商、物價等的地點、名稱、電話;收錄各種服務性、指南性、便覽性的信息,如交通時刻表、公交乘車站點、如何申請執照等;收錄知識性、資料性的內容,如“《財富》500強前50名”等;收錄廣告性的內容,如企事業單位簡介等。年鑒刊登這些有價值的信息內容都顯得不妥,原因是:其一,上述信息收進年鑒中來,顯得分量太輕,價值不大,并且與主體資料沒有什么內在聯系。其二,除去廣告客戶和一般讀者外,年鑒讀者閱讀年鑒,主要是為了了解、搜集政治、經濟、生活等方面的發展情況,作研究、參考、決策之用,并非是為了尋求那些方便生活的信息和開拓視野的知識性、資料性內容。其三,電子信息渠道與一年才出版一次的年鑒相比,其傳播內容更新更及時,傳播形式多樣,因此,在現實生活中讀者一般不會、也沒有必要從厚如磚塊的年鑒中查詢所需要的生活類信息。
“特載”是簡單的隨意羅列,標題層次不清。“附錄”幾十種資料一排到底,缺少層次,既不符合年鑒框架體例的要求,也不方便讀者查閱。原因是編輯人員不按邏輯線索歸類分層編排,隨意堆放內容。
處理辦法是“特載”要注意編排有序、層次清楚。各級標題、段落都應該保留原始文獻的層次格式。編排順序按時間先后、按重要性、按行業等編排。“附錄”內容劃分層次,使讀者查閱方便,可按服務功能、按行業分,組成專題,博而不亂。
“特載”“附錄”要想提高質量,必須按照收錄內容的標準收錄材料,并順應新時代的要求,滿足讀者的需求,提高內容的深度,設置固定欄目,創設新穎欄目。
首先要區別并把握好與其他欄目的關系。第一,要區別和把握好“特載”內容與特色欄目的關系。每一部年鑒都有一兩個特色欄目,但特色欄目不能替代“特載”。特色欄目是局部的,“特載”是相對全面的、立體的。第二,區別和把握好“特載”與專文、專記的關系。專文重在收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論述文章、有指導意義的調研報告和統計分析等,具有理論性、探索性;“特載”登載有全局意義的重要文獻,具有文獻價值;專記重在收載重要事件等,具有紀實性。專文重在“思”,多為理論文章、綜合分析報告和調研報告;“特載”重在“載”,多源于一次文獻;專記重在“記”,多為重大事件的綜合記錄。專記、“特載”位置靠前,專文可以靠前、靠后放置,特別是當專文以文摘、統計分析的形式出現時,將其和統計資料、“附錄”、規范性文件等置于同一板塊,以突出其資料性和查檢性,也可以根據內容分置于相關類目中。
其次,要強化“特載”內容的專題性。“特載”在年鑒中的分量、篇幅不大,但卻是一部年鑒的點睛之筆。因此,策劃“特載”的內容不宜多,但要精。要利用其有限的篇幅,緊緊扣住“特”字,把有特色、有特點的大事、要事納入“特載”之中。
“附錄”要收錄具有決策、參考、研究價值的內容,就要在內容上強化提示性、突出主題性、嘗試專題性、注重可讀性。
1.強化提示性
把一年中各種媒體對當地的重要報道的標題列入“附錄”,其中特別有意義,涉及發展重大轉折性的則登出摘要。人們從這些標題延伸出去,找到當地發展足跡。還有的年鑒把一年中有關部門制定的法律、法規性的意見、規定、細則列出目錄刊出,簡單明了,為查尋相關資料預留下窗口。這些提示性的內容提高了年鑒的信息密度,拓展了年鑒的使用空間。如《寧波年鑒2017》“重要媒體對寧波報道選錄”,從媒體眼中看寧波。
2.突出主題性
即在“附錄”中有意識地按一定的編輯思路,圍繞某個主題收集信息。2018年卷《東莞年鑒》在“爭當排頭兵”類目中“世界之最”“全國之最”“全省之最”分目,實為“附錄”內容,突出了東莞近年來的取得飛速發展的成績。
3.嘗試專題性
即圍繞某一重要條目盡可能地將一些相關的、重要的信息收全,組合成一個板塊。這些相關的信息并不局限于當年,有可能是幾百年前的。讀者讀到前面的“特載”,再參見后面的文章,前后呼應,突破了時間的限制,使原本孤立的信息頓然鮮活起來,既增強了可讀性,又豐富了資料性。《靖江年鑒2018》“附錄”“馬洲史話”呼應“靖江概貌”中“名勝古跡”“文化傳統”內容。
4.注重可讀性
收錄當地異聞奇事,增強可讀性。《武漢年鑒2016》“附錄”較少受到觀念上的束縛,大膽創新,在該卷中設置“武漢的一天”,內容新鮮有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地的社會生活。
“特載”“附錄”要常設內容和常新內容相結合。這兩類資料要有連續性、系統性,盡量做到常設一些內容,形成固定內容、系統資料,不能輕易拋棄每年刊載的固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