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園?趙瑞琦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如今,我國經濟體制也在進行著不斷地完善。而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國家對于金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更快更好地培養金融人才似乎已經成為了經濟發展大體系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如何培養綜合性金融人才,同時也牽引著高校金融教學改革。改革的目的也是為了培養出更多能夠適應經濟全球化,適應國家需求、國際需求的綜合性金融人才。
就我國經濟在國際經濟的地位上來說,我國經濟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制,經濟發展速度已讓全球矚目。但快速發展的經濟必須要有扎實的基礎作為支撐,金融人才作為其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如今卻無法完全匹配我國經濟體制。快速發展的經濟體制需要更多更優質的金融人才加入,金融人才培養自然而然就成為了重要思考方向。快速的發展,局勢的變遷,均成為金融人才培養的難點與重點。培養善于分析、勇于實踐的綜合性金融人才,皆是重點把控方向,這一目標的實現,也離不開高效金融教學改革的實現。
一、現代金融人才需求
現代經濟發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反之,伴隨著快速發展的,是日新月異的形式與內容。為了適應各種各樣的變化,為了迎合經濟國際化,現代金融人才的培養要求也應該隨之變化。而所有的變化都應該以金融人才需求為中心。國際化的金融市場需要的是綜合性的金融人才,他們不僅應該有著扎實的金融知識基礎,更需要具備多種品質,如環境改變的適應能力,市場把控的分析能力,尋求突破的創新能力等等。
二、高校金融教學
只看每年的金融專業大學生,數量在逐年遞增,龐大的金融市場也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才涌入,金融行業在不斷進行完善與細化,更是增添了許多新時代下的不同領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社會需要綜合性的金融人才,國家需要培養這樣人才的高校。但其實現如今的高校金融人才培養方向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數量龐大的生源并不能百分百轉化成將來的高質量金融人才團隊,無法對于市場的穩定增長提供幫助。
(一)傳統教學模式一成不變,不能適應社會變化
許多高校教學模式一成不變,更多的是使用既定的教材,照本宣科得將書本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實際案例匱乏。學生在這種模式下學習到的知識其實并不足以適應新時代下的經濟發展與日新月異的金融市場發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模式抑制了學生的自我創新能力,限制了學生的視野認知,容易產生培養的反效果。舊教學模式的課堂,也不能夠帶給學生思考,與社會脫節。甚至在學生踏入社會之后,仍被其影響,忽視變化,只注重眼前。
(二)課程設置與市場要求不符,不能順應需求
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課程的設置其實十分重要。但現在許多高校對于課程的設置其實定位模糊,更傾向于將全部的知識完全塞給學生,并沒有進行專業的導向細化,毫無特色。這樣的課程設置下,學生們學習的內容十分繁雜,既不好掌握,也與市場需求脫節。市場需要的金融人才,是具有綜合性素質但更加有針對性的人才。與市場需求脫節的人才培養,是無法得到市場認可的。而顯然,更具特色,更加有針對性的課程培養,才能培養出更被市場歡迎的人才。
(三)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影響學生對教學的吸收
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質量是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但教師團隊的培養往往被忽視。人才培養需要更穩定的教學質量,穩定的教學質量才能培養更加穩定的人才。一些高校的教師團隊并不是十分匹配,甚至在教師個體中存在能力薄弱的現象,這樣就影響了教學的輸出,更加影響了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進而影響了人才培養的進程。高質量的教師團隊,互相配合的教師團隊,才能夠培養出更高質量的人才。
(四)只注重知識結構教學,忽視綜合素質培養
現代金融市場早就不接納空有知識卻綜合素質匱乏的人才了,但許多高校依舊進行綜合素質培養匱乏的教育。學生在這樣的教育下,很容易對金融市場十分看好的綜合素質進行自我放棄,只關注于自己的書本學習。這樣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學生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喪失強大的心理素質與和實踐匹配的綜合能力,致使許多學生踏入社會卻不能很好地適應崗位、適應社會,更不用提適應綜合性的金融市場了。
三、現代高效金融教學改革
現在的金融教學體系與金融市場需求的不匹配性嚴重影響了金融市場的輸出,龐大數量的人才涌入市場,卻不能夠在市場中得到鍛煉并發揮自己的能力推進市場,這一現象甚至可能拖慢經濟的發展。現代高效金融教學改革似乎是必須要走上的道路了,如果不針對現已存的問題進行改革,那么經濟發展的基礎很容易就出現問題了。
(一)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新舊結合
傳統教學模式并不是一無是處,但存在的弊端也很明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教學模式應當在新的金融市場下得到改革,但應是保留舊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優點,再結合新的市場變化進行教學。傳統教學中基礎知識固然不能夠被取代,但新的教學應該分一部分重點著眼在變化上,利用新時代的教學手段,更多地引入新案例、新局勢在課堂中,聯系實際,引發學生的思考,不與市場脫節。更可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取互動性更強的教學模式,使用現代化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方法結合,促進學生間溝通、交流,碰撞不一樣的新思想出來。新舊結合的教學模式,才更符合人才培養需要。
(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設置課程
在教學課程設置上,高校應該選取更加合理的安排。而這個合理,與市場需求分割不開。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校應該針對性地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高校要對本校專業導向更加清楚,可以建設具有自我院校特色的,適應市場需求的課程體系。同時要保證課程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不能僅僅只著眼于眼下。教學、課程的目的始終都是為了向社會傳送能夠適應社會的人才,市場導向往往也能夠側面反映出一個真正優秀的綜合性金融人才真正需要什么樣的技能,什么樣的品質。因而課程的設置依舊需要考慮市場的變化,不過總體的變化依舊圍繞著市場需求導向。
(三)穩定教學質量,注重教師團隊建設
教學質量的穩定,不僅僅是一個人,幾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教學團隊的問題。高校應當更加注重教師團隊的建設,在團隊建設中,注重不同教師之間的影響力與匹配度,防止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發生。高質量的團隊離不開高質量的教師個體,高校要注重教師質量,提高整體教師素質,不僅要在教師本身的知識體系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對學生的培養能力。一個學生學習的課程往往不是單一的,而匹配度更高的教師團隊才能夠讓學生在各個方面均衡吸收知識,學習技能。
(四)知識與素質并重,加大素質培養力度
綜合性的人才,知識與素質應是同樣重要的。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其中一部分就應該包括綜合性素質的教育改革。金融市場乃至社會都需要心理素質更加過硬,綜合能力更強的人才。要更好地適應市場乃至社會,高校應針對學生的創新意識、服務意識、適應能力、自我分析能力等等進行教學。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完成對學生能力的引導后,教會學生日后在社會中自我進行調節、進行學習,做到真正的綜合性金融人才培養。
四、結語
培養一道,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有潛力的人數量固然龐大,但需要進行完善、正規的培養之后,潛力才能夠化為真正外顯的能力,成為社會所稱之人才。而傳統金融高校的教學與之培養相悖,則無法將真正的潛力揮發,既損失人才的可能,又影響市場的穩定與發展。由此,金融高校教學改革刻不容緩,應以其變化去適應市場變化。
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教學改革,都應該與市場相適應,與國家需求相匹配。所以最重要的是能夠在現實實踐中發現問題,找到與市場匹配的一條教學道路,各項培養齊頭并進,并不盲目培養,最終培養出能夠推進市場發展的綜合性金融人才。(作者單位: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