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莉
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在我國政府相關部門領導下,以公共部門作為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提供主體、以保障我國公民最基本文化生活權利為目的的所有與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品相關內容的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社會主義新時期我國公共文化資源傳播、共享的主要渠道,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對實現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為此,文章以昭通市為主要探究對象,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具體策略,以供廣大公共部門參考。
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使人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成為我國文化事業發展、促進我國文化大繁榮的重要手段,但很多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長期受到外界條件的束縛,建設效果并不理想,文章結合筆者工作的實際情況,探究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對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選擇科學的方式、方法高效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有著重要意義。
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現實意義
從宏觀角度來講,由政府部門牽頭建立非營利性組織與部分傳播先進文化、普及文化知識,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需要,并根據需求建立相關設施、提供相關資源等都屬于公共文化建設范疇,其實現對于我國國民綜合文化素質水平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效果。具體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文化館承擔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任務,其是聯系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成果與民眾的至關重要環節,在工作中積極傳播先進文化、大力弘揚民族精神。近年來,在經濟繁榮發展的推動下,文化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其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占據的優勢也進一步凸顯,其專業的、科學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方法、建設手段為社會其它公共部門提供了示范。二是,在開展公共文化活動過程中,文化館起到了積極的輔助作用,其可以積極組織民眾參與公共文化活動,并為活動中民族歷史文化展示、文化內涵的傳遞等提供資源與渠道,使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并通過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為公共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科學的標準。
二、昭通市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存在的弊端
從當前昭通市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現狀來看,其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深究細節,仍會發現存在諸多弊端。其中突出的表現有:
首先,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嚴重缺乏資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主要由公共部門進行,但這些部門為非盈利性質的機構,建設過程中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撥款獲取資金,不僅加大了政府財政壓力,也導致實際建設中資金嚴重匱乏。
其次,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缺少文化骨干以及專業人才。由于以往并不重視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所以導致文化館招聘過程中并未從公共文化建設的專業角度對人才提出要求,雖然近年來文化館調整了招聘策略,積極吸納文化骨干力量的加入,但是仍然沒有改變專業人才短缺的現狀。
最后,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責任主體無法確定,缺少針對性政策的協調。從當前昭通市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現狀來看,檢查等事務仍然繁重,使工作人員的精力文化集中到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規劃、指導、推進上,而且對于文化服務建設缺少精細化的規范,導致整體的統籌協調能力較差。
三、昭通市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經驗
(一)塑造積極向上的良好公共文化形象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良好的公共形象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基礎,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文化館的公共文化形象也需要隨著時代元素的豐富而進行調整。因此,基于公共文化形象動態變化特性,文化館在工作過程中應始終堅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公共文化形象的內涵,在當地樹立企業文化品牌,通過品牌效應,擴大公共服務的正面影響,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影響力與滲透力。具體來講,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可以確定統一的名稱,成為當地文化的代表性標志,并通過公共文化活動,深化該標志在民眾心中的形象,讓當地民眾能夠有效的了解當地文化特征,產生認同感與凝聚力,基于此展開文化知識的普及與傳播,根據行政區域的劃分建立文化網點,系統性的傳播文化,并隨著發展逐步完善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使當地公共文化建設形成一個以統一命名的文化項目,以此來發揮優秀文化的積極引領作用。
(二)深化思想認知,提升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重視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很多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效果始終不理想的原因是領導干部思想認知存在誤區,仍然將硬性的經濟指標作為衡量個人政績的主要依據,從而忽視了文化軟實力對社會發展帶來的重要影響。面對這樣情況,深化領導干部的思想認知,正確理解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重要性,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獲取政策與資金支持有著重要意義;同時,能夠積極獲取專家學者的支持,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做出專業的規劃與指導,保障工作的有效落實。
因此,基于國家的指示昭通市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工作貫徹落實到當地各項工作中,政府部門對公共部門所承擔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責任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并確定負責人;同時,積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市場化,調動社會民眾、企業的廣泛參與,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與資金支持。
(三)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活動形式
人文精神的多樣性需求決定了公共文化活動形式與內容并不是單一的、一成不變的,從開展公共文化活動的經驗來看,豐富的文化活動都具備著如親民性、廣泛性等公共特征,能夠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積極性,讓民眾在公共文化活動中受到良好的熏陶,使公共文化活動的意義真正發揮出來。同時,應始終堅持面對民眾的原則,廣泛搜集民眾的反饋意見,組織文化活動,從而使民眾的不同文化需求得到滿足。但更應注意的是,任何形式的公共文化活動都應緊跟時代步伐,體現出其與時俱進性,而如果其落后于時代、內容陳舊,不僅不被大眾所接受,為民眾帶來負面應,更違背了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初衷,不利于我國精神文化水平的穩步提升與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
(四)突出當地獨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
開展當地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能夠喚起當地民眾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應科學結合當地文化情況與公共文化服務,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為當地特色文化創建單獨的體系,積極吸引廣大民眾的參與,從而形成獨具當地特色的文化品牌,讓當地的公共文化也能夠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引起社會更廣泛的關注。
例如,昭通市是我國古代三個時期商貿繁榮、人文蔚起的地區,其優秀的歷史文化豐富,有很多歷史文化古跡;同時,也是辛亥革命前民主革命最早起義關河起義的所在地;并也是紅軍長征途經地區,毛主席有詩云: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基于該歷史文化背景,該市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通過開展“歌頌紅色經典”等主題的歌詠送、文藝匯演、書畫展,如圖1所示。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也應得到社會的重視,從而使民眾的物質精神需求得到同時滿足。為此,文章以昭通市公共文化服務為例,探究了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具體策略,希望可以為廣大公共部門提供參考,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水平。(作者單位:鹽津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