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蘭
[摘 ? ? ? ? ? 要] ?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和建設制造強國的迫切需要,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保障,是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歷史使命,是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現實需要。高職院校要深化體制改革,創新教育教學體系,需培育大量“大國工匠”后備人才。
[關 ? ?鍵 ? 詞] ?高職院校;工匠精神;職業素養;培育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5-0029-03
自2016年“工匠精神”被提出以來,已連續三年將“工匠精神”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也明確提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1]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體現了現階段我們對大國工匠的急切需求,反映了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對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培育工匠精神,教育是關鍵。李克強總理在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座談會中,做出重要批示:“努力培養一批高水平的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加快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2]《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也要求建設高水平的職業院校,要強化大國工匠后備人才培養。因此,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構建現代化高水平高職教育體系,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目前高職院校的重要歷史使命。
一、高職院校學生推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價值意蘊
(一)高職學生培育工匠精神是經濟轉型升級和建設制造強國的迫切需要
《中國制造2025》中指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自我國制造業超越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以來,一直存在著大而不強,產品品質不高,自主研發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賴強等問題。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向集約、技術和高效轉型,要把制造業做大做強,不僅要“產業上規模”,更要“產品提質量”,不僅要有“裝備的硬實力”,還要有“人才的軟實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制造強國”的根本,高職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加快培養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所急需的具有扎實專業技能與基本職業精神的人才具有重要責任。
(二)高職學生培育工匠精神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保障
2017年,我國中小企業數量達4000多萬家,但是最終能做大做強的卻寥寥無幾。2018年的行業報告中指出日本、歐洲的中小企業平均生命周期可以達到12年,美國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可達8年,但是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一般只有3年。通過研究發現,造成我國中小企業存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不少企業忽視其產品品質而片面地追求利益。反觀那些百年企業,能夠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都在傳承一種精神——“工匠精神”。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是企業重要的生產力,企業的競爭除了需要雄厚的資源外,最主要的是人才的培養和產品品質的保證。培育和塑造準職業人的工匠精神,培養其對崗位的敬畏、對精品的不懈堅持、對技藝的創新,從而制造出高質量的產品,贏得聲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三)高職學生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歷史使命
近幾年,高職教育發展迅速,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63所,其中高職(專科)院校1418所,占普通高校總數的53.25%;全國普通本專科共有在校生2831.03萬,其中普通專科在校生1133.70萬人,占據普通本專科人數的40.05%。[3]可以說,高職院校的辦學規模已占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現有數據顯示,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增從業人員的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職業院校的發展為國家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力資源。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有數據統計,在中國7000萬產業工人中,只有三分之一是技術工人,其中初級工占60%,中級工占35%,高級工僅為3%。而德國的高級工占比為35%~60%。究其原因是制造業強國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傳承。而我國高職院校一般都比較重視對學生外在理論知識的教授和技能的訓練,忽視職業精神的培育。因此,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在學生培養上要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順應當前社會發展形勢,凸顯其在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和服務地方經濟方面的優勢,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四)高職學生培育工匠精神是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現實需要
據人社部數據統計,2019年應屆高校畢業生規模再創新高,達到834萬。就業競爭給學生畢業發展帶來嚴峻考驗,年年面臨“最難就業季”;但企業卻存在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缺口,開出高額薪資卻難以招到合適的員工。造成這一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供需結構性失衡。目前,企業在招聘青年就業人員時,除了需要就職人員要有一技之長外,還提出要有吃苦耐勞、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合作精神等職業素質,而這些素質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內容。在高職院校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不僅能幫助學生提高就業能力,實現“校園人”到“職業人”的角色變化,適應崗位需求,獲得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最主要的是工匠精神的培育能使高職學生在職業生涯中能將自己的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事業發展中,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二、高職院校學生推行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徑選擇
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系統性工作,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它不僅是課堂上專業知識的學習,也是日常學習生活中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只是校內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是校外企業崗位的實踐;不只是任課教師的教學傳授,還是全體教職員工的示范引領。
(一)深化體制改革培育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
培育大國工匠,弘揚工匠精神,需要從源頭抓起。高職院校的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德國、日本等制造業強國都充分認識到了工匠精神的價值,把它作為重要的職業精神納入辦學理念中。如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特別強調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塑造和培育。因此,高職院校要轉變教育觀念,審視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從“中國制造2025”“創新創業”“一帶一路”“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出發,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對高職院校改革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重新厘清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確立與“大國工匠”相適應的人才觀和發展觀。
加強高職院校發展的頂層設計。從職業教育的自身規律出發,把工匠精神的內涵滲透到治校方略、價值導向和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上,在制度建設、精神宣傳、思想引領中體現;把工匠精神的培育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體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評價的選取等方面,從而培育出德藝雙馨的國家棟梁。
(二)創新教育教學體系練就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精神范疇的一種,它的形成是通過學習、認知、實踐、體驗、創新等方式。因此,高職院校要構建全程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格局,形成課堂聯動的育人體系。通過以課堂教學為主的第一課堂,以專業素質公司制平臺養成、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技能節等為主體的第二課堂,以及通過校企合作的現代學徒制、企業學院、2+1、訂單式、頂崗實習等模式實施的第三課堂,形成課堂教學、日常行為養成與集中訓練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使職業素質養成教育、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職業能力培養等方面有機聯動,形成以“工匠精神”為引領、“公司制”平臺運行、“三個課堂聯動”的現代服務業學生職業素質養成教育體系。
1.第一課堂——課堂教學融入工匠精神
每個專業有其自身特有的工匠精神,但每門課程都有統一的功能——育人。任課教師要根據職業資格認證標準和專業培養目標、課程標準等,明確所授課程以及各教學單元的專業知識中所蘊含的職業素質和精神內涵,并把它充分體現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中去。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中要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注重知識能力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灌輸與滲透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言傳身教與紀律約束相結合,要大力弘揚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彰顯“大國工匠精神”,科學運用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混合教學、互動教學、實踐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使專業技能與職業素質培養相互融通,讓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的實質內涵和工匠精神對其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性。
2.第二課堂——職業素質與職業發展課程實施工匠精神
職業素質養成課程是一個課程體系,包含始業教育、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技能節活動、明責大講堂、專業素質公司制平臺養成課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創新創業課程、就業指導課程等,各項課程相互獨立而又緊密聯系,覆蓋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做到對學生的職業素質養成教育三年不斷線。
“明責大講堂”是以“傳承工匠精神,弘揚責任文化”為主旨,致力于培養學生明責、愛國、愛崗敬業、堅持創新等職業素養。它是學校聯系社會的有效載體,邀請社會上的行業標兵、技術骨干、優秀企業家等在不同崗位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團體和個人,用他們的親身經歷作示范教育和榜樣引導,使學生體會到工匠精神閃光之處,了解如何培養工匠精神,增強學習工匠精神的自覺性。
“專業素質公司制平臺養成”是以模擬或真實公司制為平臺,以敬業、誠信、堅持、責任、創新創業等工匠精神為核心,培養學生日常職業素質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素質,并結合專業特點以日常養成的形式實施。具體途徑是各個系根據其自身的特色,以專業為出發點,把行業中的龍頭企業設為標桿,根據企業的組織要求組建校內模擬或實體企業,各個班級成立模擬公司。把企業的管理制度作為模擬公司(班級)的班規、把企業的員工規范作為學生的行為準則、把企業操作流程作為模擬公司運行程序等。在公司制平臺中運用現代企業的文化觀、價值觀、企業家的工匠精神等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培育,強化學生吃苦耐勞精神、敬業樂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創新創業精神等職業素質。如“一分鐘課堂”。它要求學生課前一分鐘整肅:提早到教室,主動向老師問好,手機靜音,準備好上課材料;課后一分鐘整理:互道再見,關掉儀器設備,整理桌椅。看似很普通的幾件事,很平常的幾個動作,卻將工匠精神中的責任精神、嚴謹態度、一絲不茍的精神、注重細節的品質等從小事、從細微之處入手,以行動觀實踐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
3.第三課堂——企業鍛煉實踐工匠精神
只是理論上的教授,而沒有親身的體驗,那么工匠精神的培育就只是一道絢麗的彩虹,轉瞬即逝。高職院校要讓學生深入真實的職業情境中進行實踐操作,那樣他們才能深刻地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并將其作為職業生涯的引航燈。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要與企業相對接,采用“訂單式培養”“2+1頂崗實習”“工作室”等培養方式,做到師資共同培育。在具體實習實踐中由學校專任教師和企業的行業標兵、技術骨干一起組成實習課程教學團隊,共同研制教學內容,共同參與教材編寫,將專業技術和工匠精神的實質分解到每天的實習工作中。實行“雙導師制”,即每位學生在實習時由兩位指導教師帶領。校內導師注重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人文素養和思想素質上的指導。企業師傅則負責對學生在實習操作中進行專業技術技能的指導。不管是校內導師還是企業師傅都要有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和專業的知識技能,以身示范指導和引領學生實習工作。學生置身在真實的工作環境,感受企業文化,按照企業的用人標準、管理制度和崗位要求進行工作和學習,了解企業的整個生產流程、工作程序、技能工藝等,在實習中清楚企業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要求,體會工匠精神在從業中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樹立對職業的認同感和榮譽感。
(三)厚植工匠氛圍涵育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除了第一課堂的課堂教學、第二課堂的主題活動和第三課堂的實習實踐中體現外,還要在隱性課堂——校園文化中體現。校園文化體現在學校的每個角落、每件事情、每個行為中,所以高職院校要選取不同的載體和表現形式與工匠精神的培育相連接。在新媒體平臺上不定時進行宣傳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讓學生了解國家宏觀政策和戰略走向,宣揚國家重視工匠精神培育的方針政策,宣傳各行各業技術骨干和行業標兵的成功事跡等。構建大思政格局,不管是任課教師還是實驗實訓師,不管是校領導還是普通行政人員,全體教職員工在各自的崗位上要努力踐行工匠精神,用自身的行為和表現做示范,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2]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座談會召開李克強作批示[DB/OL].http://www.gov.cn/premier/2016-12/03/content_ 5142436.htm,2016-12-03.
[3]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年度發布[D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340/sfcl/201902/t20190226_371173.html,2019-02-26.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