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玉
[摘 ? ? ? ? ? 要] ?基礎寫作是小學至高中階段的必修課程,是從事應用文寫作和文學創作的基礎技能。基礎寫作包括記敘文、議論文和說明文三大板塊。旨在通過利用古典詩詞搭建基礎寫作框架,達到學會快速、輕松提高基礎寫作能力的目的,從而增強學生走文化自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關 ? ?鍵 ? 詞] ?古典詩詞;基礎寫作;提綱挈領;寫作能力;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5-0286-02
每次作文課都會造成民怨沸騰、怨聲載道。學生雖不至于揭竿起義,但看他們陷入苦坐苦等苦思苦想、愁綱愁領愁情愁理的水深火熱之中,我的心在隱隱作痛。作文真的讓他們如此恐怖?那么,又該怎樣幫他們擺脫這種苦不堪言的困境呢?
多年的教學摸索讓我深深體驗到對癥下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學生的基礎寫作能力?除了平時素材的積累和整理,更重要的是激活這些素材并為我所用,成為自己的東西,也就是怎樣做到活學活用?我認為關鍵是要傳授給他們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文套路,把大腦里儲存的素材對號入座有機串聯起來。雖說文無定法,但文章的思路、結構框架,卻可以充分利用詩詞來提綱挈領,構建文章雛形,再通過修辭潤色來精雕細琢,從而達到快速、輕松的寫出富有思想美、意境美、語言美的藝術佳作。
中國是詩詞的國度,其中唐詩宋詞是我們華夏民族的精神瑰寶,是人類文明的驕傲。它們題材寬泛、眾體兼備、格調高雅,每一首經典詩詞都彰顯出人生的真善美,每一首經典詩詞都是作者自然智慧和人生智慧的結晶。尤其是中國的古典詩詞,古典詩詞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因此,借用詩詞來構建文章結構,無疑是從事基礎寫作的一條便捷、特效、高品位的途徑。
如何傳承和借用中華詩詞文化,把這幾千年的文化精髓學以致用,化成我們提高基礎寫作能力的神器?方法很簡單:就是背詩詞、解詩詞。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我說:“腹有詩詞文自通”,詩文本一家,能詩必能文!
小時候我寫作文時就有一個秘密絕招,準確來說應該叫懶人爛招。確實挺管用,當之無愧是寫作捷徑,那就是輕松記背短小精悍的詩詞。等到作文時就拿它們來立意、布局,再進行擴寫延伸或模仿改裝,省了好多時間去擬題和提綱挈領。為什么?因為每一首經典詩詞都有出色絕倫的立意和布局,都有一個個活生生的、高風亮節的靈魂在召喚和激勵著我們。有些詩詞中的句子可以直接用來做文章的標題,整首詩詞的內容可提示我們怎樣行文。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基礎寫作三大文種如何套用詩詞來提綱挈領、華麗轉身、輕松快速成文的秘絕。
一、記敘文與寫景抒情詩的共同點——以情感人
寫記敘文時我們可以套用寫景抒情詩。寫景抒情詩是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詩人熱愛自然景觀或不滿黑暗現實,常寄情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來寄予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作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予在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寫景抒情詩要么大氣磅薄,要么細膩如絲、風格萬千、清新自然,常給人身臨其境又超越其境的美感,那種亦真亦幻的神秘之美,驚艷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而記敘文的寫作目的是最終達到“以情感人”,兩者目標一致,只是表達手法不一樣而已。詩歌以凝練精美、濃妝淡抹的藝術語言和空靈深邃、迷離撲朔的天上人間意境來感動讀者。記敘文是要通過好人好事、好情好景來表情達意。因此,記敘文與寫景抒情詩同宗共源。每一首寫景抒情詩都可以演繹成一篇篇美輪美奐,情景交融的現代文佳作。
如寫登山游記,我們可套用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來搭建所有登山游記類文章的雛形。這首詩全方位展示了廬山變化多姿的奇景偉觀,又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該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簡單理解:前兩句用移步換景法,寫登山的所見所聞(即登山的整個過程),后兩句寫所感,畫龍點睛,升華主題。化用時可根據登具體山的具體景觀,圍繞文章主旨,多角度寫景抒情,這是比較完整的套用模式。如,職業基礎模塊中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就是采用定景換點和定點換景的描寫方法。
當然,真正寫作過程中,我們只要借用一兩句詩句就夠用了。如,王勃《滕王閣序》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足夠我們美美地借用寫上千言萬語了。詩句中落霞、孤鶩、秋水和長天四個景象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寧靜致遠、和諧又富有動感的畫面。即使我們沒能身臨其境,也可以借助詩歌浮想聯翩,所謂“聯想展翅筆生花”,一點都不假,要想妙筆生花,通過記背詩詞培養由此及彼的聯想能力和超凡脫俗的想象能力,是有效提高記敘文寫作能力的方法之一。化用詩句來選取景物可以規范學生取景的和諧性和情感的統一性。最近,我為了強訓學生學習情景交融的技巧而布置作文“秋色·秋思”,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描寫秋天的景色來抒發自己的情思,用景物來代言他們的喜怒哀樂。結果好多學生選取的景物來自一年四季,情感的抒發涉及酸甜苦辣,三滋五味,雜亂無章。好一點的文章也只是為了寫景而寫景,頂多抒發對秋天的喜愛之情,未能抓住秋天的景物特征來抒發對自然、對人生的感悟;未能借“秋思”“秋色”點睛升華主題,文章少了靈魂,實在可惜可嘆!所以,借助經典詩詞構建文章框架,可以幫學生走正道,少走彎路和歧路。
二、議論文與詠史感懷詩的共同點——以理服人
詠史感懷詩是以歷史為客體來抒寫主體情志的詩歌。詠史感懷詩大多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它跟基礎寫作中的議論文比較接近,都是為了闡述某種看法或觀點,借古論今,有感而發。我們比較熟悉的是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作者有志報國卻壯志難酬,當歷史與現狀,理想與現實出現巨大反差,人生處于低谷時,詩人自解自慰,瀟灑從容面對人生。這種人生大智慧,用我們今天最流行的的話就是:“寶寶心里苦,寶寶不說,寶寶哭著笑!”當今社會年輕人承受挫折的能力特別弱,特別是在求學、職業、創業中碰到挫折時,如何正確面對,這是人生一輩子的立意,不管作文做人,我們都要好好學習蘇軾這種樂觀豁達的人生大智慧。文為心聲,善于取材立意,文章能高屋建瓴者,其人定有大作為,必成大器。
很多時候特別欣賞杜牧的《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這種遭遇失敗卻能認真反省的積極人生立意,真的能很好地指導我們的議論文寫作。學生時代總少不了寫尊師重教的文章,我特別喜歡套用這四句詩:“九十佳節賀園丁,太陽底下高尚人。為得棟才誠授業,良才善政國太平。”然后又以“文系中興國富強,尊師重教豈能忘。”作為文章的標題(即中心論點),從慶祝教師節談起,層層遞進,用古今中外尊師重教的典型例子,呼吁國人如果想進步,想國泰民安,想不受外侮,想立足世界不敗就必須從今天開始,真真正正落實做好尊師重教的強民富國政策。
參加工作以后一直感恩黨的富民政策,對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說,“政通人和農家樂,貧困潦倒永告辭”成為我眾多文章的主題。前幾年,我又以“政通人和農家樂,春風化雨育新苗。”做為羅蘭職業培訓學校2007年普寧農村百萬青年培訓工程的工作總結,真是恰到好處。
三、說明文與詠物言志詩的共同點——以知授人
詠物言志詩是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即詩人把自己“所知會的事物的習性、品質”表達出來。它跟我們的說明文有點接近(說明文的最終目的是達到“以知授人”),但比我們的說明文更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我最喜歡套用的詩作有陳毅的《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還有鄭板橋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些高潔、堅勁,臨危不懼、清清白白的品質,讓我們眼界大開,受益匪淺。這些都是基礎寫作取材立意極好的模板。
文章有了好的取材立意后,接下來就要做錘詞煉句的工作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表情達意。而錘詞煉句的成功例子,古今中外舉不勝舉,這是傳統作文教學經常強調的有效之法。在此,我就不多談了。
以上三大文種的寫作套路,只是千千萬萬種方法之一。想利用詩詞來提綱挈領,提高基礎寫作能力,不僅要熟背好詩好詞,更重要的是要理解透徹,活學活用!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希望學生能留心身邊事、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時多積累生活素材,有備無患,等到需要時,如囊中取物、得心應手,你還愁什么?怕啥呢?
學寫作就像你學煎雞蛋一樣,當你洗鍋洗鼎、開火放油,熱氣騰騰時,轉身打開冰箱,卻發現一個雞蛋也沒有……一切都徒勞無用!而寫作中的素材就像雞蛋一樣,你必須時時做好儲備工作!當今社會,信息漫天飛,好多都是破碎的、毫無價值的垃圾信息,青少年朋友缺少閱歷,判斷力不高,一不小心便會被誤導走上歧路。所以,要積累有價值的寫作素材,我建議多接觸優秀的古典詩詞。畢竟這些作品都是幾千年大浪淘沙沉淀下來的精神財富,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我們應該多了解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古為今用,堅持走文化自信的道路,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振興民族文化,走出符合我們國情和民情的最美中國文化之路,共創華夏文明新輝煌!
參考文獻:
[1]繆鉞.宋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
[2]蘭東輝.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3]張秉戍.歷代詞分類鑒賞辭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3.
編輯 李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