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曉萍
[摘 ? ? ? ? ? 要] ?教學實踐需要推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人提出不要一味依賴背景資料。但文本細讀需要關注必要背景的融合度和深厚度,因為做到“知人論世”的深究,有助于學生細致理解文本的深層情感,全面感受人物形象,并提高審美情趣。
[關 ? ?鍵 ? 詞] ?文本閱讀;知人論世;審美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5-0106-02
現在很多專家強調高效課堂需要弘揚學生的主體意識,把話語權和探究權還給學生,提醒老師要學會放手。有人說,文本閱讀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要切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若加入背景資料,會削弱學生與文本之間交流的主體體驗。但文本細讀中,一旦注意了必要的背景資料的融合度和深厚度,往往會激活學生的信息結構,導向問題,解決疑點、難點,提高認知體驗,從而建構了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而且信息時代的微課資料、專題視頻中的背景知識點往往也為中職語文導學錦上添花,為學生理解文本助一臂之力。
可見,有一種文本細讀,必須是“知人論世”的深究。教師可做有效引導或關鍵處點撥,也可以推動學生查找資料或作課后延伸。這種“知人論世”的文本深究在提升中職學生的學習參與度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細致理解文本的深層情感、全面感受人物形象,并提高審美情趣。下面就從三方面來闡述“知人論世”對文本深究的錦上添花之效。
一、知人論世,理解深層情感
《琵琶行》中白居易發出一聲千古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文中一位曾紅極一時而今淪落江湖的京城歌女,錚錚琵音讓詩人重溫時曲,身世訴說博詩人無限同情,但又如何引得詩人淚濕青衫,得出如此凄涼而略帶怨忿的認同呢?要讓學生理解詩人情懷,必須引入背景資料,或學生自行查閱資料,或老師及時講述,這一塊內容不可或缺,在“知人論世”中增進對詩人情愫的感受。提示內容可以稍稍全面一點,涉及白居易的身世、性格、被貶江州的具體過程,也可只關注詩人被貶的直接緣由。比如可提到,白居易曾在《雜感》中寫過一句話:“是非不由己,禍患安可防”,對這次貶謫深感無奈。就如同琵琶女的人生轉折只因“年長色衰”這不可控的自然因素,而白居易的仕途轉折也是因“越職言事”的罪名,這些不可控的“雷霆巨擘”想來正是詩人對琵琶女情感認同的契合點,讀來讓人深感無奈、激憤而為之深深嘆息。引領學生追溯詩人的生平片段:白居易才學匪淺,28歲高中進士,38歲譜就傳世名篇《長恨歌》,調任京城的第二年就正式任職左拾遺。但不久調到太子那邊任左贊善大夫,正因他直言進諫的較真勁兒惹惱了皇帝和權貴們。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進諫阻止皇上把為自己登位立下汗馬功勞的節度使裴均調到長安來當宰相的作法、上書反對讓皇上寵愛的太監吐突承催做統帥等。后來因各方勢力紛爭,當朝宰相暴死、御史大夫兼刑部尚書被刺傷,一個多月后兇手依然無從抓獲,這自然存在陰謀,可白居易第一個跳出來鳴不平,力主嚴緝兇手,這無疑又得罪了勢力集團。于是有官員挑刺時任東宮官職的白居易不是諫臣,進言屬于越權;還有官員譴責他無德行,竟然在母親因看花墜井而死后還寫《賞花》和《新井》的詩歌;當權者趁此機會把白居易貶為江表刺史(屬地方州郡長官),可當貶官詔書剛剛下達,還有人落井下石,認為白居易根本不適宜任地方長官,最終改貶為江州司馬。寧折不彎的白居易被無端扣了帽子后滿懷凄楚地離開了長安,成了“天涯淪落人”……從史實中讓學生知曉白居易的性格特征和蒙受的冤屈,從而真切理解他與萍水相逢的琵琶女產生的感情共鳴的緣由,也能體會到他的“淚濕青衫”的情不自禁。
《再別康橋》里徐志摩的浪漫情懷、離情別緒,如若要深入理解,那么詩人的康橋情結不能不提,背景資料不能不滲透。所以把一些課文相關的人物、故事有所選擇地整合進來,去架起學生與文本之間溝通的橋梁,學生也能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愫和審美。整合的背景資料可涉及以下內容:一要補充徐志摩的浪漫詩人氣質。他的詩歌文字清新而真純,如一股清流挽救著我們情感的粗疏和淡漠。可提到他是因為仰慕羅素而來英國求學,由林長民(林徽因的父親)牽線,通過英國著名作家狄更生的介紹進入康橋(劍橋)大學學習,生活得自由而率真;他那與自然契合的性情,不沾染塵世的喧囂,所以詩中那個熱愛自然的詩人可以幸福地、惆悵地、靜悄悄地與河柳、水草、潭藻、星光神交許久,流淌著至美至純的情意。二要補充徐志摩寫作此詩時的心境。他在1928年重游康橋,11月6日在返程的南中國海上寫下了這首詩。他當時內心是復雜的,雖然已娶陸小曼為妻,但內心還是沉淀著與林徽因的那段康橋戀情。這從他寫給英國友人恩濟之的信中可窺一斑,信中有一句心聲:“我這一次故地重游,是帶著再尋舊歡的癡想的。”詩人也曾說過“只那一春”不曾虛度,但也是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時期……詩人就是在那個春天愛上了自始至終只把他當作朋友的才女林徽因,并與結發妻子張幼儀離婚的。所以在金秋寫這首詩時,回顧金柳依然是新娘,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棵水草,泛舟追星光尋找那失落的夢……詩歌的意象在舊情故事中更加熠熠生輝。
教學《荷塘月色》,結合起社會大環境和作者朱自清家庭情況,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真切地理解“這幾天心中頗不寧靜”的絲絲心結。這篇文章在1927年7月發表,社會大環境“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期中太多的事讓人心有余悸,比如王國維沉湖自殺與李大釗遇害事件,不可能一點不會在作為民國知識分子的朱自清心中泛起漣漪,他在《一封信》與《那里走》里就表露出深深的困惑,但他不可能如魯迅那樣表現出激烈、極端的愛憎,所以在文中只提了一句“心里頗不寧靜”。另外,朱自清也難以排遣當時家庭生活中許多困窘和愁悶。當時,他的妻子武鐘謙(卒于1929年11月)此時已懷上第五個孩子,但身體狀況很不好,情況越來越壞;四個孩子還有兩個(大的一個才9歲)仍留在江南,不能滿足孩子“暑假時來接”的團聚要求;而朱自清的父親一直以來實行傳統家長專制,他與父親數年不和……朱自清的心緒難以寧靜。所以文章因情而起,那一段荷塘路,朱先生的思想感情是復雜的,略探知一二,以使學生更貼近作者的內心。
二、知人論世,感受人物形象
《鴻門宴》中項羽不殺劉邦這件事情一直備受后世詬病,看來項羽的確剛愎自用,聽不進范增的主意,錯失殺劉邦的好機會。那他為何不能采納別人的意見,抓住那么好的機會致劉邦于死地呢?這跟項羽當時對戰爭的預估和對劉邦的定位是有一定關系的。我們在分析人物時,不能不尊重歷史。想來當時項羽軍四十萬,劉邦軍十萬,再說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打擊秦軍暴戾推進所向披靡,要對付劉邦綽綽有余。但他沒有行動,他已被劉邦“戮力而攻秦”的說法迷惑,把劉邦軍隊視作起義的友軍,所以當時根本沒有立即除掉劉邦的想法。而項羽還有一點,他在宴會中也默許項莊舞劍為劉邦擋劍,不想暗殺劉邦。這種要殺必須是正面較量的磊落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源于他的出身。因為他出身貴族,將門之后,所以崇尚一種高貴的英雄主義。乃至項羽最后被逼到烏江邊上,還想帶領僅剩的二十八騎拼到底,最后寧愿自刎也不肯渡江退回江東,壯烈如此。為全面了解項羽這個歷史人物,老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司馬遷的《史記》原文和改編過的《史記故事》,引領學生深入史實,尊重史實,客觀觀照文本內容。
學習《林黛玉進賈府》這一節選部分,分析黛玉謹小慎微的性格和舉止是教學的一個重點。除了引領學生考慮她因母親去世后無親生兄妹作伴而來到榮國府的寄人籬下的傷感和本身自尊的性格外,還不能忽略她的為人處世的教養。讓學生了解黛玉的身世,就可看出點端倪。黛玉父親林如海是前科探花,任揚州(兩淮鹽區)巡鹽御史,先祖曾世襲列侯,家底非同一般。林黛玉在這鐘鼎之家、書香之族里從小與詩書為伴。而閱讀學習的作用,吳軍的《見識》里概括為是能夠彌補“缺乏見識,缺乏愛,缺乏規矩”這三點的。所以在滿身書卷氣的林黛玉身上,學生才讀懂了她在謹小慎微中表現出來的良好教養。
知人論世,對理解人物形象至關重要。《祝福》中要探討魯四老爺形象,必須提到祝福習俗和書房對聯,向學生補充“封建禮教”的內容。《離太陽最近的樹》感受那個短視和急功近利的司務長言辭中的理直氣壯,也需要了解我國60年代末的物價水平。
三、知人論世,培養審美情趣
閱讀《世間最美的墳墓》,學生會有疑惑:為什么托老要這樣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可是俄國偉大的作家,著作流芳千古?而且與之聲名太不相稱的“樸素”真的美嗎?所以太需要補充資料了,知人論世,學生才能理解和培養審美情趣。我們通過讓學生看作家托爾斯泰的紀錄片,看《信念·為了平等和自由》的專題片,讓學生走近偉人,了解聲名蓋世的托爾斯泰的信仰和為人,了解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貴族擁有地位和財富的托老最真實的一面,從而領悟到托老苦嗜的樸素是他淡泊名利、追求平民化的生活、力求平等的人格的呈現和象征。當然,老師還可以補充一些托老杜絕一切貴族享樂,去鋸木、縫靴子等真切的生活細節。可以補充托老作品內容的概述,比如《復活》,那里有人類最美、最真實的同情。通過資料的充實,讓學生在驚訝這位世界偉人安息的過于普通的同時,認真地思考樸素美,深深地震撼于托老的人格美。
審美情趣的培養可以通過朗讀感性感知,也可以做一些專題性知識的滲透。比如徐志摩《再別康橋》詩歌所呈現出來的美:文字上排列的建筑美,韻律呼應的音樂美,自然物象鋪陳出來的繪畫美,完美地體現了“新月派”詩歌的風格。可讓學生在多次的吟誦中去感受。如若細讀深究、拓展延伸(知識點滲透、相關詩歌閱讀),更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
而今,科技日新月異,背景資料也呈現得更加感性而充實。有所選擇,有所整合,有助教師在引領學生細讀文本時直抵文本關鍵處,直擊文本的精神要領,有效完成教學目標;同時也有助于推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滿足他們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譚剛旬.《再別康橋》為誰而歌[J].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009(9).
[2]譚詠,譚小鴿.將人物形象置于歷史的真實中賞析:《鴻門宴》人物賞析之我見[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11(9).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