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勝
[摘 ? ? ? ? ? 要] ?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里面有著非常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其中比較寶貴的教育內容之一就是開發“智能教育”。開發智能教育的方法很多,但都離不開“定能生慧”“靜能生慧”。
[關 ? ?鍵 ? 詞] ?傳統文化;開發智能;探索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5-0314-03
醫學類專業及教育類專業所用的心理學教材里面的心理學家幾乎都是外國人。難道我們中國人對心理學的研究是一片空白?這是年輕時讀書之一大疑問。隨著年歲的增長和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熱愛,才漸漸認識到傳統文化里面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在燦若星河的傳統文化瑰寶中,比較艷麗的珍寶之一是“開發智能教育”。古圣先賢在這方面有獨到的認識途徑,他們不是用邏輯的論證方法,是用高于邏輯的方法親身實踐而得,他們所走的道路是不同于今天西方心理學所走的道路,或者說古圣先賢有一套現在被普遍遺忘的研究心理的邏輯體系。我們不能割斷傳統,更不能淺薄地否定古人,古圣先賢不求名,不圖利,出生入死,為了弘揚傳統文化的智慧,實在值得今天求知者學習。中共中央多次在一些重要會議中提出,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教育。中國科學院提出研究傳統文化心理學的課題。我作為一線教師,擬定這個題目,有現實意義。下面我將從下面幾方面進行論述和探討。
一、人人本有無窮的潛在智能
要開發智能,首先必須要有智能,這是基本前提。猶如挖掘寶藏,如果沒有,不管如何開發,還是開發不出來。這里所說“人人本有”,是沒有包括先天性疾病導致之智障以及神經和精神疾病導致的智障。雖然大腦是個“黑匣子”,人類現有科技是無法真正把它打開并研究清楚的,但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已經充分地說明了人具有“無窮的潛在智能”。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相結合,產生了一門邊緣學科——人工智能。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關于思維科學》一書中寫到“人腦是一架具有大約1010-13開關的巨型數字計算機,只不過比今天的電子計算機要復雜”。腦科學研究認為一般人的大腦細胞只利用了3%~5%。科學家、發明家、大思想家的大腦細胞只是開發利用了15%~18%。就是說對一個人來說90%多的大腦細胞(包括潛在的智能)白白地被浪費,一生皆被潛伏而蒙蔽。“人皆有無窮的潛在智能”,西方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也有類似說法,他的潛意識理論就認為“人的顯意識(常人常態的意識狀態)只是浮出海洋的冰山,而潛意識才是浮起冰山之海洋。”中華傳統文化的“心意識理論”之核心是心性理論,認為心性之本體是空性,就是說心靈有無窮大,有“無窮的潛在智能”,可以有無窮之妙用。古書把人的心智的本體說成“本地風光”“本心”“本來面目”“大圓鏡智”等。如果把上述深奧難懂的古代語言轉換成今天的語言,就是“心之本體”“心之本能”“心之容量”等。現代西方心理學所研究的只是心理活動之現象、心理之作用、心理之變化。而對心的本體、心的來源以及安心與放心的方法就沒有研究清楚。心的“本來面目”是一種靜態之心理,是人人可復現而絕大多數人未能體驗到的心靈狀態。如何讓雜亂紛飛的意念停下來而復現靜態之心靈?將有助于心理學創造性的發現和發明。
二、傳統文化里提供的鑰匙
《道德經》:“致虛靜,守靜篤”(十六章)“載營魄抱一,……專氣致柔……”(十章)“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二十二章)“復歸于嬰兒。”(二十八章)
《大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能后而慮,慮而后能得”(明德章)“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格物致知章)
《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二十二盡性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二十四前知章)
“應如是生清凈心:不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工夫到,滯塞通”(《弟子規》)“外離相為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壇經。坐禪品》)“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圓覺經》)。
上面我從浩如煙海的文化古籍引用這些話,“靜”“定”“專一”等字眼都是心靈所達到的狀態,都是開發悟性,引發直覺與靈感的心理方法。上述文化古籍涉及儒家經典、道家經典以及佛教經典,這些典籍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主流起到代表性作用。當我們從生命科學的角度,重新詮釋古人留下來的這些東西時,就為傳統優秀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賦予了時代新的意義。“用心專一”的開慧效果,猶如用凸透鏡把分散的太陽光聚集成一點可以把柴火點著一樣會產生巨大的能量。中華傳統文化認為人人皆有一種認識萬事萬物以及宇宙人生真相的無窮潛在智能,它無形無象,無聲無息。它必須借助“專一用心”的途徑才能有次序地生起(或循序漸進地產生)。比如“金誠所至,金石為開”“制心一處,則無事不辦”“滴水石穿”“鐵杵磨成針”等,都在說明持續不斷地努力用心之后的效果,高中語文課本的《荀子·勸學》就是這個要義。
三、古代眾多優秀知識分子之實踐方法與經驗總結
(一)靜坐反思(又叫坐禪)開發智慧
古人有這種說法“半日靜坐,半日苦讀,非此不能達到圣賢境界”。莊子提倡“心齋”“坐忘”,留下“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而同于大道”之語。宋朝大學者朱熹“用心專一”后,把達到之心靈境界寫成“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工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何水來。”明朝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被罷免官后于貴州龍場靜坐反思而“悟道”(明白〈大學〉的中心思想),而后成為儒家學派劃時代的開拓人物,建立起他的哲學體系。孟子說“學問之道,求其放心而已”,這句話是說把“學問”不斷“放在心里”來“反思”,讓所學知識與自我對性命之覺悟融會貫通,認知與生命合一,凸顯自己的超然獨立人格。諸葛亮的《誡子書》里“非淡泊(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強調心靜對學習與品格修養的重要性,只單一地“靜”,就是“枯木”而不會開“智慧之花”,同時要“反思”,不斷地思考再加上不斷地學習與實踐,知識與智慧的泉水才能不斷地涌出。古人認為用心專一到一定程度,功夫用到佳可以達到“一通而百通,一經通而百經通”。
(二)用書法、繪畫與音樂開發大腦潛能
傳統文化教育講究琴、棋、書、畫,這對開發大腦潛能、調節心理和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當一個人專注地集中所有精神練書法、或繪畫、或搞音樂時,在這種一念代萬念的情況下,同樣能產生一種相對平靜的靜態心靈,這容易引發靈感與直覺。蘇東坡在高度集中精神畫畫時產生一種忘我的直覺狀態,是這樣描述的:“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唯不見人,嗒然忘其身”。愛因斯坦說:“我相信直覺和靈感。”錢學森學過:“凡有創造經驗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不能創造,要創造要突破得有靈感”,又說:“從前自己頭腦中框框多,所以對一個新問題的思索百思不得其解,要求靈感思維,于半夢境中突然解決。”高度靈敏的心靈狀態不但可以很好地詮釋身體內部產生的信息與能量,還有可能接收到來源于宇宙中的信息與能量,這種心理狀態相對于意念紛紜的動態心理來說,顯然是一種靜態心理,這就是《道德經》里描述“致虛靜,守靜篤”,或“復歸于嬰兒”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正是靈感之源,智慧之鑰匙,因此傳統文化里的心理學是一種創造心理學,是真、善,美的心理學,是健康心理學。
四、今天對教育之啟發
(一)教育要面對一切學生
美國教育家斯特思說“只要有機會,大多數孩子都是有天分的”。按古人之劃分:人之智能有利根,有鈍根,有不利不鈍根之分別。按今天的說法就是人有上智、中智、下智之不同。古代教育針對鈍根之因材施教而大有作為的例子很多。《論語·先進篇第十一》里“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按照今天之說法,高柴與曾參是“愚魯”之人。曾參是孔子很有名的弟子,他是很有成就的,是繼顏回之后傳承孔子道統的中心人物。這說明孔子很注重開發學生的智慧。古人很善于因材施教,利根有利根之方法,鈍根有鈍根之方法。特別是對鈍根的開智方法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二)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和刻苦鉆研的精神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一首詩里寫到“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有人問大發明家愛迪生成功之要素時,愛迪生說:“能夠將你身體和心智的能量鍥而不舍地運用在同一個問題上而不會厭倦的能力……你整天在做事,不是嗎?每一個人都是。假如你早上7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你做事的時間就是整整16個小時,對大多數而言,肯定是一直在做事,唯一的問題是,他們做很多事,而我只做一件。假如你們將這些時間運用在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上,你們就會成功。”二十多年前我讀醫學院的時候,學院在期末考試前兩個星期停課復習,復習時沒有老師上課,也不打考勤,到教室復習的人不算多,但我所在班級有四五個女生準去教室。這幾個女生就是前五名的學生,她們現在都是當地醫院的一流專家。她們一到教室就非常安靜地學習,除了上廁所,一坐就是3~4個小時。我心理非常稀奇她們的“坐功”,連同她們非常優異的考試成績。當時我就從醫學院圖書室借一些關于靜坐的書來看,學靜坐。一開始時,坐個把小時就腰酸了。但下決心坐下去,腰反而不酸不痛了,頭腦特別清醒,平時所學的但沒理解的許多知識忽然之間“恍然大悟”一樣,總有一種“原來就是這么回事”的感覺。這就是刻苦地研究與鉆研,激活并加強大腦細胞間的網絡聯系,聯想能力與理解能力加強。類似于古語“定能生慧”“靜能生慧”的心靈狀態。
(三)訓練培養學生重視基礎知識學習,進而“舉一反三”
《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中子曰:“賜也,女(汝)以予為多而識(志)之者與(歟)?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段話就是記載孔子的學生問孔子的學問是不是靠記憶累加起來的,孔子回答說:“不是,是把握住一個最基本的東西之后,再進一步加以發揮出來的。”顯然這是孔子“一以貫之”的開發潛在智慧的經驗之談。這“一”是什么?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又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老子·四十八章》)從現在教育教學的觀念來說,“一”可以是基本原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用傳統文化語言說,就是復通為“一”,上升為“道”的求學境界。這個從“一”(基礎)到“多”(多學科專業知識),又從“多”到“一”(將知識融會貫通)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認識過程,體現了較完整的認識歷程。我高中的一位同學,現已是地區級領導干部,當時的重點大學畢業生,擅長數理化。對學習經驗他這樣說:“一有時間就把公式、定理,原理思考,思考……”這一思考不是簡單的回憶,乃是一種“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學習功夫。對學習知識,基礎部分為什么那么重要?因為它是能生“多”之“一”。國家級中醫名家談治學經驗時,都非常強調讀中醫經典,比如《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他們都認為“萬變不離其經”,因為經典是能生“多”之“一”。我所上的醫學專業課,涉及臨床課內容難理解時,回到基礎課就能理解。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在1963年2月講授“數學歸納法”時,在講到“數學歸納法幫助我們深思”時說:“大家都知道,數學歸納法有幫助我們‘進的一面,現在我想談談數學歸納法幫助我們‘退的一面。把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退成最原始的問題,把這個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用數學歸納法來一個飛躍,于是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華羅庚用數學歸納法說明了由“一”進到“多”,又從“多”退到“一”的數學方法。上述所說的“一”與“多”的關系的認識方法,顯然是一種科學的認識方法。
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寶貴的內容,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就是一條正路。今天我們用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來探討并研究傳統文化的許多領域,許多內容是古人對生命的認識、對“天人關系”研究與探討、對自我人格成長、自我人格的獨立宣言,這是民族深層心理的凝聚力。本文是用現代心理學的方法,試圖從文化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傳統文化益智的原理與方法,雖是“拙見”,但有親身實踐作基礎,都是真實的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
參考文獻:
[1]翟翠娟,王義杰,崔勝威,等.“互聯網+”背景下職業院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創新研究[J].職業技術,2018,17(4):13-16.
[2]王鳳仙,錢道明.當代大學生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探索[J].河南農業,2018(6).
[3]白靜.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民辦高校的探索與實踐[J].經濟師,2018(4).
[4]范萬年,吳萬勝.互聯網+時代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思政教育路徑探索[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8(3):54-57.
[5]程紅艷,周金山.“傳統文化復興與教育中國化的探索”[J].教育科學研究,2018(3).
[6]孟迎新.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索[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
[7]郭紅.新時代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索[J].時代教育,2018(7):190.
[8]馬國輝.輔導員利用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3).
[9]張標,劉尚蓮.“中國夢視域下大學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8(1):38-40,46.
[10]李冉,殷萬清,趙崇輝.“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實踐探索”[J].中國教師,2018(6).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