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惜娜 蔡夏飛 申培新
摘? 要:全民健康為建設健康中國新時期的根本目的。基于此,確保全民公平享有體育公共服務資源和權利,拓寬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途徑,體現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多渠道、多元化,逐步健全服務體系的功能,最大化發揮服務體系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質量,一切為了滿足全民的健身需求和健身愉悅感,從而進一步推進建設全民健康生活的步伐。
關鍵詞:新時代? 體育? 服務? 途徑
中圖分類號:G80-0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5(c)-0156-02
習近平同志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了新的矛盾。全民健康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十三五”時期的重要任務,也是建設健康中國規劃的最終目標,只有全民健康,中國才能健康持續發展,而進一步完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是推動全民健康計劃的保障,也是實施新時期全民健身計劃的前提。
1? 三方政策重磅出擊
1.1 2016年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
全民健身計劃自1995年提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每5年一周期《全民健身計劃綱要》,2016年新周期如期而至,標引著健身活動的路線和方向。1994年國家體育主管部門開始實施《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級制度》,逐步推動健身計劃的普及面,從城市到城鄉,以俱樂部或者社團形式開展,培養全民健康意識,提升健身能力和發揚傳統體育文化,實現共享。
1.2 2017年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健康中國》綱要的下發,開啟了全國建設健康中國的學習和研究浪潮,健康綱要提出在全民健身公共設施方面要統籌建設,涉及面從普通的健身步道、健身中心、體育公園到時尚的騎行道,直至建設社區多功能運動場,推行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確保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和符合開放條件的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設施全部向社會開放。
1.3 2017年5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
《文化綱要》提出在“十三五”時期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穩步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基本形成中華優秀傳承文化體系,逐步有序開展民族文化優秀活動,逐步形成體現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設施網絡,讓公共文化供給有效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其次,建立“按需制單、百姓點單”模式,平衡服務供給與市場需求,逐步創新文化服務機制。由基層選定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服務費由各級政府“買單”。同時也鼓勵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公共文化設施的運營、服務項目的開發和供給,建立多元化的服務渠道。
2? 社區體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
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是個復雜的系統,在新時期,它是由體質監測服務、體育活動服務、體育設施服務、體育組織服務、體育指導服務、體育信息服務6個指標構成。
《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指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指全體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其核心是機會均等,而不是簡單的平均化和無差異化。”因此,公共體育服務的原則就是“公平”,不以不同地區、人群、地位、消費而不同,每個人都有機會公平享受不同服務產品帶來的成果。
3? 完善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途徑
3.1 落實國民體質監測服務
國民體質監測是衡量全民健身活動成果和體育事業發展成就的重要標準,也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全民健身計劃(2011—2O15)》《國家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和《全民健身條例》都十分明確地規定了在全國“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對公民進行體質監測”。
《健康中國》健康指標指出: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2030年完成92.20%的目標。要求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25%以上。據了解,目前很多農村都還沒實施推行《鍛煉標準》,當務之急就是全國普及推行,受惠農村;而對條件基礎不錯的城市居民,可以頒發體育鍛煉標準證書、證章;還應該采取鼓勵的方式進行長期持續性的追蹤,全方位做好服務工作,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試行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時段發放體育健身消費券等方式,建立多渠道、市場化的全民健身激勵機制。
3.2 發揚傳統文化,拓展體育活動方式
在全民體質堪憂的現狀下,提高全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已經是首當其沖,老年人既有悠閑自由支配時間,又有健康的緊迫感和需求,他們是鍛煉的先行者和踴躍者;而青少年和中年人群,確實是社會中堅力量,最應該培養他們的鍛煉意識和習慣,這時的學校與社區應該聯手關注,把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作為開展活動的切入口和基礎,開展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宣傳優秀民族文化的內涵、擴大民族文化的影響,還容易引起大眾的共鳴,既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又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一舉兩得。
3.3 加強體育場地設施服務
體育場地設施是滿足居民體育健身服務需求的硬件環境,必要的體育場地設施為居民進行體育健身活動提供保障,也是衡量政府提供體育公共服務能力的重要硬件指標。《健康中國》健康生活指出:到2030年,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配置達標率達到100%。新建居住區和社區要嚴格落實按“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m2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m2”標準配建全民健身設施的要求,確保與住宅區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著力構建群眾身邊的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和城市社區15min健身圈,在場地設施服務管理上,加強管理原則,優化管理結構,尤其在設施更新和設備維護上,注重管理質量,以求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
3.4 多方位開展體育組織服務
社區集體體育活動的開展離不開體育組織,規范管理和有序的組織,有利于體育活動計劃的實施,加強對居民體育活動的管理。組織內容可以選擇一些體育培訓和有意義的特色體育文化活動。作為優秀的社區體育管理者,首先了解社區體育資源作為開展組織活動的切入點:包括深入了解社區居民的背景,單位性質(指單位分配或者集資),掌握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健身需求,比如感興趣的健身項目以及自身具備的優勢項目,用人所長,發動社區體育志愿者和愛好者積極參與服務組織工作,營造良好的社區風氣。其次制定活動計劃,定期或利用節假日,組織有意義的體育文化活動,發揮社區居民擅長的優勢項目,體現組織的有計劃、有條理。另外,注重活動結束后的總結和居民的反饋,有利于下次活動的組織。
3.5 加強體育指導員的培訓與服務率
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不僅有143萬名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已注冊培訓,還有7萬多名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各省市意識到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推動全民健身的加速劑,根據廣東省體育局的數據統計,2015年底全省每萬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15人,截止到2014年10月1日,廣州市天河區擁有2928名各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每萬人擁有26.17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配置。隨著國家的健身計劃的實施,各省市也制定相關的政策:比如高校推行大學生社會實踐進入社區進行老年人社區體育志愿服務,組織學校體育教師和專業隊教練員進社區進行指導等;除此之外,還可以鼓勵營利性健身機構進駐社區,為社區居民提供健身場所和指導。這兩年,各項目的體育指導員培訓如火如荼,指導員隊伍日漸龐大。從城市延伸城鎮,加強農村社區文化站建設,開辦農村體育指導員培訓,盡量為每個站點配備社會體育指導員,擔任體育技術的指導和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這幾年,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在數量上雖然大幅度增加,但是59.11%的指導率與日本98%的指導率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規范和激勵社會體育指導員可持續地指導和服務,充分發揮他們的最大價值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3.6 提供體育信息服務
社區應該充分利用LED大屏幕、廣播電視、平面媒體等新興媒體,定期開辦體育知識專欄,舉辦體育健康講座,諸如運動創傷的預防和處理,播發體育競賽以及宣傳體育片、播放健身項目的練習視頻,諸如太極、健美操、柔力球等簡單易學的鍛煉項目,方便居民集中鍛煉。例如端午節廣州龍舟比賽等具有民族意義的比賽,甚至在社區廣場同步或重播奧運會、亞運會、國球乒乓球等重大賽事的現況,既深入人心,又提高民族體育文化的宣傳力度,有利于增強居民民族自豪感。近幾年由于夜跑步健身引發的多次意外事故,使健身保險的需求浮出水面。目前體育保險存在覆蓋率不高,市場有需求,供應方缺位的現象,推動體育保險的普及,使運動更從容。
4? 結語
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體系隨著新時期、新時代的到來日益完善,國家不同部門出臺了多方政策以示其舉足輕重的作用,各級政府隨之制定相應的措施與之呼應,堅持資源配置原則,保障民眾享受服務公平的權利。加強完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障整個服務體系體現服務渠道多元化,積極貫徹落實國民體質監測服務;提高場地的使用率。利用節假日多方位開展體育組織服務和提高體育指導員的指導率,推動體育保險業的發展,讓體育保險成為健身的保護傘。
參考文獻
[1] 韓雪.基于PPP模式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3):109-113.
[2] 郭玲玲.社區治理視閾下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多元供給主體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1):10-14.
[3] 舒宗禮.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公共體育資源配置的關鍵[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6):55-61.
[4] 王占坤.老齡化背景下浙江老年人體育公共服務需求與供給的實證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3(6):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