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光 余志剛 雷 蕾
(1.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大慶 163319;2.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哈爾濱 150030;3.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綏棱縣支行,綏化 152200)
2017年4月銀監會發布的《中國銀監會關于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指導意見》(銀監發[2017]4號)指出:各銀監局,機關各部門,各政策性銀行、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郵儲銀行(2019年2月14日銀保監會將其列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其他會管金融機構,各協會應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改革、積極創新、回歸本源、專注主業,進一步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金融業發展狀態與整個社會的發展態勢表現出極強的正相關特征,同時二者是相互促進、互為影響的重要變量。在國家大力實施制造業強國和提升實體經濟服務國民經濟社會的關鍵時期,各類金融機構必須挺身而出、勇挑重擔,為國家穩增長、調結構,以及提高居民生活和幸福水平貢獻力量(見表1)。
各類金融機構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將信貸資源投向了房地產投資、各類企業融資、城鎮化建設、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型升級、能源開發以及扶貧開發等領域,這些都是涉及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領域,而且也都取得了較大程度的發展。
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金融機構都會以利益最大化為經營準則開展金融業務。在支持經濟社會各行業或產業發展過程中,對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持意愿往往并不高,尤其是在信息沒有實現完全對稱的前提下,各類金融機構在選擇服務對象時自主決策空間較大,往往會選擇市場前景較大、時下熱門行業或產業進行支持,較為典型的便是房地產業以及互聯網行業,而且對于規模較小的實體經濟主體而言往往很難從這些金融機構獲得融資支持,即使僥幸通過某些社會化手段獲得資金支持,其資金規模也只是大型企業獲得融資總量的冰山一角。
信貸資源的稀缺性導致當前的金融市場仍屬于單邊市場,即賣方市場,各類金融機構不僅在服務對象選擇方面有很大余地,在信貸條款設定上也掌握著較大的主動權,即依據自身經營策略設定信貸資金的借貸規模、利率水平、還款周期以及還貸方式等條款。同時,在信貸資源實際發放過程中,各金融機構往往將更多的信貸資源投向較為熟悉的國內實體經濟,對于從事進出口貿易的跨境實體經濟或外資企業在國內分支機構有信貸業務需求時,會存在選擇性受理,一方面違反了銀保監會的業務指導精神,同時更縮小了業務范圍。

表1 2013-2017年金融機構資金運用貸款余額
當前,金融機構面對實體經濟金融需求時,解決方式往往集中于發放適度的信貸資金,前提依舊是實體經濟有合法、充足的抵押品或質押品。面對復雜的經營環境和困難的經營形式,現金流不穩定的狀況下,諸多實體經濟又最缺少這些價值量較大且折損率低的抵押品或質押品,而金融機構又秉持著審慎經營、控制風險的原則,很少會依據實體經濟企業未來應收賬款等現金流開展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與此同時,都在主動積極爭搶國家戰略實施涉及到的大型國有實體經濟,期間又伴隨著商業賄賂等不合理競爭行為,最終都導致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效率逐漸下降。
實體經濟形式千差萬別、規模參差不齊,但共同點就在于都能為經濟社會各行業或領域發展提供充沛的物質資源、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效應,可以說實體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各類金融機構在響應人民銀行和銀保監局關于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指導意見之余,首先應當增強自身職能意識,認識到自身經營效益與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緊密相關,必須全心全意、認認真真為實體經濟服好務;其次,主動出擊、深度調研,深入實體經濟內部了解不同層次、千差萬別的金融需求,改變僅支持房地產等盈利性較強產業的狹隘觀念,力求為各種實體經濟主體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個性化、差異化的金融服務;最后,加強業務宣傳力度,讓實體經濟主體深切意識到金融機構是它們面臨金融需求無力解決時的貼心人和首要選擇。
對于大中小微型企業,包括創新創業項目或從事跨境交易的實體經濟,各類金融機構都應堅持一視同仁,按照各類實體經濟真正金融需求提供信貸資源,在保本微利、商業可持續原則的基礎上,按照央行基準利率上下合理浮動區間為信貸需求主體設定合理的利率水平,同時根據實體所屬行業的平均投資回收期提供較為充裕的信貸規模,并設定合理的還款周期和還款方式,適當降低實體經濟經營發展的融資成本。并對實體經濟發展態勢進行持續關注,定期評估各種經營風險的同時適當調整信貸利率。此外,金融機構在面對從事跨境業務的實體經濟金融需求時,應主動學習和了解實體經濟企業涉及到的對象國家政治、法律、社會以及人文風俗等特性,在此基礎上為此類實體經濟提供時效性更強、區別于國內實體經濟發展的差異化信貸策略。
金融機構在面對不同層次和規模的實體經濟金融需求時,應積極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結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效率和水平,不斷主動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社會各類實體經濟的模式。首先,打破單一發放信貸資金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規模中所占比重畸高的現狀,結合新型實體經濟,如國家大力扶植、截止到2018年5月8日數量已達4 040家的人工智能企業和較為典型的融資租賃業、高端服務裝配制造業、高科技企業以及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新能源企業等的經營模式和特點,創新抵押、質押、聯保等信用貸款資金發放模式,并鼓勵和扶植這些實體經濟到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拓寬其融資渠道;其次,加強對實體經濟發展經營管理水平和抗風險能力的灌輸和引導,為實體經濟建立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經營管理模式提供有效的金融保障;最后,逐步引導和改變多數金融機構仍將主要精力集中于還貸能力較強、資金流穩定、國家支持和鼓勵重點領域建設國有企業的現狀,各金融機構應根據自身資本金規模和業務領域專長,積極尋找和發現那些有增長潛力、經營管理水平較高,同時規模適度、產業鏈完整的實體經濟形式,在堅持商業可持續原則的基礎上加大和提高對此類企業的重視程度和服務水平,尤其是涉及到跨境貿易形式的實體經濟企業,為其量身打造風險適度的金融支持模式??傊趧撔轮С謱嶓w經濟發展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之余,必須堅持和鼓勵良性競爭,維護和諧穩定的金融秩序,嚴厲反對和制裁商業賄賂行為,建立長期、穩健、可持續的金融支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