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波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各項工作,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今年政府工作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持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重要講話、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考察黑龍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省市委和市委六屆五次全會決策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在牛家開發區提檔升級、發展生態有機農業、做強旅游產業、提高民生福祉上走出新路子,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深入解放思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推動五常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
圍繞上述目標任務,政府要做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聚焦鄉村振興。推動現代農業穩步發展
提升五常大米品牌價值。完善頂層設計,編制五常大米發展規劃,促進五常大米產業健康發展。加強與中國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按照“種植一批、儲備一批、研發一批”的要求,繼續推進五優稻四號提純復壯和優質品種的審定推廣,優化種源建設。全面推行五常大米從種子繁育到加工銷售27個流程99道工序生產標準體系。推廣病蟲害統防統治、紙膜覆蓋等綠色技術,落實水稻“三用三不用”面積100萬畝,實現五常大米既“種的好”又“賣的好”。完成《五常大米原產地生態保護及品牌提升規劃研究》,科學劃定五常大米先導區、過渡區和潛力區。加強五常大米品牌保護,探索組建五常大米品牌保護專業機構,升級五常大米溯源防偽體系。持續加強對五常大米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域內外冒充五常大米行為。創新五常大米營銷,推進五常大米公共服務中心建設,與企業、知名連鎖超市等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逐步實現五常大米官方體驗店在全國銷售布局,建立穩固保真銷售渠道。繼續擴大五常大米宣傳推介,與新浪等新媒體加強合作,在主流媒體開展全方位、立體化宣傳,逐步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稅、消費增信、品牌增值的“五增”目標。
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計劃投資8000萬元,建設綠色有機高標準基地1.6萬畝、良種繁育基地3000畝、智能化倉儲庫1萬平方米,建成水稻良種研發中心、社會化服務中心等設施。計劃投資6 731萬元,建設高標準農田15萬畝。提高農產品品質,落實農業“三減”面積330萬畝,農藥、化肥和除草劑使用量同比減少8%。加快種植結構調整,加快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依托“智慧”農業,完善農業物聯網應用平臺,實現對農業生態實時監測,提供全方位精細服務。圍繞“農頭工尾、糧頭食尾”,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產業效益。做好秸稈“五化”利用,加大農業機械補貼力度,發放農機補貼4500萬元。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發展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畜牧業。
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鞏固土地確權頒證、農業大災保險、農業綜合水價等改革成果,土地確權頒證16萬本,農業大災保險面積278萬畝,在五常、山河等9個灌區深入推進綜合水價改革工作。穩步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完成衛國鄉試點任務。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壯大村集體經濟,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現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規范發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對全市各類經營主體進行清理整頓,促進四類經營主體健康發展。完善農民、企業、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探索農民享受全產業鏈分紅模式。完成國有林場改革,做好森工行政職能移交及辦社會職能改革工作。推進供銷社綜合改革,加快村級基層社建設工作。
二、提質增效,推動工業經濟加速發展
突出產業項目建設。積極融入“中蒙俄經濟走廊”,緊抓中國制造2025、《哈爾濱市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機遇,圍繞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等方面做好項目謀劃,力爭2019年謀劃項目不低于100個。主攻重點項目建設,推動招商重點由數量型大招商向質量型招大商轉變。2019年,力爭招商引資項目6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個。
強化載體支撐。按照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標準,加快牛家開發區提檔升級,把牛家開發區打造成為項目建設主陣地。完善功能配套,加快辰能熱電聯產、華潤燃氣項目建設,推進開發區集中供熱、供氣。運營維護好“兩鎮一區”供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場,提高開發區配套設施能力。加快牛家鎮生活配套服務區建設,實現產城融合協調同步發展。發揮牛家開發區的區位優勢,主動對接哈爾濱道里、南崗等中心城區,打造總部經濟承載基地。提高開發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處置閑置土地,實施“騰籠換鳥”,全面提升開發區環境質量和供給質量。
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進一步完善政府與民營企業定期協商對話機制,面對面聽取意見,點對點解決問題,幫助企業落實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改革示范等扶持政策。推進稅收征管體制改革,進一步清理規范涉企收費,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發揮哈爾濱企業融資擔保服務中心載體作用,搭建銀企對接合作平臺,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依法兌現政府承諾,增強親商愛商富商意識,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三、拓展業態功能,推動第三產業繁榮發展
推進全域旅游。編制龍風湖景區、拉林滿族風情小鎮、牛家興富田園綜合體等景區景點修建性詳細規劃,以規劃引領旅游產業發展。推進景區景點建設,設立旅游服務接待中心,對旅游標識、停車場、公廁等功能配套設施進行統籌布局,改造升級,提升旅游服務供給能力。突出項目帶動,加大旅游產品宣傳推介力度,圍繞“第二屆中國優質稻米之鄉·五常大米節”,利用各種媒體全方位推介旅游資源,叫響“中國稻鄉·生態五常”旅游品牌,精心打造旅游產業“升級版”。
加快電商發展。完善電商物流配送和電子商務兩個中心服務功能,優化市、鄉、村三級物流配送網絡,實現村級電商服務站全覆蓋,完成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建設。
提升服務業水平。落實哈爾濱市金融業三年倍增計劃,大力發展金融保險業,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醫療衛生、文體設施等建設運營,拉動三產服務升級。加快推進新天地購物廣場、彩虹城等商業綜合體建設,豐富各類商業業態。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大力培育家政保潔、中介信息、醫養結合等新興服務業態,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創新驅動發展。
四、立足宜居宜業,推動城鄉建設統籌發展
建設品位城市。找準五常在省會城市中的定位,編制并完善新一輪《五常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為城市發展提供科學引領。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籌建五常市“智慧城市”指揮調度中心,建立智慧政務、智慧鄉村、智慧農業、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服務監管體系,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穩步推進城市建設,為人民群眾營造干凈衛生、井然有序的生活環境。
建設美麗鄉村。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五常市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2018-2020)行動方案》,全面推進“兩治、兩改、三化、一利用”專項整治,完善農村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綠化村屯68個,綠化道路80千米。
完善基礎配套。加快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啟動嘉林公路五常過境段東外環建設,推進吉黑高速和哈爾濱都市圈環線高速公路五常過境段、拉濱鐵路“平改立”項目建設,完成前期準備工作。
打贏生態環境保衛戰。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完成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意見年度整改任務。嚴格燃煤鍋爐準人,開展建成區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清零行動,淘汰財政供養單位燃煤鍋爐95臺。嚴控污染物排放,禁止露天焚燒秸稈,嚴格執行大氣污染物排放特別限值,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保持317天以上。嚴格落實河長制,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繼續做好磨盤山水源地環境保護,控制面源污染,認真總結水源地治理經驗,運營維護好磨盤山污水處理站。完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摸清各類污染源基本情況,為加強污染源監管、改善環境質量提供依據。啟動第三次國土調查工作,摸清土地資源現狀,嚴格土地管理。深入開展“綠盾行動”,確保生態環境安全。
五、堅持以人為本,推動民生事業健康發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任務。深入貫徹落實哈爾濱市《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意見》,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五個一批”“六個精準”持續發力,集中力量開展好“十大扶貧攻堅行動”,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加大產業扶貧工作力度,因地制宜發展對貧困戶帶動作用明顯的種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產業扶貧項目,推進產業扶貧全覆蓋。強化綜合保障性扶貧,統籌各類保障措施,為喪失勞動能力、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的貧困人口提供兜底保障。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教育引導貧困戶克服“等靠要”思想,激發貧困人口內生脫貧動力。2019年,實現貧困人口脫貧791戶1496人,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堅持教育優先,持續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普惠性幼兒園建設,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深入開展“四有好教師”主題活動,嚴格落實教師交流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推行分級診療制度,探索醫療共同體建設試點,推進醫聯體向醫共體過渡。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活動中心、五常大米博物館、圖書館功能,加強廣播電視、網絡媒體、鄉鎮綜合文化站、農村文化大院建設,開展“結對子、種文化”等文體活動。鼓勵創編以《龍濱戲》《東北大鼓》為載體的五常文化精品,做好178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
不斷完善群眾社會保障。深入實施就業創業行動計劃,落實一次性創業補貼、培訓補貼等就業扶持政策。實施全民參保,提升城鄉居民養老、醫療等保險參保率,擴大社會保障“一卡通”覆蓋面。加大農民工保障金收繳和勞動爭議處理力度,保障農民工權益。嚴格落實最低生活保障評議、審核、審批、動態調整和跟蹤監管等制度,制定特困人員認定和供養實施細則,切實加強城鄉低保和困難群體保障工作。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推進醫養結合,加強對農村敬老服務中心管理力度,增加集中供養人數,提高養老供給能力。
六、圍繞和諧穩定,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發展
化解矛盾糾紛。強化安全監管。建設平安五常。同時,進一步做好統計、物價、檔案、地震、氣象、外事僑務、國防教育、婦女兒童、雙擁和民兵預備役等工作。
潮平岸闊催人進,風正揚帆恰逢時。站在新時代歷史起點上,我們將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六屆五次全會精神,團結依靠全市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埋頭苦干,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五常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