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彬
[摘要]教師是國家教育方針的執行者,是社會的良心擔當。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要認真對待教育過程中的“教”與“育”,保持強烈的使命感。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該盡量閱讀一些有足夠理論、文化支撐的實踐型的教育教學書籍,與時俱進,不斷進步,做合格的教師。
[關鍵詞]與時俱進;服務學生;成才;教育
教育是教師的“業”,然而,如今在教育行業里“教”的比重似乎更大于“育”。教師是社會的良心擔當,那么,如何在“教”與“育”中實現教師的基本價值,做一個合格的服務者呢?
一、“教”與“育”的基本比例
教育,即是“教”與“育”。“教”即是教授知識,“育”即是在教學以及各種實踐活動中培養、健全學生的人格,從而為更高學府或其他行業輸送全面發展的人才。也就是說,每一個學生都享有這樣的機會。但是,如果把學習成績作為唯一追求的目標的話,教師就會把精力都用在“教”上,這樣就只成就了成績好的學生,而本屬于所有學生的“育”卻被硬生生地剝奪了。我們可以設想,當有一天我們走在校外,碰見教過的學生熱情地向我們打招呼,而且我們也回想起這個學生曾經學習不好時,我們會不會問:我們曾給過他們什么?會不會有人問:我們的孩子在進學校之前,雖然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是起碼是懂事的,為什么從學校出來之后學習依然不好還學會了罵人、吸煙、懶惰?此時,我們何顏以對?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說“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就告訴我們,在教師眼中,沒有學生是應該放棄或無法教育的,如果有,那一定是我們教師的價值觀變得狹隘了。
“教”與“育”的比重到底應該怎樣劃分呢?我認為至少應該平分,條件允許的話,“育”還要大于“教”。一味以高精尖的標準去教育所有孩子,這無疑是偏頗的。我們在創造高升學率的同時,也因該放緩一下腳步,看一看那些注定因成績不好而落榜的學生,我們應該給他們什么。
二、教師應與時俱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近年來,關于嚴禁校內有償補課、校外超綱補課的法規越來越多,大有席卷之勢。然而部分教育機構卻消極抵抗,校長以辭職來抗議、教師慫恿家長告狀等現象層出不窮。在中、高考改革形式愈見明朗的今天,這些開倒車的行為阻礙了教育的發展。如果教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那么,口喊“為人民辦教育”的人又何來辦學的底氣呢?就算投機取巧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又會給學生內心造成怎樣的影響?學生心里是否也會形成“只要別人抓不著,誰守規則誰就是傻瓜”的認識呢?這樣的學生走入社會,國家的未來又會怎樣呢?
教育要變得清明,教師是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因素,教師的進步是素質教育成功的關鍵。在教育大環境出現良好改觀的形勢下,教師為自身“充電”的行為就變得刻不容緩了。
教師的學習主要體現在理論學習與實踐上。現今國內教育理論著作大多停留在“術”上,而教師更應該在“術”的基礎上去追尋“道”。
何為“術”,即是各種直接用來操作的方法,如“班級管理的十個妙招”“作文提分大法”“家長學會這幾點就一定能教出一個好孩子”等,國內基礎教育的講座很多也局限于此。何為“道”?即是行業的核心規律、理念,這是所有實踐的源泉。教師應該盡量閱讀一些有足夠理論、文化支撐的實踐型教育書籍。在基礎教育方面,西方有很多教育家的著作都可以參考,如盧梭、皮亞杰、蒙臺梭利、蘇霍姆林斯基、尼爾的作品等,這些作品如今已被廣泛翻譯并流傳。只有對教育的基本認識確定,才能更好地走接下來的路,否則將在實踐中左右搖擺、無所適從。國內同樣有很多新時代的教育專家,如魏書生、李希貴、劉緒源等。高中教育階段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的教育實踐及其所著的系列書籍都已經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列,非常值得教師們從中汲取營養,學習和借鑒。
如果以高考為中心,教師可能十年就能成為一代名師,但如果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我們就會發現學生的問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就需要我們與時俱進地去研究學生的行為,因此,這也注定教師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如果教師成為為高考而存在的做題機器,那么某天就會發現,百度百科已經完全可以把教師替代,如果這樣,教師存在的意義又是什么呢?
三、學校與教師應做好服務者的角色
教育,其本質也是屬于第三產業,核心是服務。只是很多教師還未從傳統的師道尊嚴的認知中轉變過來,于是就出現了總是搶占道德制高點的現象,如學生就要尊重老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老師打你是為你好……既然說到服務,可能很多人會想,教師怎么能是服務,教師應該是引領、塑造。在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引領和塑造確實占一定比重,但并不能否定教育是服務這個本質,因為我們同樣要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家長的訴求。確定好這個基本理念,在教育過程中才會避免許多尷尬的事情出現。
而今,師生對抗的事情屢有發生。前不久,網上報道一個十四歲孩子因為教師沒收手機,以跳樓威脅,結果不慎墜樓身亡。那么,教師到底有沒有沒收學生私人財產的權利?這一點在法律法規中是沒有明確界定的,我們姑且把它列入教師有監管權力的范圍內。那么,學生有沒有不交手機的權利呢?這誰又能說得清呢?在說不清的問題上,教師是否應該更多地考慮被服務的對象的感受呢?教育是服務,是春風化雨,是給學生提供適應社會的能力。如果采取極端的方式,那么學生還沒學會適應的能力,就已經夭折在學校里。
我們可以試著為上面的事件做這樣的假設:教師可不可以讓學生做選擇,比如要么沒收手機,要么送交政教處,要么轉交家長,這三樣選擇都已經是懲罰的極限了。其實,在學校里能做到這樣已經是一種失敗和悲哀。但即便是這樣,學生也會因為有選擇而猶豫,從而去斟酌并最后做出決定。在發生激烈爭端時教師給學生以選擇,向來是解決問題更好的方法,而且這種選擇并不是縱容,而是教師與學生都做到了三思而后行,為教育留下了一個緩沖帶。
觸目驚心的“米脂校外殺人案”讓世人再次對校園安全引發嚴重的擔憂。一個已經畢業的學生,因為在校時曾遭遇校園暴力而懷恨在心,于是從校外網吧出來后,對正在放學路上行走的學生施以毒手。這個案件媒體的關注度大多從施暴者的家庭教育、游戲暴力傾向入手,而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承認公共媒體對這件事情評價的基本觀點之后我更愿意從學校層面去考慮這一事件所涉及的教育問題:
一是學生身體素質、安全意識沒有得到有效培養。
學生受害人數之多讓人唏噓,我們不禁思考:孩子們如果身體素質再好一點,會不會有更多的人逃掉。如今中學生的體育課經常被擠占,長時間大強度地學習讓很多本已疲憊不堪的學生甚至沒有精力再去體育課上玩耍。德、智、體、美教育一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可如今我們卻看到了更多戴眼鏡、柔弱不堪、甚至娘娘腔的男孩子,這是何等的悲哀。精神與肉體羸弱的孩子越來越多,是我們的教育難以彌補的痛。
二是校園暴力背后,隱現的其實是校園里的重教輕育。
校園暴力,已經讓人們草木皆兵。為什么施暴者在校的遭遇成了此次暴行的導火線?我們不禁設想:如果教師能多抽出點時間家訪,如果學校能給孩子多上幾堂人生價值的心理課,如果校園里能多組織一些能讓學生團結協作的活動……
談論起教育,話題總是沉重的,因為我們正經歷著時代的轉型、教育的轉型。而學校與教師無疑是這轉型中的主體力量、良心擔當。在我國的基礎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辦學目標中,已經陳述得很清楚明白,即學科素養、生存技能、人生價值都是以學生作為服務的對象而展開的。這些說明里唯獨沒有考大學這樣的字眼,也就是說,是部分學校、教師硬是把一個自然的育人過程變成了叢林廝殺。
我們常常去回憶兒時的學校,那里有家訪,有放松的課堂,有選擇放牛羊而不繼續讀書,有教師的和顏悅色和慈愛的眼神滿屋……然而時代畢竟是向前的,短期的成績只能帶來知識的豐盈卻換不來人性的富足,而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精神力量才是其永久前進的動力,而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承擔起這樣的使命,因為我們是劃船者,而不是看客。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李希貴.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