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冠樺
【摘要】中國古代茶文化從古代已經開始了,在茶文化中有著豐厚的人文底蘊。在古代漢語研究方面,對茶名稱的演變和茶的一字別名進行整理具有一定的價值。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曾說“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此基礎上,本文對茶名的由來進行詳細的詮釋。
【關鍵詞】茶名演變;茶別名;釋義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一些歷史名人對茶的稱呼有著很大的不同。在西漢時期,司馬相如在他的作品《凡將篇》中就有茶的記載,不過他稱之為“荈詫”;西漢末期揚雄在他的作品《方言》中也有茶的記載,他在作品中稱之為“蔎”;漢朝的一些醫學書籍中也談到了茶,如《神農本草經》中將茶稱之為“荼草”或“選”;東漢也有茶的記載,在《桐君錄》中,將茶的名字用“瓜蘆木”來替代;南朝宋山謙之也在他的作品《吳興記》中提到了茶,他用“皋蘆”來替代茶的名字。由此觀之,不同時代茶的別名各異,茶的名稱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時代的文化內涵。
中國本就是一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之地,有著眾多的少數民族,因而在語言文字方面也是異彩紛呈,對同一物有著多種多樣的稱呼,更有對同一物有著多種多樣的寫法。這也是古代茶名稱多樣的一個方面。而且除了各地的方言不同所產生的不同的茶的別名以外,還有的是在茶的不同階段所得到的不同的名稱。
古代并沒有“茶”字,而是以“荼”稱之,(讀作cha,2聲),一些出土問世的非紙質茶文獻資料清晰地記載了這一演變過程。鐘鳴和張西廷所作的《湖州茶史》中就記錄了湖州市博物館收藏有一只完整的漢代青瓷貯茶甕,上部所刻“荼”字,指的就是“茶”的意思,據說這是迄今為止我國乃至世界發現的最早的專用茶器。大多學者認為,“茶”字在唐代之前的古書中還沒有出現,我們在唐之前的古書中所見的“茶”字,實際上是唐人把“荼”字減去一筆改寫而成的。在《說文解字今釋》中“說明:荼荈中的‘荼字和荼苦中的‘荼字,其實是一個字。在中國古代沒有麻韻的說法,‘荼字通常和‘徒的讀音相同。到了漢魏以后才加了音韻,到了梁代時,才有了與現在相同的讀法。并且還減少了一畫寫作‘茶字,這個字的變化真正開始于中唐。”中唐開始“茶”才被單獨的作為一個字,成為現今茶義的特指或者說是專指了。從“荼”文化中分化出的“茶”字,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說,這是文字發展規律——區別律作用的結果。在唐代之前,“荼”字的有著多種詞性,有作為名詞的,以《詩經》中的詩句“誰為荼苦”為例,有作為形容詞的用法,以“如火如荼”為例;有作為動詞的用法,以“荼毒生靈”為例等。隨著飲茶深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作為飲用植物的“荼”,使用的頻率也變得越來越高,人們就開始擔心同“荼”字的其他含義相混淆,所以“荼”字就減掉一畫,于是就有了現在的“茶”字。《說文解字注》就有清代的段玉裁關于茶的詳細解釋:“荼,苦茶也。從艸余聲。”“釋艸、邶毛傳皆云:茶,苦菜。唐風采苦采苦傳云:苦、苦菜。然則苦與荼正一物也。儀禮。牛藿、羊苦、豕薇。記內則。濡豚包苦。亦謂之苦。無論是月令和本艸,還是易通卦驗都被稱作苦菜。”宋代的徐鉉和徐鍇都稱它為茶。
中國所有關于茶的文獻中,《茶經》不僅出現的最早,而且介紹得最完整,也最全面。由中國的茶道的奠基人陸羽所著,它是中國古代專門論述茶也的一類重要著作,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陸羽的《茶經》一出,茶的地位也因此被肯定,茶成為了一種高雅精神品質的代表物,飲茶也成為士人和知識分子用以修身靜心、滌蕩心靈的一種人事活動。關于茶的名稱,陸羽在《茶經》中說到:“其名,一曰茶,二日槚,三日蔎,四日茗,五日荈。”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研究之處,但是目前就我了解的關于茶別名的整理研究文論并沒有很多,下面我就稍微來整理一下關于這五個一字別稱各自的釋義。
“茶”是后起之字,最初的時候并沒有被收錄到《說文解字》之中。《康熙大字典》在對茶的解釋中提到了《正字通》引《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為荼,如《春秋》齊荼、《漢志》荼陵之類。陸、顏諸人雖已轉入茶音,未嘗輒改字文,惟陸羽、盧仝以后則遂易荼為茶。“茶”在《王力古漢語字典》中的解釋:其一為植物名,即茶樹。唐陸羽茶經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香爐峰下新置草堂詠懷題石》中吟誦道:“架巖結茅宇,斷壁開茶園。”又指的是茶葉、茶水。《世說新語·紕漏》:“坐席竟,下飲,便問人云:“‘此為茶,為茗?”在六朝時期還有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的說法。
“槚”字是個形聲字,篆文從木,賈聲。在《漢字源流字典》中解釋其本義的時候引用的是《說文·木部》:“槚,楸也。從木,賈聲。”本義為木名,即楸樹。楸樹,小葉為槚,大葉為楸。引申演變指用槚木條制作的刑具笞打:必槚肌籌骨,傷愛毀性以為教。古書上又指茶樹:公余問鳣粥,茗槚方同煎。
“蔎”字為香艸也。從艸設聲。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說“香艸也。香艸當作艸香。前文菅芎已下十二字皆。說香艸。蔎芳芬不與同列。而廁苾下。是非艸名可知也。劉向九歡。懷椒之蔎蔎。王注。椒、香草也。蔎蔎、香貌。”在《王力古漢語字典》中,也曾提到蔎是個香草名,并引用《說文》中“蔎,香艸也”來解釋此字。第二是將“蔎”解釋為茶的別名。就是來自于唐代陸羽關于《茶經》的說法:“無論是槚與蔎,還是茗和荈其實都是茶的不同稱法”,并且在《茶經》的注解中提到楊執戟關于蜀中西南人將茶稱之為蔎。
《說文解字注》將茶稱之為“茗”,它的意義為“荼的嫩芽。從艸名聲。”在《漢語大詞典》中提到“茗”為茶芽。第一種解釋指的是晚采的茶。《說文·艸部》中關于茶的解釋為:“茗,茶的嫩芽的意思。”《爾雅·釋木》也有關于茶的解釋:“也就是‘槚,意思為苦荼。”;晉朝郭璞也有關于茶的解釋:“將早期采制的稱之為荼,而晚期采摘的稱之為茗。”第二種解釋是泛指茶。唐皎然在他的作品《山居示靈澈上人》中也有關于茶的詩句:“行踏春無看茗歸。”其中的茗就是茶的意思,明代的許次紓在他的作品《茶疏·產茶》中也有關于茶的句子:“厥有佳茗。”其中的“茗”也就是指茶水。在古書記載的唐代之前人們的飲茶故事中,還常常可以見到“茗”這個字,人們通常把飲茶稱做“茗飲”。
“荈”字在《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解釋為晚采的茶。《廣韻》:“荈,茗草名。”《三國志·吳書·韋曜傳》中:“或密賜茶以當酒”。這個小故事的由來是這樣的:吳國的最后一位皇帝叫孫皓,他窮奢極欲,經常在宮廷中舉行宴會,而且往往是從早上到晚上整整一天,赴宴的人每人至少得喝七升酒,不然的話就會遭到皇帝的懲罰。當時有個叫韋曜的大臣,酒量不是很大,最多只能喝三升的酒,孫皓見他不勝酒力,常常“密賜荼荈以當酒”。此外,三國張揖《雜字》:晚采者為茗,一名荈,也是指遲摘的大葉茶。“荈”字此種意思在詩文中的能體現出來的有宋代王安石:“破瓜青玉美,浮蘚白云香。”且清代紀昀言之“老儒故善治生,冬不裘,夏不絺,食不肴,飲不荈。”而且如同茶一樣,《說文解字》中也沒有收錄蘚字。
根據劉昭瑞的《中國古代飲茶藝術》可以了解到對于這五個茶的一字別稱,在古代,有時候也將其中兩個字連起來一起使用。比如說,在三國時期,吳國人陸機所言:“蜀人作荼,吳人作茗。”就因為茗的別名又叫荈,所以陳壽就把現在的茶叫做“荼蘚”了。而且用“荼蘚”表示茶的,除了陳壽之外,還有東晉的大文學家左思;除了“荼荈”,還有將“荼茗”連稱的,在陸羽的《茶經》中引南朝人著作《宋錄》記載的和尚曇濟,在八公山上就是設“荼茗”招待客人。
中國古代的茶文化流傳已久,不僅在物質上還在精神方面給我們極大的身心方面的陶冶,除了茶名字的演變、茶的一字別名的整理,茶的別名還有兩字甚至多字,在這里就不做贅述。而且茶文化的研究不止于此,還有許多其他飲茶、茶事、茶道方面。更有茶的相關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精神內涵,也是對中國茶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吟詠茶的詩詞歌賦等作品不下三千首,這也從另一方面體現了歷代世人對茶的興趣以及深刻認識,并且可以觀民風民俗的演變與時代的更迭,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總之,在我看來,茶本身的價值以及背后的文化蘊藏也讓茶名字的演變和多種稱謂的研究成為古代漢語研究中值得整理的一部分,雖然這個切口比較小,但是也是值得我們整理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