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青
【摘要】 “四個意識”與“四個自信”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二者指向的都是思想認識層面的問題,但各有側重、互相補充,同時落腳于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從而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當前,“四個意識”與“四個自信”統一并共同服務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和強大精神動力。
【關鍵詞】 “四個意識” “四個自信” 邏輯關系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中,“四個意識”與“四個自信”是重要的創新性闡釋,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正確認識“四個意識”與“四個自信”的內在關聯,對進一步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新的偉大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四個意識”與“四個自信”直面黨的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思想認識領域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但關注的重點不同、回應的問題各異、達成的目標有別。二者互相補充、互為支撐,共同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從出發點看,“四個意識”強調的是黨的建設的方向性、原則性問題,凸顯作為黨員的根本政治立場、政治原則、政治要求,為黨員守好政治規矩、增強政治定力,在政治言論和政治行為上“不走岔”“不走偏”確立了基本政治規范,提供了根本政治遵循。“四個自信”的核心是解決黨員干部思想、行動的“總開關”和“總閥門”問題,通過強化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筑牢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滋養政治靈魂,堅守精神支柱,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堅定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信心,勇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進而使之成為全體人民的廣泛價值共識。


從問題指向看,“四個意識”所針對的是黨員政治性不強,政治意識薄弱,政治紀律松弛、組織軟弱渙散等現象,尤其是黨內政治生活中一些嚴重損害黨內政治生態和黨的形象、嚴重破壞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的突出問題,以任人唯親、拉幫結派、制造謠言、收買人心、封官許愿、陽奉陰違、妄議中央等“七個有之”為典型。而“四個自信”是對多元社會思潮沖擊下,社會上一些缺乏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的不良現象甚至是錯誤論調的有力回應,比如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信心缺失,宣揚共產主義虛無縹緲、遙不可及的“共產主義渺茫論”;妄自菲薄、自我矮化,盲目相信“外國的月亮總比中國圓”的“崇洋媚外論”;詆毀改革開放成就,渲染中國道路不可持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然失敗的“中國崩潰論”;以“重評”或“新論”歷史為幌子,否定中國革命以及黨和人民斗爭歷史,丑化英雄形象,曲解民族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論;打著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的幌子,進行文化滲透,試圖否定和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的“普世價值論”;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性質,宣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家資本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等形形色色“其他主義論”,等等。
從踐行目標看,“四個意識”旨在凈化黨內思想,加強黨員黨性修養,弘揚黨的優良作風,把黨的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集中整飭黨風,全面從嚴治黨,著力增強黨內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過硬的黨員干部隊伍,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使廣大黨員干部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四個自信”最終落腳于捍衛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夯實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之凝聚全社會精神力量,使廣大黨員干部既胸懷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又能腳踏實地、矢志不移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從而奠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思想基石。
“四個意識”與“四個自信”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封閉體系。作為溝通其邏輯關系的紐帶,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使二者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互動體系。
樹立“四個意識”,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必然要求。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既是我國長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更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保證。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只有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才能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增強“四個意識”與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存在著天然的聯系。其中,強化政治意識,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時刻把黨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決做到“四個服從”,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首要條件;強化大局意識,跳出部門框框,自覺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自覺服從大局、維護大局,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基本前提;強化核心意識,始終把嚴守政治紀律、政治規矩擺在首位,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以實際行動詮釋對黨的忠誠,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本質要求;強化看齊意識,在思想、政治、行動、作風等方面始終做到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向黨中央決策部署看齊,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根本保證。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常態下,廣大黨員干部切實筑牢“四個意識”,堅定政治方向、強化政治信仰、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政治自覺,有助于進一步落實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
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也是堅定“四個自信”的根本和前提。“四個自信”建基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高度認同。無論是經由新中國七十年艱辛探索、四十多年改革開放偉大實踐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高度凝練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還是充分彰顯優越性和發展優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乃至以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代表、積極發揮思想塑造與引領作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都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定“四個自信”,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根本,是前提。離開黨的領導,任何自信都無從談起。因此就本質而言,“四個自信”就是政黨自信,堅定“四個自信”歸根結底就是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
在這一層面上,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成為“四個意識”與“四個自信”共有的“根”和“魂”。在新時代,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關鍵就是做到“兩個維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這么大一個黨、一個國家,沒有集中統一,沒有黨中央堅強領導,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權威,是不行的、不可想象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中央、在全黨的核心地位,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關系到“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的領導機制保障,關系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執政之基。當前,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以高度政治自覺踐行“兩個維護”,才能將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落到實處,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奠定堅實基礎。
當今世界正經歷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局中“危”與“機”同生并存,在這一過程中,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具有重要意義,二者統一并共同服務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和強大精神動力。
以增強“四個意識”全面從嚴治黨,確保黨始終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在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與此同時,國際競爭異常激烈,國內改革也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困難和阻礙明顯增多。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要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就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全面從嚴治黨已經取得了許多重大的歷史性成就,黨的自身建設取得了許多重大進展,黨風政風明顯改善,黨心民心更加凝聚。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一些基層組織仍然存在紀律松弛、軟弱渙散等問題。部分黨員干部中仍然存在理想信念動搖、身份意識淡化、宗旨觀念淡薄等問題,存在為官不為、為官亂為、貪污腐化等消極現象,黨內思想、組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四大考驗”“四種危險”的挑戰仍然嚴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首先必須把黨自身建設好,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精神把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引向深入。在這場偉大斗爭中,以增強“四個意識”引領全面從嚴治黨,有利于確保全黨方向和立場堅定正確,確保局部和整體協調一致,確保團結和集中統一,確保黨的隊伍整齊劃一,從而更加有力地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各樣的攔路虎和絆腳石,有效應對面臨的重大挑戰和風險,不斷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
以堅定“四個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黨領導人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注入不竭的精神動力。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等方面取得了全方位、深層次、開創性的巨大成就,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華民族正在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國奇跡”,廣大人民群眾的國家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獲得前所未有的提升。這既昭示著“四個自信”達到了新的高度,也成為激發全黨全民繼續堅定“四個自信”的力量源泉。但同時也必須看到,新時代中國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依然嚴峻,各種錯誤思潮粉墨登場,不斷影響和干擾著人們的思想和認知。比如在“逆全球化”來襲、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美貿易摩擦引發我國經濟發展不確定因素加大的形勢下,妄言中國必敗、中國經濟必崩潰、中國必因貿易戰被推向“失落的二十年”等各色“唱衰中國論”卷土重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的歡迎,曲解、污蔑中國和平發展的論調花樣翻新,“修昔底德陷阱”“新殖民主義”“債務陷阱”“銳實力”“新冷戰”“文明沖突”等新版本“中國威脅論”遭到熱炒;圍繞前三十年與后三十年相互關系、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孰優孰劣、公民社會概念是否存在話語陷阱等爭論激烈,深刻反映了思想領域的多元化傾向及其認識混亂;以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為幌子,用被西方主觀唯心主義、人性論等改裝過的觀點來重新“闡釋”“補充”馬克思主義,以及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試圖恢復儒學獨尊地位的各種西化、儒化馬克思主義的反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思潮仍然不時興風作浪。在新時代,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形勢更加錯綜復雜。只有堅定“四個自信”,真正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始終保持頭腦清醒,撥開理論迷霧,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自覺同國內外各種錯誤思潮進行堅決斗爭,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正確前進方向,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乘風破浪、揚帆遠航,使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我們的事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年。
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