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
【摘要】當前,中國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在這個關鍵時期,如何將中國電影市場中的巨大購買效應轉變為價值構建效應,成為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問題。對此,我們不僅要增強精品意識,打造中國文化的精神高地,還要多元融合,進一步發掘中國電影及文化資源的價值,提升全球話語權構建能力。
【關鍵詞】中國電影 文化軟實力 精品意識 【中圖分類號】J99 【文獻標識碼】A
電影傳播是一個過程,有其內在規律。電影傳播的過程,也是文化能力不斷增強的過程。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故事越來越具有世界性的意義。
然而,一直以來,外界對中國的種種誤解并沒有完全消除,因此,講好中國故事十分重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戰略上,我們還習慣于以西方的文化立場與觀點決定傳播取向,較少表現出自己的文化立場與特色。
在內容上,我們更多地強調接軌與迎合,忽視了對獨特傳統文化資源的再發現、再發掘。
在電影傳播手段上,我們習慣了“送出去”與“灌輸”,對利用新科技手段、市場機制、產品消費機制進行體驗式傳播不夠熟悉,研究深度不夠。
在電影傳播語言上,我們更多地強調讓對方看得懂的共性的發掘,缺乏對民族獨特個性與精神特質的挖掘,讓人難以感受到我們民族文化獨特的創造力與精神高度。
總之,我們目前尚未很好地把握傳播的內在特質及規律,尚未建構起更為強大的文化體系,尚未開辟出在交流中消除誤解的解決之道。
當前,中國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我國發展既處于集中挑戰期,同時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在這個關鍵時期,如何將中國電影市場中的巨大票房效應轉變為價值構建效應,成為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問題。
我們一直認為,要在積極探索與努力中形成一種促動機制,從而推動社會聚合力量的形成,使之能夠充分認識電影文化的發展規律,利用市場機制,創造國際文化交流的新模式,通過把政府交流和民間交流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不同機構與組織在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中的作用。
此外,我們還要通過科技支撐、市場化機制與消費機制的培育,把國家戰略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作為突破口,從電影消費到電影創造,從電影創意到電影產品,逐步延伸成為文化產業鏈,利用市場機制與產業機制,形成一個尋找、發現、挖掘、培育與傳播中國文化藝術及價值的長效機制。在這一發展過程中,電影產業在發展的國際化、規模化基礎上建立相應的文化價值取向,意義極為重要。
文化精神的核心凝聚力往往決定了一個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能夠佇立多久,同樣,這種凝聚力也將決定一種文化在人類發展的大視野中究竟能夠走多遠。
對于中國電影文化的發展而言,精品意識是其中的一大重要體現,不斷提升打造文化精品的能力,是中國電影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沒有電影精品,文化精神的培育極有可能找不到支點。產出電影精品需要具備相應的實力,不僅要有拿出好東西的能力、穩固的支撐實力、資源的聚合能力及自主調試能力等,更需要有融合科技進步、市場機制與時代精神的文化創新意識與廣闊胸懷。
在全球化視野下,我們要通過廣泛的國際交流,建立電影藝術發展的共識,利用市場機制整合全球性資源,塑造民族電影藝術的核心價值觀,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電影藝術思想體系和發展模式,探尋民族電影藝術產業發展的有效路徑,為民族產業的發展注入活力。

文化自覺是爭取文化發展空間與文化生存權利的重要標識,因此,我們應沿著文化的坐標,主動而又自覺地向著文化精神的高地前行,避免在技術與現實的叢林中迷失方向。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圍繞電影精品,電影文化的交叉與融合也會不斷地進行下去。
在中國電影文化建設中,特別是在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過程中,講好中國故事,努力完成由把文化“送出去”,到把文化“賣出去”,再到按照產業發展規律將電影文化“整合出去”的嬗變,是中國電影人承擔的重要使命。
我們要打破僅僅通過學習來體驗和認知文化資源價值的傳統格局,積極探索更加有效的融合創新路徑,從而進一步發掘中國電影及文化資源的價值,開創更加多元化的發展局面。
一是要通過內容數字化和傳播互聯網化,使電影文化的傳播更加便捷、更加迅速,進一步降低獲取電影文化資源的門檻與瓶頸,減少創新與融合發展的成本。二是要通過科技化的手段豐富審美體驗。在文化創新的大背景下,我們要努力使電影的內容更富感染力,展現出獨特的風貌,避免墨守成規、因循守舊。事實上,新科技的運用與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并不對立,特別是新科技融合技術、聲光電技術及媒介融合技術等,不僅可以使傳統電影文化煥發生命力,更能促進新業態的發展。三是電影文化產品的消費、交易與使用,也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體驗。電影文化產品的消費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文化體驗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傳播形式,特別是借助市場、產業等機制,通過消費式的體驗來傳播文化,是一個時代大課題。四是世界范圍內不同電影文化的體驗交流,是文化全球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對此,我們應當重視對國際間電影文化交流方式方法的創新,在體驗交流中有所精進。同時,國際交流也為我國電影文化資源的生產與輸出提供了前提、奠定了基礎。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電影文化的交流、傳播、輸出,不是一個單向度的過程,更不是一個衰減的過程,而是一個交流、學習、生發、融合與創新的過程,這是由文化資源的復用性與使用傳播的增值性所決定的。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軟實力就成為這個國家繼續發展的重要內在力量。因此,提升中國文化在世界中的話語權,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不斷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尤其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年代,各國之間的競爭已經內化為文化軟實力的大比拼。在這一背景下,增強文化軟實力的意義就更為重大,其不僅是中國構建文化話語權的堅強后盾,也關系到中華文化在世界中的影響力。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藝創作的持續繁榮和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中國的文化產業也在快速成長。同時,在世界范圍內,以中華文化為背景的大中華文化圈正在不斷形成與發展,其中顯現出的創造力,更是印證了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逐步增強。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中國電影文化及其產業還沒有真正形成自己主導的中心定價原則。消費市場固然在我國本土,但定價權、話語權卻不在我們手里。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國電影文化的發展仍舊以西方標準為標準,更顯示出中國電影文化的不夠自信與不夠自主。
傳播中國聲音、增強文化軟實力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這不僅需要更為寬廣的國際視野和更加全球化的戰略眼光,也需要知識結構全面的人才和良好的文化發展大環境,以強勁的正能量推動文化自信不斷彰顯,使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
(作者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李曉靈、王曉梅:《建構和想象:中國電影中的國家形象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