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介輝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為根本遵循,是人的主體性的深刻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要以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遵從人民群眾的意志,把人民群眾的評價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關鍵詞】中國制度 人學 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指出,“必須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揮和增強我國制度優勢。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社會主義發展取得的一項根本性成就,是當代中國改革發展的重要保障,它的選擇、確立、發展、完善無不以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為根本遵循,是人的主體性的深刻彰顯。可以說,人學邏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邏輯。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增強制度自信、發揮制度優勢、深化制度研究,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制度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徐斌教授的著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人學意蘊》,正是從人學視角切入,深入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第一,制度建設必須研究人的問題。從制度的起源來看,有了人類的生產生活,也就有了人們之間的交往,由此必然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的規范化、秩序化便形成了制度。可以說,制度是人與人之間交互關系的產物。隨著社會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制度的內容和范圍也逐漸豐富,制度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多樣。制度與社會結構、人類生活緊密相連,人是制度形成的主導力量,制度以激勵和限制人的關系為最終目的,所以,制度在現實性上必然是人的制度。由于制度與人之間存在必然的內在關系,所以,制度建設必然離不開對人的問題的關注和解答,制度研究必然需要有人學向度。
第二,人學必須研究制度建設問題。人學是把人置于社會實踐和社會關系中加以考察和分析的學問,它以哲學為指導,并對人性、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人的發展等問題進行系統化、理論化的闡釋,其出發點是現實的人,核心問題是人性和人的本質問題,理論歸宿是人的發展。因此,人學必須關照和解答人生活于其中的制度問題。一方面,社會關系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這些關系依賴于人的利益關系,表現為社會競爭、利益沖突、互利共贏等形式,這就需要一定的社會制度調控和規范人們之間的各種關系,從而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人們以制度為基本規范與他人進行交往,制度是人們交往的基本規則,因此,人學對人的關注不能脫離制度。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內蘊人學邏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確立制度研究的人學視角,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內涵的人學思維、人學價值研究。從人類的崇高理想和終極目標來看,共產主義的根本表征就是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因而具有豐富的人學意蘊;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確立來看,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的內在動因,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主體;從當代中國制度改革的現實來看,改革的過程是探索并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過制度改革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為人的生存和發展創造物質條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人學意蘊》系統探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內蘊的人學本質、人學思維和人學價值,具有鮮明的特點。
第一,以獨特的研究視角透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是制度變革的動力,制度的選擇、確立和發展最終都要在人的實踐中進行確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人學意蘊》從人的現實性、人的本質、人的需要和利益、人的發展等角度出發,分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本質特征、生成動因、內生動力以及發展邏輯,系統回答了“依靠誰”“為了誰”等根本問題,是當前學術界從人學視角進行制度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
第二,以科學的研究方法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人學維度。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學說,因而是人學研究的科學方法,也是從人學研究制度的方法論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人學意蘊》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深邃的哲學思維檢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人學維度,以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歷史分析法、階級分析法等透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主體、價值以及原則,內蘊著深刻的理論性、指導性,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價值追求和獨特優勢。
第三,以厚重的歷史性和鮮明的時代性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人學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社會變革的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人學意蘊》以宏觀的歷史視野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人學邏輯,以厚重的歷史思維和深刻的哲學思維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要素,并通過這些要素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人學規定性展現出來。同時,該書觀照當代中國制度建設的現實,提出了進一步完善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總體思路、根本要求、基本原則,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第一,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要以人的需要和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人類實踐活動的多樣性決定了人的需要的多層次性。人作為自然存在物、社會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的統一體,其本性是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一,其本性的需要也主要是自然需要、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事實上,人的真正需要應是符合人性的,是正當的。人的正當需要和利益追求激勵人們開展社會實踐。但是,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人的需要是有很大差別的,我們不可能以每個人的需要為基本依據,而只能以人們的共同需要、公共需要為基本依據。當然,這個需要的方向和要求要與社會發展方向一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制度設計,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事業,它的建構、完善符合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追求,因而符合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運行和改革要遵從人民群眾的意志,并以人民群眾的實踐推動制度定型。人是歷史活動的動力和主體,理論的現實性和力量最終都要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得以確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理論、規則、方案的形式存在,它實際運行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必須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才能變為現實,成為改造世界的力量。而人是在一定意識、意志的指導下進行實踐活動的,因此,作為理論形式的制度必須轉化為人民群眾的集體意志或真正體現他們的集體意志,才能成為推動實踐的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只有真正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訴求,才能在改造現實中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第三,人民是審視和評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和發展的標準和尺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它的評判標準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是人存在的終極狀態和方式,也是社會發展的價值旨歸。當代中國改革將人從舊體制下解放出來,賦予人主體地位,提供其發揮能力的機會,從而有力地促進了人的發展。當前,中國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這個過程中,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制度變革的核心目標,這就要求我們重視制度建設的人文價值,構建適合人性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在解放人、發展人的同時,注重建設人,從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