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曦
摘要:社會公德失范是當前我國社會公共領域存在的突出道德問題。社會公德失范的重要原因是公德制度建設滯后,這種滯后體現在公德制度的缺失和缺乏強制力兩方面。對社會公共領域存在的社會公德失范問題展開道德治理必須改善公德制度建設,加強公德制度建設在倫理道德上的正當性與合理性,促進公德制度建設主體多元化發展,建立健全公德制度的褒獎和懲戒機制,以有效的制度安排促進道德治理的展開。
關鍵詞:社會公德失范;制度建設;道德治理
中圖分類號:B82-0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081-01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首次指出:“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堅決糾正以權謀私、造假欺詐、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的歪風邪氣。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抓緊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1]為解決我國社會公共領域存在的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外在的制度規約是加強社會公共領域道德治理的重要途徑。
一、相關概念釋義
(一)“社會公德”概念界定。道德就其起源和本質而言,是調整人與人之間利益的行為規范和實踐活動。《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2]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日益頻繁。
(二)“道德治理”概念界定。“所謂道德治理,是指針對當前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突出道德問題,通過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公共機構與私人機構以及全體公民等多主體的參與合作,制定出治理方案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和消除的活動。”[3]道德治理主要針對食品行業、窗口行業和公共場所三大行業,解決公德失范和誠信缺失兩大問題。
二、社會公共領域的突出道德問題——社會公德失范
(一)何謂“社會公德失范”。“道德失范是指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作為存在意義、生活規范的道德價值及其規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對社會生活發揮正常的調節作用,從而表現為社會行為的混亂”[4]。社會公德失范作為道德失范的一個重要方面,可定義為:社會公德失范是指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作為存在意義、生活規范的道德價值及其規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對社會生活發揮正常的調節作用,從而表現為社會行為的混亂。
(二)社會公德失范問題表征。1.宏觀上的價值觀扭曲。主要指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當前社會,“錢規則”無孔不入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許多人深信,在現代社會中沒有金錢將寸步難行。2.中觀上的社會秩序不和諧。盡管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但人們的規則意識仍然淡薄,闖紅燈、不排隊、不講誠信等現象在社會生活中時常發生。3.微觀上的道德冷漠現象出現。“道德冷漠是對他人道德急需的無響應。既可能是一種無意識的無反應,也可能是一種有意識的道德推卸。道德冷漠是不為善,但不為善與為惡異常接近,與為惡可以互相轉化”[5]。
(三)社會公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公德制度建設滯后。現代社會中,市場經濟取代傳統社會中的自然經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隨之由原有的親緣關系轉變為契約關系,對于道德的規約機制也應由傳統的“德得相通”轉變為外在制度約束。然而,目前我國公德制度建設并沒有實現制度對契約關系的有效制約,原因如下:1.制度對人們社會交往的調節和規范不夠到位。首先,制度覆蓋不足。已有的公德制度并未能覆蓋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制度的缺失給了不道德者以可乘之機。其次,已有制度效力有限。《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已已經實施15年,但已有經驗證據表明,《綱要》未能在道德領域起到良好的調節和引導作用。2.制度的道德合理性不足。首先,制度保障不力。在現實生活中,即使具有公德制度安排,但是由于人們的制度意識低,制度并沒有得到真正應有的重視,使得制度形同虛設。其次,制度懲罰不力。如果沒有對違反社會公德行為的處罰,那么“遵循社會公德的行為同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能夠獲得同樣的利益,或者說后者能獲得更大利益,那么,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將會日益泛濫,遵守社會公德的行為將會越來越失去它的生存空間”[6]。
三、加強公德制度建設的措施
(一)加強公德制度建設在倫理道德上的正當性與合理性。羅爾斯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一種理論,無論它多么精致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加以拒絕或修正;同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7]”由此可見,公德制度建設首先應是正義且合理的,才能引起人們的理解和接納,樹立起對公德制度的遵守、服從和執行意識。
(二)促進公德制度建設主體多元化發展。首先,堅持以人為本,提升人性管理。公德制度必須體現“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和發展人”的人本思想。“當制度成為習慣,特別是正義的制度成為習慣,人們不會感受到太多的恐懼和不安,相反,開始重視人的生命和人的價值——因為生存、自由地生存這樣的問題已經解決”[8]。其次,要創建人文關懷的管理育人環境。作為社會公共領域道德治理的重要手段,公德制度是促進人性發展與完善的重要手段。
(三)建立健全公德制度的褒獎和懲戒機制。獎勵可催人奮進,增強道德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對于踐行社會公德并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的個體應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以鼓勵更多的社會成員積極踐行道德行為。懲罰機制能夠使個體認識到自身過失行為帶來的嚴重后果,在以后的生活中將犯錯的幾率降到最低限度。同時,懲戒機制能夠起到警示作用,使社會成員意識到不道德的行為將受到相應的懲罰,從而盡量避免不道德行為的出現。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26(001).
[2]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EB/OL].http://www.cnrencai.com/fangjia/jieri/86623.html.
[3]龍靜云、熊富標.論道德治理的基本路徑與社會合作[J].江漢論壇,2013(5):32.
[4]高兆明.制度公正論——變革時期的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15-23.
[5]高德勝.再論道德冷漠與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5):1.
[6]孫希磊.社會公德的制度性培育——兼論梁啟超的社會公德理論[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1(4):71.
[7][美]約翰·羅爾斯著,何懷宏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
[8]張振學.制度高于一切[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