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帆+李穎
【摘要】對于任何國家而言,資本市場的發展情況都是衡量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其能夠直接作用于本國經濟的發展。從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逐漸加大了對于資本市場的關注程度,資本市場體系得以逐步確立。在各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場外交易市場已經開始有條不紊地建設。在我國場外交易市場建設實際中選擇性的融入境外場外交易市場建設的成熟經驗,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關鍵詞】場外交易市場 代辦股份轉讓系統 制度建設
一、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存在的問題
(一)很難充分反映融資再融資的作用,這一點符合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的建設目的
服務于企業以及其他相關主體,為其融資活動創設平臺;服務于投資人,打通其投資渠道是市場的兩方面作用。不過從客觀上來講,在退市渠道的提供以及遺留問題解決方面,NET系統以及 STAQ系統發揮出了類似的作用。從定義上來講,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不屬于融資制度的范疇,主要表現為否定再融資以及發行新股融資的作用,與此同時,在這一背景下,基本資本市場功能也無法充分發揮,引導資金流向、資源配置這兩項功能不復存在。
(二)未完成準確定位市場的任務
綜合來看,場外交易市場并沒有充分體現其設立之初所設定的目標價值,不具備市場融資以及再融資的功能,因此其存在的價值必將遭受拷問,一旦未能擺正其市場定位,該市場必然會面臨被邊緣化的命運。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獲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主要服務于證券交易所退市企業以及原TAQ、NET系統企業以及證券交易所,在股份轉讓活動中起到了報價的作用。更為形象的講,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的定位更傾向于一個“回收站”,在運營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無法支持企業進入證券交易所上市或是發行新股融資,這也是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的硬傷所在。
(三)市場基礎較薄弱
企業基礎薄弱以及投資者基礎薄弱是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市場基礎薄弱的兩個體現,前者是由于企業資質問題所決定的,滬深證券交易所退市企業、STAQ以及NET系統遺留企業是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的主要掛牌企業,此類企業的投資價值十分有限;掛牌企業質量差、數量少是導致投資者基礎薄弱的主要原因,從中國證券業協會所得的統計數據便可一窺,同場內交易市場相比,退市企業股份轉讓交易規則有著十分懸殊的差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投資者基礎也受到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運行模式的制約。
二、法律環境方面的問題
從現階段形勢來看,我國始終未能制定出一套較為健全的法律制度來對場外交易市場加以引導與約束,在不具備法律強制力的背景下,很難為場外交易市場的發展創設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從現實情況來看,當前僅僅依靠主管部門的“意見”或是“規定”來影響場外交易市場的發展。不過主管部門的運作并沒有起到有效的作用,很難為場外交易市場的健康運行提供強有力的指導,這種狀態如果不能得到改善,勢必會對場外交易市場的發展產生嚴重的制約,不利于其后續的穩定發展。與1998年的《證券法》相比,2005年新修改的《證券法》(以下簡稱05《證券法》)有了一些突破,如適當尊重了場外交易市場的地位等,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一證券法并沒有為場外交易市場提供實質性的法律保障,沒有將其市場定位上升到制度的層面上。從客觀上來講,想要保障場外交易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必須要從法律制度的角度著手,為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力求實現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構建目標。
三、產權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
(一)產權轉讓主體相對模糊
一直以來,產權轉讓主體都處于相對模糊的狀態,并沒有得到明確。從法律層面出發,可以發現,資產處分權、資產收益權以及經營管理權是資產所有者所具備的三項主要權利,但是企業資產授權代理人或是所有者是企業產權轉讓的主體。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企業的正常交易受到了產權主體問題的嚴重制約。
(二)產權交易所整體水平相對較低
中介機構以及從業人員的質量會對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從現實情況來看,專業人員的培養與認證標準都有待完善,產權交易所設立門檻也需要進一步的提高,這些問題已經對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制約,是急需解決的兩類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專業中介機構的管理認證工作也有著很大的進步空間,如果不能盡快得到提升,交易風險偏高的問題必然會遲遲得不到解決。
(三)產權交易市場的法律地位難以明確
現階段我國并不具備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規來對產權交易加以定位和約束。在各級政府的努力下,產權交易市場的原則與范圍也逐步確立下來,不過法律法規的覆蓋面仍然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
(四)產權交易市場流動性欠佳
市場流動性在國務院1998年10號文件下發后急劇降低,主要是受到證監會關于地方性產權交易市場規定的影響,其作用最后將體現在資源配置效率方面。從客觀上來講,交易非標準化模式下,交易成功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協商交易的效率也不容樂觀。
(五)產權交易市場的監管體系尚未完善
政府的有力監管是確保產權交易市場能夠走上持續穩定的發展軌道的必要前提。從當前形勢來看,全國統一的監管機構尚未在我國建立,因此市場運作的有序性將受到拷問。
(六)非市場化驅動機制
從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軌跡出發,不難解釋我國產權交易市場行政主導色彩濃厚的產生原因。從根本上來講,政府政策牢牢的把握了產權交易市場的命脈,行政力量是市場的主要驅動力量。
(七)產權交易價格形成機制尚未完善
收益法、市場法以及成本法是市場發達國家常常運用的三種企業資產評估方法。從我國現實情況來看,存在著過度強調成本法的問題,收益法的作用未能得到體現,很難說明產權交易過程中的企業整體價值。
現階段,我國場外交易市場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階段并沒有明確場外交易市場的合法性,相關法律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市場化運作機制都有著較大的上升空間,管理層也需要進一步擺正其對于交易市場的認識。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場外交易市場的發展狀態不容樂觀。本文闡述場外交易市場存在的相關問題,以期使我國在發展場外交易市場過程中能夠少走彎路。
作者簡介:蔣帆(1988-),男,漢族,湖北武漢人,任職于海軍工程大學,研究方向:經濟學;李穎(1988-),女,漢族,湖北武漢人,任職于中國進出口銀行湖北省分行,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