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成
【摘要】基層輸入型資源錯配主要包括資源疊置、資源閑置、資源虛置、資源誤置等。基層的發展不僅依靠資源投入,而且有賴于資源配置效率,而資源錯配的直接后果是資源的低效利用甚至浪費,還會給基層干部帶來觀念上的困惑和壞的行為導向,更會引發公眾的失望和不滿,敗壞政府公信力。【
關鍵詞】基層政府 資源錯配 資源閑置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所謂資源錯配,一般是指資源的不合理、非最優配置。評判資源配置合理性的標準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市場效率標準:以完全市場效率、最優化作為資源配置的理想標準;二是對象效率標準:主要看資源配置對象利用資源所產生的效果和效率;三是資源稟賦標準: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取決于配給對象的稟賦和才干是否與資源的屬性相匹配;四是問題特征標準:資源配置的時間和空間、規模和數量、方式和途徑等,都應與問題的時空分布、性質和程度等特征相適應和相匹配;五是公平正義標準:社會資源的分配應超越純粹的功利(效率)考量,兼顧“博愛”“補償”“互惠”等因素。就其責任主體而言,可將基層資源錯配分為兩類:一類是基層本身所致,屬于內生型資源錯配;另一類是輸入型資源錯配,它源自上級政府部門的直接強制或間接誘致。筆者主要討論后者。
資源疊置。一般而言,資源支持多一點不是壞事,但是,如果資源功能單一或資源是專用性的、受助者無法自主處置的,就可能出現疊置型輸入資源錯配。譬如,據媒體報道,在西部一個貧困山區某個村有八個大喇叭。該村支書說,“要通知事情,有一兩個就行了,為了省電,平時只能把喇叭關了,上面來檢查再打開”。據說裝一組喇叭要花費2000元左右,這八個大喇叭分別來自廣電、氣象、防汛、水文四個部門項目性配套支持。“一個村委會、八個大喇叭”無疑是疊置型輸入資源錯配的典型案例。
資源閑置。資源要有效促進發展,必須得到充分、合理、高效的利用。個別地方新農村建設中的一些常見項目,如農家書屋、科普館、黨建陣地、殘疾人救助站等,主要用于應對上級要求、應付上級檢查,實際效用并不大,平時只是“被空放著、擱在一邊不用”。這就是所謂的閑置型輸入資源錯配。到基層調研尤其是正式參觀考察時,往往會不經意間發現有些供居民上網用的電腦未曾開封、有些文化書屋門庭冷落、有些活動室平時都是“鐵將軍把門”、有些文化舞臺基本上屬于擺設……凡此種種,均屬資源閑置。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資源富余或用起來得不償失等原因而導致的閑置。
資源虛置。所謂虛置就是指資源僅存于口頭、文件或牌匾中,實際上并沒真正配置。資源虛置是一種特殊的、未曾實現的資源錯配,甚至是對資源錯配(如資源疊置、不切實際需求)的矯正。譬如一位分管民政的基層干部說,有時候上級不同部門要求成立的組織功能類似,他們也得硬著頭皮“知錯而上”。“比如,我們這兒先前已經設立了幸福互助院,很多老人享受到了很好的養老服務。可是后來上級又讓設立老齡協會,要定制度、做牌匾,還要收會費,根本沒人響應啊!”無奈之下,他們只能虛構了一個老齡協會,這個老齡協會只存在于材料中。
資源誤置。同樣的資源,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發揮的作用往往并不相同,資源潛能的精準、充分、有效發揮,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因此,上級政府部門在對基層農村進行資源投放時,務必要科學合理地選擇時間、地點或對象;否則就會產生資源效率損失,甚至產生不必要的負面效應。譬如,一些政府部門在選擇項目示范點時,不是依據對象的資質與能力,而是根據私人關系;在項目建設選址時,主要考慮“排場”“氣勢”是否奪人眼球,而忽視了項目功能發揮的地理特征要求(如使用的便利性、可及性等);資源供給錯過了最佳時間,或與老百姓的活動周期不吻合;便民利民設施的安置地點和開放時間等都不便于人們的使用……凡此種種,都屬于誤置型資源錯配。嚴格來說,由于資源配給決策者的主觀原因,本可充分但卻配給不足、本應持續但卻配給斷供等,也屬于資源錯配。
基層的發展不僅依靠資源投入,而且有賴于資源配置效率。資源錯配的直接后果是資源的低效利用甚至浪費。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是評判資源配置是否得當的根本標準。盡管至今無人科學測量輸入型資源錯配的效率損失,但是,很明顯,上述各種資源錯配要么直接導致浪費,要么因未能精準滿足對象需求、未能得到受眾充分利用而不能有效解決社會問題、未能產生預期社會效果,最終影響資源投入效果,甚至有時還會給輸入地帶來凈運營成本負擔、“半截子項目”“爛尾工程”等。惡化到一定程度,可能會產生“輸入型資源詛咒”:資源輸入不斷增多,社會發展不進反退。
除了經濟后果以外,輸入型資源錯配還會產生不良的社會、政治后果。一方面,上級部門的資源錯配會給基層干部帶來觀念上的困惑和壞的行為導向,并挫傷他們的工作進取心。簡言之,輸入型資源錯配可能會迷惑一些基層干部,令他們不解的是:公共資源到底有沒有價值?為什么可以這樣不計效果、低效率地配給?上級如此“揮金如土”,我們為何“錙銖必較”?此外,或是因為上級行政強制,或是為了通過審核獲得資源輸入等,一些干部可能不得不“造假”、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玩“空城計”等,慢慢地就迷失了職業道德。正如一位基層干部所說的,“一些剛來的年輕干部滿懷沖勁兒,但是不切實際的工作壓多了,也就慢慢覺得‘干得好不如材料好,想干事、干實事的有的就干脆撂挑子了”。
另一方面,輸入型資源錯配消解人民獲得感。上級政府部門向基層輸入資源的本意是,通過項目化的資助,改變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狀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也是基層人民對上級部門資源輸入的夢想和期待。然而,無論是何種輸入型資源錯配,都會直接挫傷人民的這種期望,引發失望和不滿。常言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這種心理反差可能會催生某種犬儒主義心態。犬儒不只是失望,犬儒是放棄希望,并轉而嘲笑希望,它不僅會消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而且還會產生某種麻木不仁和不信任。當伴隨輸入型資源錯配而來的形式主義、政績工程、弄虛作假頻頻出現時,輸入型資源錯配還會敗壞政府公信力。
基層輸入型資源錯配大致有心智、態度、制度、體系等方面的成因。一是心智錯配。有些上級部門領導慣用“稀缺思維”考慮問題,錯誤地認為“有總比沒有好”,只要給予資源支持就善莫大焉,忽略了資源配給應有的精細化考量。二是官僚主義。上級部門在決定資源配給的內容、數量、規格、選址、擇時等之前,未能深入基層了解基層的實際需求、既有資源、資源利用能力,以及當地人的風俗習慣、行動邏輯等與資源效用發揮有關的一系列情況。三是財權事權不匹配。一些上級政府部門往往掌握著與其事權不匹配的財權和資源,而事務的承擔責任往往下沉到權力和資源不充分的基層。一些政府部門的財權與事權的不匹配使得基層往往“錙銖必較”,而上級政府部門往往“揮金如土”。四是缺乏科學的公共資源配置效率評估,更缺乏資源錯配損失測評辦法,這也導致上級政府部門在資源配給時缺乏效率約束,常常只講投入、不計效果。
解決上級部門對基層的輸入型資源錯配問題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通過宣傳教育,改變“稀缺思維”,增強資源投入的效率意識;第二,增強資源投入的項目管理知識與能力,強化項目設計“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基層需求導向和便民利民設計理念,建立資源供給者與需求者的對話協商機制,建立健全反饋機制;第三,建立健全上級政府資源投入的部門間協調機制;第四,強化項目評估和資源投入的績效審計;第五,長遠地看,應優化各級政府的權力結構,合理配置財權與事權。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導;湖南省長沙市基層干部張斌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一個村委會,八個大喇叭 警惕基層資源錯配、浪費成災》,半月談網,2018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