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婷 竇瑞娜
【摘要】社區教育在推動居民再社會化、提高組織化程度、促進社會融合、緩解社區矛盾、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我國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仍存在主體缺失、能力缺失、內容缺失以及理念缺失等問題。對此,我們需要明確社區教育定位,樹立社區教育治理理念,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豐富社區教育內容體系。
【關鍵詞】社區治理 社區教育 社會融合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的社區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是提高社區成員素質和生活質量以及實現社區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社區教育在推動教育與社區融合方面具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社區教育優化社區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首先,再社會化功能。社區教育是全員性、全程性、全面性的,涵蓋了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家庭教育、終身教育等內容,在很多方面承載著再社會化的功能。中國作為后發趕超型的發展中國家,在幾十年間急劇轉型,社會形態兼具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網絡社會、豐裕社會等諸多特征,尤其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生產生活環境日新月異,社會成員更需要終身學習,從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知識技能等方面不斷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社區教育兼顧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需求,比如,針對青少年開展的環境教育等,能夠促進青少年群體的社會化;成人職業教育培訓能夠促進居民的職業化和技能化,使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等等。內容上包含知識文化教育、職業技能教育、道德素養教育、社區參與教育和文體娛樂教育等,形式亦豐富多樣。
其次,組織化功能。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和體制轉型的雙軌推進,社會的流動性和開放性加強,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流向城市,從單位人轉為社會人,同時,社會的原子化、個體化現象越來越突出,由此給社會治理帶來了挑戰。社會轉型需要制度與組織的重新整合與構建,需要“再組織化”,而社區教育在提高居民的組織化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社區教育通過知識教育、興趣教育、文體娛樂活動等,將居民在社區層面組織起來,提高了組織化程度。
再次,社會融合功能。一方面,通過社區教育的公共交流空間增進居民的溝通交往,社區成員相互了解、相互扶持,社區從陌生人社會轉向熟人社會;另一方面,社區教育是面向全體居民的教育服務,具有開放性和平等性,居民可以共享社區教育產品和服務,這體現了社會融合功能。
最后,社會管理功能。隨著社會治理的主體和空間下沉,社區成為居民進行社會交往和參與社會治理的最直接載體和基本單位,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都在社區層面呈現。而社區教育直接面對居民,可以通過協商、對話、溝通、議事等形式,對居民進行宣傳、教育和引導,將矛盾和糾紛化解于基層,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此外,社區教育需要居民的共同參與,這不僅有利于提升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能夠增強社區的凝聚力。
一是社區教育治理主體缺失。社區教育是社區范圍內的不同公私主體協商合作,共同為居民提供多樣化教育產品和教育服務的治理模式。社區教育治理主體包括政府、社會組織、教育機構、駐區單位、社區居委會和社區居民等。但從當前的社區教育實踐來看,參與社區教育的主體仍較為匱乏,絕大部分的社區教育活動是由社區居委會組織召集的,社會組織、教育機構等相對缺位。
二是社區教育治理能力缺失。社區教育是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途徑,現在的社區治理倡導居民自我組織、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但在實踐中,社區教育總體上呈現的是自上而下的形式,通常由社區居委會組織活動,居民被動參與,自我組織能力較弱。
三是社區教育治理內容缺失。當前我國的社區教育以趣味學習、文體娛樂、技能培訓、游學實踐等為主要形式,較為單一同質,缺乏與社區公共事務的銜接,沒能真正做到與社區生活、社區事務、社區發展、社區治理接軌。
四是社區教育治理理念缺失。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但由于社區教育起步較晚,仍存在治理理念缺失問題。比如,居民對社區教育的意義、重要性的認知程度較低,一部分人甚至不知道社區教育是什么。社區居委會常常將社區教育和社區文化混為一談,弱化了其功能意義。
明確社區教育定位,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當前我國的教育法典主要體現在學校教育方面,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但還沒有面向全體民眾的、以社區為載體的專項法律法規。社區教育發展較慢,存在著地位不明確、發展無規劃、活動無保障等問題。因此,建議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為社區教育發展作出整體規劃和頂層制度設計,使社區教育發展有規劃、有目標、有保障。
推動規范化建設,建立從事社區教育的專門機構。為推動社區教育的可持續、規范化發展,應將社區教育進行分類,將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社區教育活動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疇;應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框架中增加社區教育類別,將志愿者、社會組織的參與率等納入服務清單;應在部分地區開設先行試點,探索構建社區教育的公共服務模式。此外,一方面,應建立從事社區教育的專門機構,整合各種資源,促進社區教育發展;另一方面,應積極進行創新變革,變“送教到社區”為“服務在社區”,逐步將社區學院轉為從事社區教育的專門機構。
樹立社區教育治理理念,培育多元服務主體。要樹立社區教育治理理念,在堅持政府主導的框架下,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教育。要鼓勵社會組織、教育機構、企業事業單位、社區居民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區教育事務,推進社區教育健康發展。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區教育的專業化。推進社區教育發展,專業化人才是關鍵。應根據社區教育的內容需求,加大對從事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課程體系培訓,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可考慮在高校中設置社區教育專業,或者可以開設社區教育相關課程,培養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層面的專業人才。同時,可以以培訓、講座等方式對現有的社區工作者進行培訓,提升其教育能力。
豐富社區教育內容體系,擴展社區教育內容。推進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的融合,應豐富社區教育的內容體系,除知識類、技能類、娛樂類等公民素質教育外,將改善社區生活環境、促進社區發展、關心社區公共事務以及提升社區居民生活品質作為社區教育的重要內容,從而將社區教育與社區發展、社區治理融為一體。
(作者分別為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社會學系副教授;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社會學系碩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18年北京市社會工委社會建設決策咨詢研究項目“北京市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的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40014102201803)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歷以賢:《社區教育的理念》,《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②李盧一、鄭燕林:《美國社區創客教育的載體》,《開放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