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婷
【摘要】金融工具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能有效提升鄉村地區的經濟活力,有利于構建一個產業興旺的新鄉村。新時代,要實現鄉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要把金融服務作為開展鄉村經濟建設的重要著力點,逐步優化鄉村金融服務既有模式,大力推廣智慧金融。
【關鍵詞】鄉村振興 金融扶持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指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目前,鄉村振興已經全面邁入落實階段,構建產業興旺的新鄉村已經成為鄉村振興所面臨的主要任務。鄉村振興在產業規模、經濟發展模式、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發展需要耗費大量的社會資源,因此不能只依賴政府財政輸血,還必須充分發揮金融工具優勢,激活農村市場經濟活力,增強鄉村地區經濟造血能力。另外,也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宏觀調控,維護金融市場秩序,為產業興旺、鄉村振興提供更加穩定持續的金融動力。
發展農村金融是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鄉村振興基礎的重要措施。鄉村地區是脫貧攻堅的主陣地,從目前我國鄉村地區扶貧實踐的具體情況來看,仍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等、靠、要”思想依然制約著精準扶貧的開展;另一方面,部分人民群眾因長期貧困,無法獲得走出貧困的必要資源。對此,鄉村金融產業發展可以為精準扶貧提供有利機遇。例如,可以嘗試通過小額貸款等方式引導貧困人口轉變傳統發展思維,激發人民群眾自我發展的熱情,奠定產業興旺發展的基礎。
金融扶持可以為鄉村產業結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目前,我國大多數鄉村地區仍然以農業、畜牧業、手工制造業等產業為主,產業結構失衡,經濟效益不高。鄉村振興戰略對金融扶持政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首先,在開發信貸產品時必須準確把握鄉村地區特有的生產經營體系以及土地制度,以信貸產品實現土地使用權、房屋、礦產等一切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流動。其次,金融扶持在激活社會資本的同時也要引導鄉村地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培育現代經濟發展模式,擴大第二、第三產業規模,提升整體產業附加值。由此可見,加大對鄉村振興的金融扶持,能有效推動多種產業的協同發展,將鄉村地區產業規模與發展模式引入市場經濟,逐漸形成產業興旺的新格局。
目前,鄉村振興亟待大量資金支持,金融機構理應不斷升級自身服務能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力量。一是要全面貫徹落實《規劃》中關于現代農業以及金融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具體指示。金融機構要從宏觀上把握區域發展實情,推出相應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實現金融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助推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另外,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務。二是要大力發展農村征信體系,掃除農村金融發展障礙。一直以來,鄉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水平相對落后,金融基礎薄弱,征信體系不完善,金融扶持作用無法全面釋放。為此,要結合農村發展實情,發展農村征信體系,鞏固農村金融基礎。要采用更加靈活的方式開展信譽評估工作,及時為有需求的個人與企業提供信貸服務。三是要構建多元化金融服務機制,拓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資金來源渠道,降低農村金融風險。傳統金融產品主要以商業銀行為資金來源,信貸產品投放力度不足,無法滿足鄉村振興對資金的需求。為此,一方面,金融機構應加大與小額貸款公司、互聯網金融平臺等新型金融機構的合作力度,解決農村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另一方面,金融機構還可主動與保險公司、風險基金等開展合作,降低風險,維護鄉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調控主體,政府部門既要進一步加大金融調控政策供給,也需要做好金融發展監管工作。一是擴大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效率。一方面,要加大對郵政儲蓄、農村銀行等傳統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的支持力度,為鄉村振興提供基礎性金融保障;另一方面,要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金融領域,作為鄉村振興金融扶持的補充,同時針對資本型金融機構,在稅收、財政補貼等方面給予適當優惠。二是要加大對鄉村金融監管的力度,確保農村金融市場穩定發展。農村金融市場要維持和諧穩定的發展秩序,就必須保持對金融風險的高度警惕。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全面落實對金融市場的常態化監督與規范化治理,全面消除金融安全隱患。地方政府還應以現行的與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本,出臺地方性金融管理補充規定,嚴格約束金融機構與金融行為。
智慧金融可以有效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質量與效率,是農村金融產業升級的主流趨勢。智慧金融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信息技術而發展起來的金融產品與服務,能同時為用戶提供金融、征信、市場資訊、財務結算等全方位、一體化的金融服務,是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趨勢,對提升金融服務效率與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力推廣智慧金融服務,也已經成為促進鄉村金融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是要立足實際,推出包含多種功能的新型金融服務模式,打造融合金融機構、產業主體以及新型支付等多重功能的綜合性金融服務模式。例如,加大對手機銀行、第三方支付等網絡工具的應用,消除金融服務時空障礙,提升服務便捷性;加強互聯網金融、P2P等金融模式的應用,進一步提升農村金融市場活力。二是要做好金融安全維穩工作,維護農村金融發展環境。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市場規模的逐步擴大,網絡詐騙也逐漸蔓延開來,對智慧金融的拓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一些鄉村地區的居民未受過良好教育,在網絡金融安全防范意識與技能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智慧金融發展缺乏安全的社會空間。為此,政府應加大金融安全宣傳力度,提升居民金融安全意識;定期開展互聯網金融安全教育工作,做好金融安全指導。三是要做好智慧金融推廣工作,讓智慧金融全面惠澤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機構應主動承擔起智慧金融服務推廣工作,擴大智慧金融用戶規模。例如,農村信用社、商業銀行在開展信貸業務時可引導人們通過“掌上金融”“惠農貸”等金融產品進行信貸申請、接收、還款。
推動農村金融服務不斷轉型升級。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產業發展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為此,必須著手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內外部環境,引導金融服務創新升級。一是要進一步加強網絡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智慧金融發展基礎。要提升鄉村地區網絡普及率,改善鄉村網絡生態環境,完善自動柜員機、銀聯支付等硬件終端布局。二是要全面推進綠色金融服務,改善企業融資環境。引導產業實現綠色升級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趨勢。為此,可以將生態環保落實到金融政策之中,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例如,金融機構在涉農信貸發放時可根據企業生產生態政策落實情況,調整信貸資金的規模與利率,在引導企業綠色轉型的同時培育新型綠色金融服務。三是要將農村金融服務與扶貧工作全面結合起來,大力推廣金融扶貧。例如,地方政府可以依托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精準扶貧項目改善農村金融微觀環境,實現農村金融與扶貧工作的深度融合發展。另外,還應持續加大金融扶貧資源供給力度,提升農村居民接受農村金融服務的積極性。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朱泓宇、李揚、蔣遠勝:《發展村社型合作金融組織推動鄉村振興》,《農村經濟》,2018年第1期。
②吳劉杰、張金清:《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信用社改革目標與實施路徑》,《江淮論壇》, 2018年第3期。
③何廣文、劉甜:《基于鄉村振興視角的農村金融困境與創新選擇》,《學術界》,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