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紅 王豪



摘要:本研究在準確把握大學新生學校適應狀況的基礎上,設計出主題明確、易于開展的團體輔導方案,引導學生在團體輔導活動中學習、體驗、交流、分享,切實提高學生學校適應能力。通過受干預的實驗組同學與不受干預的對照組同學學校適應情況的對比以及受干預的實驗組同學自我評估狀況,研究團體輔導活動對大學新生學校適應影響的實效性。
關鍵詞:團體輔導;新生適應
適應性是指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通過實踐鍛煉、人際交往等促進自我身心與外在行為的協調統一,增強自身應對環境變化與社會發展的有效能力,從而促使個體發展與社會環境達成和諧一致狀態的過程。大學新生適應主要指新生的學校適應,是個體心理和行為的不斷成熟的過程。大學新生在踏入全新的環境之后,能否充分適應當下的大學生活將對其今后的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如何使大學新生在面對新環境時能夠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調整自己的認知和行為方式,順利適應大學生活至關重要。
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以團體為對象,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激發個體潛能,增強適應能力的助人過程[1]。團體輔導活動以其豐富的趣味性、類型的多樣性、方式的便捷性等方式塑造了良好的團體氛圍,作為一種新的適應教育模式正被廣泛應用。
本研究以提高大學新生學校適應能力為目標,以團體輔導活動為途徑,量化實驗研究,探討團體輔導在大學新生學校適應教育中的影響和作用。
l、研究對象和方法
1. l研究對象
選定研究對象,根據人數、專業等的限制,將同年入學的新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即接受團體輔導的被試對象組與普通入學新生組,并確保兩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及適應水平無明顯差異。本次實驗組153人,男生52人,女生101人,城市66人,農村87人,獨生子女53人,非獨生子女100人;對照組286人,男生130人,女生156人,城市99人,農村187人,獨生子女106人,非獨生子女180人。
1.2研究工具
充分調研大學新生所面臨的學校適應問題,采用SCL-90心理健康自評量表及自編新生適應調查表作為研究工具,包括校園生活、學習適應、人際關系、情緒適應、獨立生活、自我認知以及職業目標等維度共計27道題。
1.3研究方法與程序
1.3.1研究方法
團體輔導前所有學生采用SCL-90心理健康自評量表和自編新生適應調查表采集數據,團體輔導后再測試進行兩組間數據比對,同時根據團體輔導同學反饋資料、教師訪談記錄檢驗。
1.3.2實驗研究過程
1、實驗前期準備工作
確定研究對象,設計團體輔導活動方案(包括實施次數、時間、材料、活動內容等)。
2、實施團體輔導
通過設計好的團體輔導方案對實驗組進行干預,開展團體輔導活動,每次團體輔導活動結束后,指導實驗組成員填寫反饋自評表。對照組不進行任何干預。
3、實驗測試
運用量表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測評,通過測試數據收集以及結果比對,為實驗結果分析提供數據,進而檢驗班級團輔即時干預效果。組織開展團輔活動的教師對實驗組同學所反饋的自評表等文本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結合教師個人的觀察、訪談與交流記錄,分析團體輔導對大學新生學校適應情況的影響。
4、統計分析
采用SPSS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管理和分析。
1.3.3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方案
以“大學新生適應教育”為主題對實驗組同學設計4次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每周1次,每次1.5小時。期間,對對照組不施加任何干預。
2.實驗結果
2.1實驗組和對照組適應情況的比較
通過兩組適應情況的對比檢驗分析,實驗組各項分數均明顯高于未參加過團輔活動的對照組。表2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校園生活、學習適應、人際關系、自我認知等維度都存在顯著差異。但在情緒適應、獨立生活和職業目標等維度差異不明顯。這說明,團體輔導對大學新生諸多方面的適應性有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
2.2實驗組自我評估情況的比較
表3顯示,實驗組的同學認為,通過團體輔導活動增強了他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更快的適應了大學生活;感覺到比以前更開朗、自信、快樂,獲得了心理上的成長;增強了與人交往的能力和信心,增加了對他人和自己的了解,學會了調節情緒等等。
3.分析與討論
1、團體輔導活動提升了大學新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高中生活與大學生活有著截然不同的方式,初人大學的學生往往出現不適應大學生活的現象。團體輔導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向學生介紹學校生活的特點,幫助大學新生對大學生活有清晰認知,從而增強對大學學習教育的認同,加強自我教育做好大學生涯規劃,不斷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以降低大學生入學初的不適應性。
2、團體輔導活動提高了大學新生學習適應的能力
從高中進入大學,學習環境變得相對寬松,一部分學生自控力不足、自由散漫、缺少耐心,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也有一部分學生由于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目標不明確導致學習效率和積極性低下,滋生學習倦怠心理。團體輔導能針對以上問題幫助大學新生在入學之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互動交流、朋輩輔學、分享經驗等方式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更好的學生更好的適應大學的學習。
3、團體輔導活動促進了大學新生人際適應能力的提升
通過研究的結果發現,團體輔導是提高大學新生人際交往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和方法,對大學新生人際適應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促進的作用。大學里的人際關系不再是相對單一的,而是復雜多變、層次多樣,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宿舍關系、情侶關系、老鄉關系等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往往使大學新生退縮逃避。團體輔導活動針對大學里的人際交往關系設計相關活動,通過模擬場景、游戲互動、強化訓練等方式,為團體成員營造了一個互動的團體環境,使成員很容易體驗到彼此之間的共性和被人接納的感受[2]。團體輔導塑造了一個成員之間可以相互模仿、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真實環境,為每一名成員提供了交流的機會,最大程度的幫助大學新生提升人際適應能力。
4、團體輔導活動增強了大學新生的自我認知能力
對于大學新生而言,在全新的環境里認識全新的自我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然要經歷一段適應期。不同的學生可能有著不同的認知能力,團體輔導活動能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出相應的活動方案,有效的改善學生的“水土不服”現象,使他們能夠有更準確的自我認知能力。通過團體輔導的破冰活動、團體契約等活動,能不斷激勵學生走出“不適圈”,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通過活動的刺激和鼓勵,使學生增強自信心,提升自我認知能力。
4.總結
本次研究表明,實驗組學生總體適應能力要比對照組強,說明團體輔導活動在新生適應教育中有著積極促進作用,有著顯著效果。此外,團體輔導活動也為新生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提升綜合素質以及綜合全面發展打下了基礎,值得在新生適應教育中積極推廣。
[參考文獻]
[1]張潮,姜海,張蓉.團體心理輔導的過程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1,(19).
[2]楊振興,楊清香.關于運用團體輔導提高大學新生適應能力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