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妍子 王一字
摘要:探索幸福的含義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哲學的重要話題。不同的哲學大師賦予幸福不同的定義,其中包括亞瑟·叔本華——一位悲觀主義先驅。探究叔本華悲觀中的幸福能夠使我們忘掉富華世界的表象,享受簡單的生活,超然物外。本文嘗試解讀叔本華幸福中的悲觀色彩,探尋一種有關“悲”的幸福維度,以此啟發我們探索幸福的真諦。
關鍵詞:叔本華;幸福觀;悲觀主義
一、引言
亞瑟·叔本華(1788 - 1860)被認為是現代悲觀主義的開創者,其認為世界是人類意識的表象,意志是世界的本質,是一位唯心主義思想的哲學大師。研究叔本華的哲學觀對于我們探究自身的精神世界價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叔本華的哲學觀極具特點,其哲學思想重點體現在“悲觀”上,主張非理性思維,追求低欲望生活,崇尚內在精神價值。尤其他對幸福觀的闡明可視為一種重要的維度,值得深入探究。
二、幸福的含義
“幸福”在不同的哲學觀中含義不盡相同。從莊子的超然物外的逍遙游,到羅素的努力產生幸福的普世幸福,亦或是馬克思認為的幸福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統一的唯物主義含義等等,很難對“幸福”進行明確標準定義,個體的差異對幸福含義的理解無法被忽略。如果單純的狹義理解,幸福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并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情。在英文中有時會將“happy”翻譯為幸福。但是,狹義理解顯然又不能滿足我對幸福的充分思考,“幸福”到底是什么?是一種個人主義?是一種外在的和諧關系?亦或是精神上的絕對自由?當叔本華先生給出了他對幸福不同維度的理解時,體會探究他的智慧極有可能幫助我領悟到幸福的真諦。因此,本文試圖從悲觀主義的角度出發探尋叔本華意識世界中的幸福含義,探尋他幸福中的悲觀色彩,更是一種理解幸福本質的探索,指導我們對于幸福的追求。
三、幸福的有限性
叔本華認為“幸福總是有限的,我們的幸福與我們的視域,與我們的工作范圍,與我們同世界的十點協調相稱,并受其制約和界定”。與羅素的普世幸福不同,叔本華主張幸福的有限性,一種限定的“悲”。這一“悲”的想法其實是一種對“無饜之欲”的唾棄。世間的紛爭多來自于欲望的無窮盡,是人難以觸碰幸福的門檻,因為當你達到某一小目標時,你可能幸福了,但是那只能是一剎那的煙火,更大的欲望會使你很快忘卻眼前的幸福,去追求更大的成就,滿足更大的欲望。我們不能說欲望這是錯的,只是這樣很難達到幸福終點,因為你始終在追趕幸福的路上沒有止境。
叔本華還認為“認知越廣,焦慮越深。因此成長的背后就是焦慮不斷的增加”。認知的增加意味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更深,我們的視界得到了拓展,感受到了世界的繁華與陰暗,這樣我們也更容易迷失在徒有的煩惱里,而得不到幸福。當我們發現擁有的東西只不過是海市蜃樓、曇花一現,體會到了落差,幸福就難以回來了。
四、幸福的孤獨性
叔本華認為“生活方式的簡陋質樸、單一不變,如果我們不感到厭煩乏味的話,還是有益于幸福的”。在他看來,悲觀的幸福是享受孤獨,追求自我精神世界的豐盈。追逐名利,飲酒狂歡,生活奢侈,這些都是通往幸福之路的最大障礙。一個擁有飽滿精神世界的人,才是一個能稱得上幸福的人。那么,如何才能充實我們的內心呢?叔本華給我們指明了方向——享受孤獨。當我們在孤獨時,我們的一切都是屬于自己的,我們的思維將會獲得前所未有的提升,思想不再屬于書本上那些或泛泛而談,或晦澀難懂的理論,他們真正地屬于我們自己并且鮮活生動地存在于我們的腦海之中。只要是沒有思考,我們還仍是奴隸,而只有擺脫了權威的陰影,我們才可以談論幸福。
“作為一般規則,一個人的社交性格與他的理智才能成反比”。而人是社會的動物,人們很容易不假思索,不做任何辨識,盲目地對對所謂的主流思想一哄而上。這時,孤獨可以使自身一致,思想獨立。因為這樣我們能夠減少那些惡的帶有壞目的性意識的侵襲,減少隨波逐流的可能性,甚至那些避免與同類過往甚密的人才是幸福的。享受幸福的孤獨是一種在深刻理解痛苦與無聊之后而獲得一種超脫與豁達。
五、叔本華的悲觀維度
叔本華的“悲”絕不是意志消沉、怨天尤人,而是一種低調、低欲望、低期望,保持自身獨立,脫離世俗羈絆和束縛,精神上絕對自由的一種哲學價值維度,這也深刻地體現在其對幸福的理解上,叔本華通過反省人類自身的局限性,以一種獨特的視角詮釋了他對于幸福與痛苦的深刻見解。勸解我們去追求種健康、簡樸、自由的生活方式,避免任何方式的過度放縱自己和壓抑煩悶的情緒,不要嫉妒他人,保持心態的平和,在浮躁的社會里安靜下來,關照自己的內心,享受自我的孤獨。并且,千萬不要忘記存在與自身的具有絕對價值的東西,即偉大的頭腦和心靈,這些是一定能增進幸福的東西。
盡管叔本華的幸福觀看似消極,但實質上卻包含在眾多積極的因素。他啟迪我們要從外在事物中獲得解脫,啟迪我們要重視自我人格的完善,也激勵著我們不斷奮發進取。可以說,叔本華的幸福觀對于當下這個躁動不安的社會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當下過度追求個人利益和物質享受的人們具有情緒平復和心靈啟迪作用。
[參考文獻]
[I]李艷婷.論莊子的幸福哲學[J].許昌學院學報,2014,33(4):92 - 94.
[2]劉雨森,楊倩.羅素的幸福哲學[J].政法論壇,2013,12:34.
[3]叔本華.得與失的智慧[M].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