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瑞東
摘要:博物館的發展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精神基礎。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博物館事業與觀眾的需求仍然有很多的不適應性,與國際先進水平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促進博物館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一個重要手段。
關鍵詞: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于2019年3月3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時說,“國家文物局要緊扣博物館職能定位,下大力氣解決博物館發展中瓶頸性的問題,爭取今年和有關部門一起出臺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并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建筑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對公眾開放,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博物館在適應社會發展的漫長歷程中,形成多職能的文化復合體。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的職能仍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我們大致可以將博物館概括成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
據國家文物局統計,目前我國博物館數量已近5000家,2017年全年超過9億人次走進博物館,博物館游繼“爸爸去哪兒”后成為近年旅游市場的又一大亮點。《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上熱播,促使15000名大學生報名到故宮修文物;6月,首都博物館《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縱覽中華上下五千年,360套珍貴文物讓“考古迷”們直呼過癮;8月,建軍90周年主題展在軍博展出,在開展不到20天之時,觀眾已超過50萬人次;9月,900歲的《千里江山圖》在故宮展出,平均兩小時的排隊時長根本不能阻止觀眾的觀看熱情,“故宮跑”再現江湖;11月,特朗普夫婦故宮行與單霽翔“段子手”身份曝光,讓故宮博物院再度成為輿論焦點;12月,《國家寶藏》開播,豆瓣評分高達9.3分,與之前《舌尖上的中國》持平,神州大地刮起了新的一輪“國寶熱”;2018年5月“文物戲精大會”H5火爆占據博物館日當天各大社交網絡,讓文物成為了網紅。以上所述的事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的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情況,博物館的發展和進步代表了一個國家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同時也積極影響著當代價值的取向。
一、促進博物館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首先,博物館的發展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精神基礎。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復興之路》作為國家博物館最重要的常設展覽之一,通過回顧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民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光輝歷程。“這個展覽回顧了中華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華民族的今天,也宣示了中華民族的明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完展覽后感概地說。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走進博物館,總結過去,思考現在,展望將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最有力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動力。
其次,博物館發展實現了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的高度體現。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我.們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博物館本身就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成果,無論是綜合類的的博物館,還是專題類的博物館,都有其主體陳列展覽的宗旨,而無論所展示的內容千變萬化,其主體思想必定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如廣州粵劇博物館是弘揚嶺南音樂曲藝的;嶺南畫派紀念館是弘揚嶺南書畫文化的;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弘揚的是愛國主義思想,所有的博物館的共同點都是通過講述一段歷史情懷,抒發一段“形而上”的“詩與遠方”,從而最終實現傳統文化的轉化和發展并為現實文化需求而服務。如中國甲午戰爭紀念館通過還原當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史實,充分地說明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實,激勵我們奮發圖強;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通過介紹一段農民起義的史實,歌頌了一場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爭嘗試,反映了中國近現代民主革命道路不能再走以往封建皇朝更迭式的單純農民運動的老路。另一方面,很多博物館近年來為了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大力推進了數字博物館、文化創意藝術品等的建設和研發工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現在,參觀一座城的博物館能讓我們迅速地了解這一座城,走進博物館可以讓我們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走進博物館可以讓我們進一步加強以史為鑒、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的歷史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積累;走進博物館可以讓我們將優秀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進行融合和提
煉,從而實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博物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博物館事業與觀眾的需求仍然有很多的不適應性,與國際先進水平仍然有較大的差距。目前,世界發達國家一般平均每20萬人口就有一個博物館,我國的博物館不僅數量仍不算多,而且質量上更是參差不齊,在管理運行方面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中存在著一些偏頗,造成博物館體系結構不完善,社會功能不健全,缺乏社會參與和公眾認可的公益性和公共性,觀眾覆蓋率低,同時現行的博物館管理體制及人財物方面的欠缺造成一些博物館業務能力普遍低下,服務水平差。尤其是眾多的中小博物館,人財物極其缺乏,大多處于維持生存的邊緣線上,基本上談不上社會服務和發展的問題。
(一)博物館人財物資源稀缺
博物館以公有制為主,一般為全民所有制的事業單位,博物館如同政府的派生機構,資金以政府撥款為主,工作人員一般都是終身制,工資是政府全額撥款,事業經費基本上以工作人員數為標準核算;人事制度全國一致,干部上級委任;博物館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和自主權,內部運行機制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和事業的要求。這種管理模式使博物館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一個社會文化機構的活力與特性.不但束縛了博物館業務的發展,還形成博物館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漠視社會需求、脫離實際的機關作風。
博物館本應是一個知識密集、人才薈萃的機構,但是目前博物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存在著種種難以克服的弊端,如:1、用人體制不活。很多博物館都是參照公務員管理,造一員能進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上級單位派干部、藝術劇團、軍隊轉業人員等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博物館真正需要的人才無法進來,一方面人滿為患,而另一方面卻又缺少業務骨干,形成許多工作沒有人能做,許多人沒有事情做的不良局面。2、獎懲機制不明,嚴重挫傷了職工積極性,造成工作情緒不高,易于滿足現狀,不思進取,不求創新。3、個人位置不清。由于博物館被視為鐵飯碗和衙門,絕大部分博物館工作人員都屬國家統一的編制,或行政編制或事業編制,擁有國家干部的身份,部分職工放不下架子,而單位卻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聘用大量的臨時工從事保潔、保衛工作,增加一些不必要的人員管理經費開支。這樣以來,博物館的人才難以脫穎而出,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加上待遇低下,也難以吸引和留住高級人才。近年來其他行業改革之后,博物館人才流失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前幾年下海的高潮之后,人才又開始流向高校和科研院所,我國博物館人才隊伍狀況極其不容樂觀。
(二)博物館建設中存在輕視內容設計
一是輕視內容設計。內容設計是一項專業性、復雜性極強的工作,是事關博物館陳展成敗的第一要素。從社會調查、收集文獻、歷史研究、文物研判、構思結體到大綱寫作,難度與耗時都是艱巨的。內容設計最具優勢的應該是考古、歷史以及文博專業出身的人,然而,專業出身的人不懂陳列展示,不懂藝術設計要求和相應技術應用,同樣出不了好作品。內容設計不到位,博物館陳展便無“精品”可言,也難以在新的趨向中走得更遠。二是將博物館設計與“建筑裝修”混為一談。博物館設計是一種高難度的藝術創造,與建筑裝修設計根本不是一回事。博物館陳展工程招標,招標書時常會出現“建筑裝飾施工一級資質”之類的要求,評標也多是建筑行業的專業人員,而非史學家、考古專家、陳展與藝術設計專家,更不用說結合多媒體技術、電視與互聯網技術領域的專家。原因在于文化部或國家文物局一直沒有出臺自己的“標準”,因而各級政府部門只能套用住建部建筑裝潢標準,以致一些專業性陳展機構不得不掛靠建筑公司,不僅白白耗費了十分寶貴的博物館建設成本,也嚴重制約了博物館建設專業隊伍的發展。
(三)基礎工作薄弱,制約展示與社會服務及其他工作的開展。由于體制、經費等方面的局限,博物館的藏品征集、保護、研究等基礎工作相當薄弱,無法有效地為展覽和社會服務提供支撐。目前國內大多數博物館的科研工作往往都是研究人員憑著個人興趣和工作條件進行,隨意性較大,基本上是封閉式的,缺乏交流與溝通,低水平重復浪費的現象十分嚴重,既不能形成合力,更無法對工作形成有效的科研支撐,這無疑是直接影響博物館不能創作觀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展覽、多出優秀成果的癥結所在。大多數中小博物館甚至沒有科研人員。當一項科研成果出來或者有一個好的點子,由于體制和經費等原因,往往也難以推廣,發揮應有的作用,影響研究的持續開展。
三、促進博物館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是堅持黨對博物館工作的領導地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博物館已從“舊時王謝堂前燕”,到現在的“飛入尋常百姓家”,博物館成為當今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戰線之一。因此我們要時刻堅持黨對博物館的工作的領導地位,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堅持摒棄粗制濫造,品位低俗的展覽,提倡反應人民生活,謳歌時代的展覽。
二是加強“文物為王”的展覽形式,讓文物活起來。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博物館區域發展和展覽結構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有的博物館藏品較多而場館有限,有的博物館具備展藏條件卻又缺乏文物;博物館發展呈東部快,西部慢;中心城市多,邊遠地區少的特點。因此下一步需矯正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三是“以人為本”的辦展、辦館理念。博物館是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場所之一,博物館必須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辦群眾的展覽,辦群眾的博物館。同時博物館人應以“服務員”的態度為每一個服務對象提供優質的服務,實行更多創新性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讓人民群眾分享博物館發展的成果以及其衍生出來的文化自信和民族信仰。
四是堅持辦特色化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到廣西壯族自治區考察調研,在參觀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時,總書記指出:博物館建設不要“千館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內容要突出特色。可見博物館必須突出自身的存在價值以及其唯一性,從以往的“百貨公司”、“超級市場”轉變為“專賣店”、“體驗店”,圍繞著特色化、細分化、專業化的目標,切實打造好每一個館,每一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