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蕊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傳統道德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加之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以及轉型中的社會主體不夠完善造成了我國道德的危機。道德是調節和協調社會矛盾、平衡社會發展的利器,如何重塑社會主義道德在多元價值觀的環境下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道德重建;多元價值觀;防御
一、中國古今道德觀
道德其本身就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存在的,它是對于社會中人們自身行為標準和生活準則的規范,它在社會生活中起到認識社會、調節矛盾、評價辨別的作用,它體現的是社會積極價值取向。中國的道德觀念旨在培養每個人道德修養的意識及道德實踐的水平,在中國傳統觀念里對于人的總體評價,往往更看重人的德行而非才能,古人有云:“德才兼備謂之圣人,德才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①,由此可窺見古人“道德為才能之首”的觀念。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主流文化,而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德和禮儀,中國古代思想流派很多但是無不例外的表達了對于道德的重視,在儒家學派中道德學說占據著主導地位。而現代社會如何去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往往是看他是否具有同情心即我們所說的善觀、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道德思維邏輯判斷能力、與人溝通協調能力、是否有良好的習慣等。道德修養關系到學業,健康,孝道,事業,人際關系,人生幸福感,社會正義等生活的各個方面。
二、關于道德的誤區
(l)從“子貢贖人”說起
魯國有一條法律規定,如若在他國遇同胞遭遇了不幸,淪為他國奴隸,只要能夠把他們贖回,國家就會給予救助者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一次在他國遇到受困同胞,并將其贖回,但子貢墊付贖金后卻拒絕了國家的補償。原以為這次的義舉會得到孔子贊許,可相反的是孔子并不贊同他這一做法,當然孔子不贊同的并不是子貢贖的義舉,他否定的是在大環境下不應該因為私德而去拔高公德標準的短視行為,因為孔子認為我們大多數人其實是沒有子貢那樣的財力的,如果有人花贖金救人又不要國家的補償,那么那些救而索償的人是否會覺得有損初心和顏面,那么很多人就會在財力與道德的矛盾中對救人這件事進行重新的考量,顯然這不利于德行的推廣。
從古到今中國都是崇尚道德的國家,而如今中國對于道德的宣傳依然會陷入到“道德高標”的叫囂中,中國當今的道德滑坡現象并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除了在多元價值觀沖擊下思想上的辨析不明,還有就是無形中被拔高的道德觀給人們心理造成的無法企及的距離感,而真正的道德應該是尋常的,是具有普遍認識的合理行為,每個人都可以是道德的踐行者,也都可以成為有道德的人。道德的高標準可能會成為道德推廣的絆腳石,而最后的結果就是我們擁有“道德的偶像”,卻沒能形成“道德的風氣”。
(2)關于社會主義道德的宣傳方式和限度問題
隨著多元化的意識觀念開始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政府開始在主流價值觀上加大宣傳力度,但不適當的力度容易使人們產生超限逆反心理,這種心理的產生來源于強度過于集中而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逆反心理,這種心理會嚴重影響民眾對于主流價值觀的內化效果。我國在宣傳社會主義道德觀的方式上有時會存在宣傳手段和宣傳限度上的問題,宣傳內容多以理論為主,形式上以口號化的形式居多,宣傳方式較空洞,以此給群眾形成一種“假大空”的印象,這種印象一旦形成對主流價值觀的推進將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另外在宣傳上有時會回避掉一些問題,沒有真正做到實事求是,這種宣傳方式只是教于形,而沒有教于心,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人們更加渴望認識的完整性,厭惡斷章之義,而那些回避掉的矛盾恰恰觸及到了人們的認知域,只有真實才有力量,問題要正視才能得到解決,一味的回避矛盾并不能在大眾群體中突顯出主流價值的意義和重要性。
(3)把握”德”與”法”的分寸
依法治國是一種有效的治國方式,但在肯定這種治理方式的同時我們也要警惕對于法治作用的夸大與法治認識上的極端主義,因為法律是一種社會控制的手段,它規定的是人們普遍的行為原則,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相對于社會發展的速度法律是具有時滯性的,所以可能在某一段時間內很難保證讓所有的正義得到昭彰,讓所有的惡行得到懲處,同時法治的運行也需要有分寸感,既要堅持違法必究,也要防止矯枉過正,守護公序良俗,實現社會的善治。
“德”與“法”要合理配置,把握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的特點,“法”是社會文明的產物,也會隨著最終文明的到來而消失,而“德”則會更為長久的存在,“德”的存在彌補了“法”的時滯性,進步的法律和永恒的道德才是實現社會和諧與文明的基石。
三、多元價值觀下的危險因素
(1)西方意識形態高論調下的虛偽
多元的價值觀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基調,“多元”所代表的自由、解放、自主對應著“一元”所代表的的專制、統一、封閉,西方國家借著”多元化”的東風加強自身在國際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使我們的生活灌注了太多的西方的思維和語言,并在還沒有辨明的情況下盲目追趕和崇拜。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所具有的趨利性、自主性、競爭性、開放性的特征,其本身與西方文化中所強調的個體意識,個人主義,個人享樂以及開放外露以及娛樂化相契合,使中國人民更容易接受西方外輸的“思想自由”和“意識形態多元”的說辭,但實際上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上實行的是“雙標”化的建構模式,對外通過鼓吹自由、解放、多元來達到將西方的思維灌輸到世界其他國家以達到控制國際
話語權的目的,而對內塑造國家意識形態,加強國家信仰,回避其他意識形態國家本身的戰略意圖,以有色的政治眼光取讀他國的發展,使別國在西方的文化滲透中掉入意識形態的陷阱,這些西方國家以“多元”意識形態為幌子,實則進行“一元化”的統治和控制。
(2)多元價值觀下中國精神文化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中國精神文化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其出現原因是對西方文化認識上的偏頗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的不自信所致。價值觀的重要性在于它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取向的正確性,如果正確的價值觀無法立于主導地位,那么那些錯誤的非主流的價值觀就會占據優勢,當這種優勢達到一定程度時正確的價值觀將無法在社會群體中生根,最終被野蠻生長的非主流甚至是錯誤的價值觀所取代,這種價值觀上的“驅逐”所帶來的將是整個社會思想上的混亂。
面對多元的價值觀念,我們要立足中華文化并在此基礎上融合西方文化中先進的思想理念,維護自身優秀文化價值。中國社會在文化傳播上很長一段時間都彌漫著一種“弱勢文化”現象,文化傳播中沒有突出民族自身的優秀文化,反而在西方文化的傳播下勢微,造成了自身的道德文化價值觀的弱化,并且出現了一種奇怪的文化氛圍即對于本國愛國主義的宣傳總是帶著挑剔和偏見,而對于西方的英雄主義,民族主義卻全盤接受,這點在影視化上表現的比較明顯。其中的原因除了我國宣傳手段和教育方式上的傳統單一外更多的是來自人們心理上的“奴化”,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維護國家自身的優秀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并積極傳播優秀的道德文化理念。
(3)價值觀中的”消費異化”的心理
“消費異化”簡而言之就是出離了理性的消費觀即為了消費而消費的心理,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加之外來消費文化的不斷浸淫,使得人們開始對物質頂禮膜拜,這些錯誤的觀念致使人們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嚴重的偏差,人們把無節制的消費習慣、奢靡無度消遣方式當作是人生的至高追求和極致幸福的終極想象。這種“消費文化”的泛濫有悖于人類傳統文化,這種文化形態具有很強的負面性,它的存在和蔓延不僅對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會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產生了較大的消極作用。這種消費異化現象產生的很大程度上由于中國現在正處于關鍵的社會轉型時期,而這一時期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還不完善,還存在巨大的優化空間,而思想的變化先于制度和教育的完善,加之市場的規則導致了消費能力代替了生產能力成為證明人的價值的標準.最終導致了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念。
四、社會主義道德觀重塑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
在充斥多元價值觀的當今社會,道德作為社會矛盾的調節器,有引導和指向的功能,它讓人們認識自身,以及對于家庭、社會、國家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教導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以讓人們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利用道德本身的這種價值屬性來預防多元價值觀的社會沖擊是一條重要并且行之有效的手段,它的重新塑造對于處于多元價值觀大環境下的中國是非常必要和緊迫的任務。
道德是一種精神力量,它如一只無形的手,影響和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通過調節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去維護社會的穩定,同時提高人們精神境界、促使人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內在動力。在西方道德的作用同樣很重要,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提出了一整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倫理思想和道德建設的思想,強調每個人都應該具有德行和創造財富的能力,強調“正義”和“同情心”,強調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離不開對道德規范和精神價值的尊重。隨著國家之間、區域之間的文化交流日漸頻繁,我們的道德教育也應該順應潮流,博眾家所長,在此基礎上形成具中國特色的道德觀,并積極開展道德完善和德育理念的宣傳。
五、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道德觀的重塑
首先,形成合理的道德標準,將個人目標和社會目標相結合,形成既有利于社會終極價值的實現,也有利于個人幸福的實現的合理道德標準,其次,進行道德立法,法律性對于人們的認識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是滯后的,道德觀作為一種無間斷存在的意識形態很好的彌補了法律在某些時間、空間內的缺乏,但是道德相對于法律來說它并不具備強制性的,靠的是自我修養和社會輿論,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我們所面臨的情況越來越復雜,如何守住道德的底線,這就需要我們將對道德的監督和控制納入到法律中去,以此提高道德的權威性,加強道德管理的有效性。再次,強化德育教育,學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但是由于理論教育與實踐培養之間連貫性的缺失,在道德培養上依然存在著不足,面臨這種現狀我們應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教育與評價體系,將德育教育貫穿到整個教育體制中去,提高學校各階段的德育考核標準,并把這種標準推廣到全民道德教育的體系中。最后,政黨要發揮帶頭作用,基于黨政干部處崗位和職責以及對民眾的示范作用,因此需要培養與從嚴治黨相符的政治文化和心理基礎,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和各級干部去不斷的提高自身思想覺悟.使我黨始終成為有理想、有信念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道德觀在當下所體現的重要的防御意義,我們必須認清道德發展現狀,肅清我們在道德觀上混亂的認識,重新塑造道德在我們心中的重要位置,提升有效的道德教育能力,以及規避道德觀中的不實和夸大,重新塑造社會主義道德觀。
[注釋]
①司馬遷《資治通鑒》001周記一
[參考文獻]
[1]張遠山.寓言的密碼:軸心時代的中國思想探源[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程廣云.應對全球化的跨文化戰略思考[J].天津社會科學,2011,(4).
[3]翟振邦,陳純.自由概念與道德相對主義[J].哲學研究,2014,(1):76 -83.
[4]孫士杰.加強黨政干部道德建設的意義和路徑[J].理論前沿,2009,(4):38 -39.
[5]茅于軾.中國的道德前景[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
[6]鄧曉芒.中國人道德的底線[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1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