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
摘要:法律義務即法律所規定的法律關系主體所承擔的某種必須履行的責任。義務應當履行,既然義務的履行是正當的,那義務的不履行就是不正當的,進而強迫義務的不履行者必須履行義務則又是正當的。本文從幾個方面分別對法律責任進行分析論證。
一、法律責任的法理基礎是違反義務
義務,又稱法律義務,是指法律所規定的法律關系主體所承擔的某種必須履行的責任。義務應當履行,既然義務的履行是正當的,那義務的不履行就是不正當的,進而強迫義務的不履行者必須履行義務則又是正當的。法律責任以法律義務的正當性確認為前提,是對不履行法律義務的不正當性的確認和國家可能進行的法律制裁的正當性的確認,是這三個環節所構成的一個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有機的整體和動態的鏈條。①一句話,法律責任是對國家直接確認的法律義務違反的后果。
依據第一點中對法律責任概念的分析,現從它包括的兩個方面,即因違法行為承擔責任和因不屬于違法的某些法律事實承擔法律責任分別進行論證。
首先,因違法行為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的法理基礎是違反義務。
這種意義上的法律責任,用以描述因違法所導致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后果(違法是原因,責任是結果),這是法律責任最基本的含義,也是最常見的含義。
法律規范是以行為模式亦即權利和義務為中心內容的法律形式,立法者以法律規范的形式為社會成員的行為設定了界限,界限內是本人的權利,界限外是本人的義務;反之,本人的權利是他人的義務,本人的義務是他人的權利。對法律規定的違反,就是對法律所設定的行為界限的破壞,也是對他人權利的侵犯和對本人義務的不履行。在形而上的意義上,違法、不履行義務(包括不履行合同義務)是同義語。
如此說來,因違法而承擔法律責任實際上是義務人不履行義務所導致的不利結果。也就是說,違法行為之所以承擔法律責任的法理基礎是違反義務。
其次,因不屬于違法的某些法律事實而承擔的法律責任的法理基礎是違反義務。
由不屬于違法的某些法律事實引起的法律責任,往往是指由法律設定的、與違法行為毫不相干的某些法律后果的出現導致的責任。法律直接設定意味著只要出現了法律規定的事由,它就當然的產生。因此當事方避免這種法律事實的發生本身就負擔了一種義務,而這種義務是法律所規定的法律關系主體所承擔的某種必須履行的責任。因此,如果違反這種義務,便產生了法律責任;得出結論,由不屬于違法的某些法律事實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法理基礎也是違反義務。
所以,法律責任的法理基礎是違反義務。
二、國際法律責任的法理基礎也是違反義務的假設
首先,分析國際不當行為責任的法理基礎:
類似于法律責任中的違法行為的責任,國際不當行為是由于國際法主體違反了國際法上規定的必須履行的義務導致承擔國際法律責任的。例如,根據條約必須遵守原則,在條約締結生效后,各方必須按照條約的規定,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違反條約的約定,否則應承擔國際法律責任。②因為國際不當行為責任與國內的違法責任本質上無區別,所以論證比較簡單;這樣,假設已經有一半可以成為現實了。
其次,分析國際損害責任:
損害性后果的責任,簡稱損害責任,全稱“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所產生的損害后果的國際責任”,是指當一國和其他實體從事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而給他國造成損害性結果時所應承擔的賠償責任。③
根據上文對國內法中第二種法律責任的法理基礎分析方法,即“違反義務”理論之應用方法——說明對這些法定事實的避免本身就是一種義務,這一假設在解決國際損害責任問題上還是有突破口的;第一步在于說明一國的行為不得造成他國損害本身是一種義務,而國際損害責任的產生正是由于對這一義務的違反。費德羅斯指出,“禁止權利濫用,是和善意有聯系的。如果以惡意行使一個權利,從而以違反法律秩序的精神的那種方法和方式行使一個權利,那么就發生了這種濫用”。他認為一國濫用其自由來損害另一國,是違反國際法的精神的。因為“行使自己的權利,不應損害他人的權利”原則在國際法上也是有效的,并且這個原則是與善鄰原則牢固地結合在一起的。④在這時,“行使自己的權利,不應損害他人的權利”原則實際上形成了國際法上的一種消極義務,如一國違反這種義務并造成別國損害性結果,就要承擔國際損害責任。
更進一步從法理上看,責任是行為人違反一定的義務而必須承擔的法律后果。國際責任是以國際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義務是法律要求行為國所應為的行為,它與權利是相對應的。責任,實際上是對違反義務的行為的制裁,由于責任的存在,才能督促義務人正確履行其應盡的義務,以保證權利人的權利的實現。不當履行國際義務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完全不履行義務和履行義務帶有瑕疵?!巴耆宦男辛x務”是指對法律規定的義務無動于衷,導致主體承擔法律責任是必然的事情。在國際法上,對損害實施預防措施是條款規定的主要義務,而未能實施預防措施或對措施未能給予“應有的注意”是“完全不履行義務”的體現,讓
其承擔國際責任是理所當然的?!奥男辛x務帶有瑕疵”是指行為主體雖然履行了義務,但給對方帶來了損害。因此,任何國家在行使其活動自由權的同時,必須承擔不損害其他國家利益的義務。當國家違反了這一義務,對他國造成損害性后果時,則必須對此承擔損害責任,受到相應的制裁,從而使受害國的利益受到保護。可見,在法理上,不當履行國際義務就構成了國家承擔損害責任的基礎。⑤
可見,證明第一步并不難。
要證明國際損害責任的法理基礎是違反義務關鍵還在于第二步,即說明這種義務是什么義務,以及這一理論應對各種不同學說挑戰的能力。下面將從此角度全面展開論述。
三、國際損害責任的法理基礎是違反義務
首先,這里的義務包括兩類:
(一)“預防與合作義務”
一般來說,在環境保護和高度危險的活動領域,“國家保證采取‘適當措施或‘作出適當努力以控制或減少其活動造成的跨國損害”,這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原則。如果國家在從事國際法所不加禁止的活動時造成跨國損害,則是沒有遵守條約所確立的行為準則,違反了合作與預防的義務。⑥
(二)“權利不得濫用義務”
國家按其意愿在領土內從事國際法未加禁止的行為時,如果造成跨界損害則構成濫用權利,也應承擔國際損害責任。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第21條原則就規定:“國家負有確保在其管轄或控制下的活動不致使其他國家或在管轄范圍以外的其他地區的環境遭受損害的責任?!?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亦有類似規定。
權利不得濫用最早源于羅馬法中的著名法諺“行使自己權利不得損及他人權利”。隨著國際社會對整體安全、秩序和利益的注意.這個概念被引入國際法,并體現于一系列司法實踐和條約的規定中。在著名的“特雷爾冶煉廠仲裁案”、“科孚海峽案”、“匈牙利——奧匈邊境爭端”中,“權利不得濫用”原則得到體現,此外還在許多國際公約和聯合國以及其他國際組織的文件中被重申與進一步發展。例如,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也稱《斯德哥爾摩宣言》)第21條和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94條第1款??梢姡趪H法中,權利不得濫用原則主要適用于環境保護領域和高度危險活動領域,其內容為“一國不得對他國造成明顯損害以及各國承擔義務不得允許本國領土用于從事有害他國權利的活動。”這是與國家主權原則相一致的。根據主權原則,國家有權按其意愿在其境內從事活動,也有權期待自己的領土不發生受鄰國活動的有害影響。國家按其意愿在其境內從事國際法所不禁止的活動時,如果造成跨國損害并且超過其他國家可以容忍的程度,則應該認為濫用了權利,損害了睦鄰友好關系。
由此可見,國際法未加禁止之行為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其法理基礎就是責任主體由于沒有履行預防義務或合作義務或者濫用權利。
[注釋]
①彭煜然:《論民事法律責任的概念》,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3期,2005年7月.
②黃瑤:《國際法關鍵詞》,法律出版社會,2004年7月第1版.
③慕亞平:《國際法原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④阿·費德羅斯著,李浩培等譯:《國際法》(上冊),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⑤鄧寶杰:《淺析國際損害責任的法理基礎和歸責原則》.
⑥慕亞平,鄭艷:《國際損害責任的性質和法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