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摘要]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這是新理念對師生關系的要求。要使語文教學,尤其是語文閱讀教學走出困境,其關鍵在于:真正把學習語文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培養
大綱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筆者認為必須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影響學習成績的主導因素,決定著學習中的一切其他方面。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教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地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師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興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帶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去鉆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努力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下列辦法來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一是以疑激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欲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筆者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一邊討論,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學會設疑、釋疑。
如教《貼春聯》一文,讓學生根據題目來設疑:“默讀課文,仔細體會課文中貼春聯的含義和特點。畫出直接評價春聯的兩句話。”由于抓住主要的問題來設問,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學生學習情緒極佳,很快便弄清課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脈絡。
二是以讀生趣: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情,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如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筆者采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并配合采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多數學生就會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學生們的語文閱讀能力會很快提高。閱讀教學前,筆者會巧用故事懸念誘發閱讀興趣。對于少讀書或不愿讀書的孩子來說,聽故事是很高興的,不僅能從講述者的敘述中了解情節,認識人物個性,知道事物善惡,而且還增加了這些學生學習興趣和在書本中沒見過的知識。這是事半功倍的一件事情。學生對聽故事是樂于接受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
二、樹立學生自學的信心
愛迪生曾經說過:“自信是成功第一秘訣”;劉秀同志也講過:“有志者事競成”;筆者一直把這話作為引導學生的方向。
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筆者聽”的傳統思想束縛,在課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筆者要求學生查字典,解決字、詞、句、篇的一些疑問,閱讀相關的課外書,補充一些必要的知識;讓他們提前查找相關的資料;還讓他們自己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復地閱讀中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動腦思考。大家都知道,絕大部分學生是由于語文基礎差、底子薄,對語文沒有多大興趣,語文成績才非常差。怎樣才能改變這個局面呢?筆者認為應該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在課堂上,盡量出些較容易的問題讓學生回答,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有“語文也不是很難”的感覺。筆者一直以來都在課堂上進行這樣的試驗,每道題都讓學生回答或在黑板上板書,如果其他學生有什么不同意見,隨時可以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無論是對或錯都無所謂,直到沒人回答為止,然后再給予點評。對的表揚,錯的幫助其分析原因,找出根源,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了,自信心有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增強了,閱讀能力的成績自然也提高了。
三、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筆者們要學會閱讀,要喜歡閱讀,當筆者們看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的時候,要去思考它的內涵,去思考它的寫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概括是語文能力的基礎。對于小學生語文的聽、說、讀、寫諸方面而言,概括有以下表現:聽的關鍵是“聽得好”,即會聽,聽得準確,抓住別人講話的要領,理解所聽內容的實質。這是在“聽”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現;說的關鍵是“說得清”,即逐步地掌握準確、鮮明、生動的口語表達特點,能做到用詞準確、詞達意明、語言通順、層次分明、修辭恰當、邏輯性強。這是在“說”中的概括能力表現。讀的要素較多,一是朗讀與默讀的閱讀形式,二是理解詞、句、段、篇和修辭結構的閱讀內容,三是分析段落層次、獲得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脈絡的邏輯思維能力
結語
這樣學生基本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在掌握了閱讀方法之后,閱讀能力也隨之得到了培養和提高。另外,“應當說書讀得越多,寫作才能越有靈感”,筆者們語文教育者還要認識到這一點,只有加強閱讀教學,學生的寫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