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尚軍
摘 要:我國高校具備人口密度大、流動人口多等特點,高速發展的校園生活給大學校園的環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而大學校園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廣大師生進行能否進行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為了踐行我國節能減排的戰略發展訴求,推進我國高校的“綠色循環”發展,構建綠色循環的校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高校特有的資源優勢以及高校生活的環境特點進行系統的分析,探尋綠色循環校園構建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節能減排;綠色循環;校園環境
自十九大以來,我國一直大力倡導發展循環經濟這一重大發展戰略,致力于環境發展建設工作,大力推行節能減排理念和政策。大學作為我國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的特定場所,其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正規環境教育實現與否,大學校園的環境直接影響著全校師生的生活、工作以及學習。因此,為了踐行國家節能減排的核心理念,高校需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理念,參照綠色循環經濟的戰略發展要求,在高校校園范圍內構建“綠色循環校園”,除了大力發展實體環境資源建設外,還要將綠色循環理念延伸人文素養的生態和諧,保障高校生活環境與學術生態的雙綠色循環發展。
一、 循環經濟與綠色循環校園建設
循環經濟就是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依照生態學的規律來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以節能減排為基本原則,以追求再利用、再循環為根本訴求,實現高效率、低排放以及低消耗的社會生產及再生產。通俗來講,就是盡量實現最低的資源消耗來實現環境代價的最大發展效益,高校構建綠色循環校園就是利用循環經濟理念來實現高校環境節能減排的“綠色大學”建設,以循環經濟理念指導高校環境建設的管理和構建,解決當前我國高校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環境問題,進而實現高校踐行節能減排,和環境友好型建設的雙項目標。
二、 綠色循環校園構建的基本原則
2.1可持續性原則
可持續發展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全新的生產方式以不損害子孫后代需求能力的方式來進行生活質量的提升和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高校構建綠色循環校園首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從三個方面入手來實現“綠色大學”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強化校園環境管理,深入開展校園環境建設以及培養綠色循環校園文化素養。只有秉承這種共同性、持續性、公平性的構建原則,才能夠在校園范圍內找尋到師生與校園環境相互和諧的平衡點。
2.2生態安全原則
生態惡化、資源耗盡、環境污染無論在國家層面還是在校園環境建設層面都是對人們的健康及財產構成巨大威脅的首要因素。高校構建綠色循環校園必需要遵循生態安全原則,只有區域內的生態安全得以保全,才能夠實現區域內生態系統的穩步發展,生態的良性循環不至于被破壞,便于高校踐行節能減排的戰略思想。高校的綠色生態系統構建必須建立在環境排放污染物低于環境容量的基礎之上,這樣校園環境的自凈能力才能夠代謝掉產生的污染,這是執行高校綠色循環建設一切理論的前提保障。
2.3廢物再循環原則
廢物再循環不僅僅是減少區域內的廢物排放量,還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部分資源的再利用過程,這是一種最為理想化的資源利用方式。高校是一個人口較為密集的環境區域,這種非生產企業的密集型生活區往往容易產生更多的生活垃圾,對高校環境造成污染的影響因素也較為單一,這些生活垃圾的結構簡單,多為飯菜垃圾、日用垃圾、書本紙張垃圾以及電器類垃圾,多數的垃圾種類具備循環再利用的條件。高校要想實現綠色循環校園建設就要遵循廢物再循環原則,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實現高效、快捷的處理這些生活垃圾,并針對垃圾的類別和功能性進行系統的分類,以實現在利用。
三、 高效“綠色循環校園”構建策略
為了踐行節能減排,利用循環經濟理念構建“綠色循環校園”,高校需擺脫工業經濟改革的套路,結合高校環境的實際特點以及根本訴求,來充分探索高校環境的開發能力,綠色循環校園的建設不僅僅要將目光集中在校園環境的改善及創造方面,還要重視校園環境與人文和諧的建設,凸顯高校環境的教育能力。
3.1節能
綠色循環校園首先要建立“節約型校園”,不僅要在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方面入手,還要實現資源和能源的循環使用及再生化率。
首先,高校校園環境管理機構要起帶頭作用,在電腦耗材、辦公用品、水電等方面制定標準化程序來實現資源節約,加強校園節能環保基礎設施的采購力度,通過控制照明系統、空調系統、多媒體系統的節能改造來實現資源可持續發展。
其次,抑制校園服務行業以及公共設施的資源浪費。對于校園使用率較高的公共區域,如:體育館、圖書館、自習室等進行系統節能改造,對于這類區域的用電、用水設施進行環保節能處理,在增加設施使用壽命的同時還能夠合理控制資源的浪費。
第三,加強師生節能意識培養。在主觀上強化師生的循環經濟理念建設,加強節能意識的培養,將文化建設和環境建設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3.2減排
對于高校這種非生產企業的人口密集區,必須要有效控制生活垃圾和生活噪音,才能夠實現綠色循環校園的構建。
首先,校園內制定相關的生活垃圾準則,禁用一次性污染消費品,在根源處對校園師生加以規范,減少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垃圾排放,鼓勵師生對生活垃圾的可持續利用。
其次,對于必要性的垃圾產生制定相應的處理規范,將校園垃圾進行分類收集。能夠自行處理的垃圾要結合校園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進行統一分配處理,不能夠自行處理垃圾也要進行分類收集,定期交由專門部門進行垃圾處理。
第三,高校實施綠色循環校園建設還要進行“降噪”處理。出了配電設施和網絡交換機等與教職工宿舍和學生宿舍實現分離以外,還要制定相應的標準來控制校園施工、外來車輛鳴笛和違停、宿舍及教師音樂分貝過高等。
綜上所述:高校的綠色循環校園建設是一項綜合性、復雜性的系統建設工程,這其中不僅僅包含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行政政策制定,還要包含校園環境的人文素養建設,高校要想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遵照循環經濟的發展準則,以“節能”和“減排”為主要角度進行切入,進而實現校園環境工作的方方面面建設,為師生打造出一個和諧、自然、優美的校園環境,進而實現綠色循環校園的全面建設。
[參考文獻]
[1]崔煒,李飛,孔少飛.循環經濟與校園垃圾分類回收[J].山西能源與節能,2006,(3): 23-24.
[2]李久生,謝志仁.論創建“綠色大學”[J].高教管理,2003,(3).
[3]錢易,唐孝炎.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技能培訓中心,河南 濟源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