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在夫

(圖片來自于網絡)
《寒食帖》是蘇東坡撰詩并書寫的一篇文章,是蘇東坡被貶黃州而寫的兩首五言詩,在書法上,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寒食帖》原文:“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蘇東坡的書法,結體上,被戲稱為“石壓蛤蟆”,字形偏扁,左低右高,顯得右側不易開張,不是很活潑瀟灑,在很多人眼里,顯得不是很美觀好看,不像王羲之書法的修長和俊美。所以,在很長的一段間里,本人也不怎么喜歡他的書法,但是隨著閱歷的增長,眼界的提高,再回頭來欣賞這篇《寒食帖》,慢慢咀嚼,確實是意味雋永,光彩照人,不愧為天下第三行書之美譽。
此帖是蘇東坡行書之代表作。詩詞寫得蒼涼悲情,表達了蘇東坡貶黃州之后的惆悵、孤寂的心情心境,通篇書法跌宕起伏,隨性而書,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詩詞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表現出他當時窘迫的處境,“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顯得陰郁潮濕。他的書寫,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理性到情緒的跌宕起伏。書法作品中“銜紙”二字懸針筆法,是全篇作品的高潮部分,有如刻刀鋒利無比,打破凝重而又略顯遲滯的局面,有如一道閃電,劃破沉郁孤寂的天際,寫出了悲憤、凄涼,透露出流放詩人豁達下隱忍的委屈,尖銳的筆鋒直指下面一下小小的萎縮的“君”字。這一段錯綜了詩人荒涼、悲憤,混合了自負、凄苦,交織著委屈、傷痛。行書的筆畫頓挫,借助視覺流轉,成為生命底層的吶喊,動人心魄,耐人尋味!
想到不能接近的君王,盡忠無門;想到遙遠的故土,又盡孝無望。一個是君王,一個是父母,“墓”字寫得很大,但是這個“君”字寫得很小,好像躲在墻角萎靡不振。蘇東坡一路被貶,心里多多少少會有些怨言和悲憤。最后一句話,“死灰吹不起”,簡直是末路的絕唱。因此,這篇書法作品,已不再計較于法度結構的規范和嚴謹,而是更強調個人心境的自然流露。經歷了牢獄之災,生死大難,又看盡了自己的狼狽不堪,已經不在乎字形的遒勁和俊美,“丑陋”又何妨。
所以,細細品味,《寒食帖》墨色的凝重,筆法的略顯遲滯,字形的略顯笨拙,這不是遒勁華美,而是抑郁、苦楚、苦澀、內心苦悶的情緒再現!
所以,細細品味,蘇東坡《寒食帖》是一篇很有藝術感染力的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