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掌印

(圖片來自于網絡)
《西游記》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非常著名的長篇章回體神魔小說,深受廣大讀者所喜愛。長期以來,對《西游記》的主題研究很多,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比較著名的說法有游戲說、農民起義說、政治說、宣揚佛法及其政治作用說、反映人生說等說法。本人認為《西游記》的主旨是多重的,是現實政治說、宣揚佛法說、人生哲理說和弘揚女權說的統一,本文僅從現實政治說主題角度探討《西游記》的思想內涵。作者力圖借孫悟空之嘴、之手,力圖鏟除明代中后期社會的黑暗腐朽,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理想社會。
《西游記》以神魔故事的形式,為讀者營造了一個人、神佛、妖魔共處同一時空的虛幻世界,表面是在寫妖魔精怪,事實是在借妖魔揭露腐朽黑暗,斬除黑暗邪惡,維護社會統一。清代幔亭過客在《西游記題詞》中說,“是知天下極幻之事,乃極真之事;極幻之理,乃極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郭興良等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提到,《西游記》小說對黑暗現實是有揭露和揭批的。《西游記》雖然各種妖魔精怪生活的空間不同、外形不同,但其所作所為是相似的,就是心存惡念、欺壓百姓、禍害無辜,甚至是殺人吃人,剝奪他人的性命,這實質是明代中后期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玉皇大帝所統領的天庭實質是明政府的象征,各路妖魔就是明代中后期封建統治階級中不同層級惡勢力和一些反政府的土匪惡霸的象征。作者以妖魔的神幻的形式從不同角度揭露了當時明代社會的腐朽黑暗。
在烏雞國,烏雞國王之所以被文殊菩薩的坐騎青毛獅子殺死在水井中,是因為文殊菩薩為報私怨所致。在第三十九回,作者指出,“菩薩道:他不識我是個好人,把我一條繩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如來將此怪令此處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報吾三日水災之恨。”青毛獅幻化為國王,取代真正的烏雞國王作了三年皇帝,并且是騸了的獅子,實際是在映射當時明代政府中的宦官專權現象。在第五十五回,唐三藏被蝎子精劫持逼婚,孫悟空請來昴日星官降服蝎子精,叫一聲而現形,再叫一聲就亡,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局,則是因為蝎子精曾經在如來佛祖的左手中拇指上扎了一下所遭到的報復打擊。在朱紫國,國王因驚恐憂思而得重病,正宮娘娘被觀音菩薩坐騎金毛犼強虜為妻,這一劫難也是因為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和觀音菩薩為報復當年朱紫國王射傷孔雀大明王二子所致。這一不良風氣也影響到了下層官僚階層。在第九十九回,唐僧師徒從通天河返回唐朝的路上,通天河中老黿只因唐僧忘記為其問如來老黿還有多少壽命,便把師徒一行扔進通天河中,全將先前孫悟空幫其把水府奪回歸還一事拋在腦后,可謂只記其怨、不記其恩。這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一種不正之風的揭露和諷刺。
《西游記》中,作者反復強調妖魔化為美女誘惑唐三藏,甚至于誘惑皇帝,旨在揭露當時社會官僚階層中存在沉迷于女色、不務正業之風,并勸戒眾人遠離女色,也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昏庸無能。在比丘國,比丘國王昏庸無能、重視女色,被成精的狐貍幻化的美女所迷惑,導致身體虛空,精神倦怠,命在須臾,甚至于被南極老人星坐騎白鹿幻化的國丈所左右,聽信諂言,為一己之私,昏庸殘暴,不顧百姓死活,抓取1111 名兒童,欲挖取其心,草菅人命。作者借孫悟空之嘴,對當時統治集團、當時社會人們的惡行之心進行了揭露和批判,指出存在的惡行之心,即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好勝心、望高心、悔慢心、殺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謹慎心、邪妄心、無名隱暗之心等種種不善之心式的黑心,罵得痛快淋漓、刻骨銘心,令比丘國君臣無不汗顏。作為取經團隊的師父唐三藏,只所以被選擇為取經團隊的領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唐三藏是有著無邊法力的如來佛祖的徒弟,靠關系上位。唐三藏毫無領導才能,沒有真正本領,心胸狹窄,膽小怕事,自私自立、遇事則慌,不注重管理策略,靠強權約束徒弟,流眼淚是其博得同情的獨特本領,念緊箍咒是強行管理的特殊方法。當面對艱險、面對妖魔時,不是主動去解決,而是想到自己會不會受到傷害、會不會連累自己,完全不顧徒弟的感受。
《西游記》中所提及的在人間作福作威的妖魔一般在天上都是有靠山的,當孫悟空出手對這些妖魔予以懲罰,將其殺死時,他們的主子靠山總會從天而降,予以制止,出面解救,表明了當時統治者無視法律法規,法律只是對普通老百姓特定的。如,如來佛祖是黃毛貂鼠、大鵬鳥的靠山,觀音菩薩是蓮花池內金魚、觀音院金池長老朋友黑熊怪、朱紫國麒麟山獬豸洞怪犼的主人,太上老君是金角銀角大王、金兜山金兜洞獨角兕大王青牛怪的主公,東來佛祖彌勒佛是黃眉老怪的主子,文殊菩薩是烏雞國國丈青毛獅子的主人,玉帝是黃袍老怪奎木狼星的領導,托塔李天王、哪吒三太子是金鼻白毛老鼠精的干親,太乙救苦天尊是九頭獅子的主人,南極老人星是白鹿的主人,文殊菩薩是青獅的主人,普賢菩薩是白象的主人。
唐三藏所收取的四個徒弟中,四個都是因為犯天條而被貶到人間,但兩個則因小事而被貶。白龍馬原是西海龍王敖閏之子,只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便被父親告忤逆之罪,玉帝受理此事并判處其死罪,在觀音菩薩的求情之下被打入鷹愁澗中思過,并后來成為唐三藏的坐騎。沙和尚原為朝廷當中的卷簾大將,因在蟠桃會上打破玉玻璃,玉帝生嗔判處斬行,而赤腳大仙出面所救,被貶下凡流沙河中服刑,后被觀音菩薩勸導跟隨唐僧去西天取經。可見罪責并不是太大,卻要判處死刑,法律相當嚴苛。豬八戒因醉酒鬧事,調戲月宮嫦娥仙子,但并未發生實質性的關系,被判死刑,在太白金星的求情之下,被貶到凡間。在第八十七回“鳳仙郡冒天致旱 孫大圣勸善施霖”中,鳳仙郡侯因怒發無知推倒齋天供桌,潑了素饌并被狗吃掉,玉帝降下災難,當地三年未降一滴雨,導致三年間三停餓死二停人,還有三分之一的人也處在即將餓死邊緣,因一人之罪而連累全郡百姓,法律相當嚴苛。

(圖片來自于網絡)
唐三藏師徒取經的路上,碰到許多妖魔精怪,從天庭到人間、到海里,到處都有妖魔,都有黑暗勢力在魚肉百姓。這些妖魔精怪由天界逃往人間作惡,由中央政府逃到地方為非作歹,根本原因是神佛腐朽、天界秩序混亂和朝廷管理不力,作者旨在影射明代現實社會中封建統治階級秩序的混亂。因為管理不善,才會由天庭溜下人間,才會由朝廷溜到地方,天庭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其胡作非凡,當闖下禍端時,再來出面處理。如,獨角兕大王逃到下界成妖的原因是太上老君看爐的童子偷吃了一粒仙丹而盹睡;黃眉大王得以占山為妖是因為仙界走失人口;二十八宿之奎木狼星因與披香殿侍香的玉女私通而下凡。在地上,有打家劫舍的土匪,反映了當時明朝中后期政府治理不善,社會不太平的現狀。孫悟空剛從五行山上刑滿釋放出來、剛剛踏上取經路,在兩界山附近碰到六個強盜,被孫悟空全部打死。第五十六回“神狂逐草寇”中,唐三藏師徒四人又遇到三十人構成的一伙強盜,孫悟空再次將其殺之殆盡。在取經即將結束、師徒5人行至銅臺府地靈縣城中有伙強盜,專以打家劫舍為生,打劫了寇員外家,并把寇員外一腳踹死,唐三藏師徒四人因此惹禍,被懷疑為兇手。可見,人間世界社會管理不善,到處充滿強盜。在黑水河里,西海龍王敖順妹妹第九子鼉龍霸占黑水河神水府、擒拿唐三藏;在通天河內,通天河水府被觀音菩薩蓮花詞內金魚,并生擒唐三藏,可見水里也不太平。面對本領非常高強的妖魔時,統治集團不是按照法律法規審判,不是以德選才,而是德行次之、以才為先,將其招降,為我所用,這也是管理不善、管理無方、向邪惡勢力妥協的表現,也是作者所反對的。如黑熊怪、紅孩兒、牛魔王、蜈蚣精等都是被招降的妖魔。
一般人都會認為神佛世界應是一片凈土,但事實并非如此,原來和人間一樣。作者通過典型事例揭露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官場的墮落。如第九十二回,當三個犀牛怪被殺之后,孫悟空隨即將五只牛角送給二十八宿中的四星,讓其幫助轉呈玉帝四只,獻靈山佛祖一只,留一只在府堂鎮庫。看似簡單的進獻禮物,實則是對最高統治者腐敗現象的揭露。再如,當師徒到達大雷音寺,即將功德圓滿之時,在求取經卷時,阿儺、伽葉兩位尊者故意刁難,索要人事,未給時傳給無字經書,害得師徒重新返還,在贈送了化緣金缽后,才傳給真經。再次反映了佛界和人間一樣,并非一片凈土,也存在著腐敗。
《西游記》重點描寫的對象是孫悟空,孫悟空事實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作者借孫悟空之嘴之行發聲行事,表達自己的理想,抒發自己的情感,展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中的家國天下。追求自由便是作者理想之一,當然這種自由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當違反明代社會禮制、法律時便會受到應有的懲罰。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為明代中后期,吏治敗壞、統治傾軋、宦官專權、國庫虧空、土地兼并、農民賦稅地租加重、北方外患干擾,自由自然不復存在。作者向往自由、追求自由,力圖擺脫那個黑暗的社會,全力營造一個自由自在的花果山世界。
當孫悟空剛出世時,全無社會禮儀規則觀念,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麋猿為友,進入水簾洞,號稱美猴王,沒有高強的武功,沒有顯赫的功名,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非常快樂。但當其學會武功、有了功名后,卻不知道知足則足的道理,火眼金睛、看透一切不合時宜,對當時腐朽的社會不滿,力圖通過武力推翻玉帝的統治,號稱齊天大圣,到大海找兵器、下地府改戶籍、上天庭攪鬧蟠桃會、進兜率宮偷取仙丹、在八卦爐中煉真身,戰天兵、顯真功,并發出了“玉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倡議。作者對這種絕對的自由是不贊成的,反對黑暗,卻不主張用武力解決,堅決維護明代統治階級的皇權,于是安排孫悟空被抓入獄,放進五行山下,開始了500 年的漫長監獄生活,自由蕩然無存。作者在此安排孫悟空被抓,意在向讀者強調自由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社會是黑暗的可以通過改革解決,通過懲處貪官解決,但不是推翻大明江山。在隨后的取經路途中,孫悟空因不服管轄,被觀音菩薩戴上了金箍,這也是對他自由的限制,事實在一再地向孫悟空、向讀者表明自由是相對的,是在維護當時封建社會禮教基礎上的自由,也是維護當時社會統一的一種表現。孫悟空保護唐三藏去西天取經,事實是發配充軍、勞動改造的一種現實表現,也是向讀者表明封建王朝的法律是不容踐踏的、是不可觸犯的,一旦觸犯必須得到嚴懲。最后,孫悟空經過取經的磨煉,思想境界得以顯著提升,縱然火眼金睛,但已諳于世故,深刻領悟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道理,面對妖魔鬼怪、人情事理,心里知道,卻不說出來,悟到了真正自由的真諦,取得了真經,解除了束縛,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作者借孫悟空之手斬妖除魔,殺之務盡,力圖為百姓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大明天下。在西天取經的路上并不太平,環境險惡,禽獸眾多,妖魔無數,精怪成群,師徒四人既要戰天斗地,又要斬妖除魔。相對而言,自然環境造成的困難還好克服,但不招而來的妖魔精怪就十分難纏。這些妖魔精怪所圖的就是唐三藏這副十世修來的好人的肉體,據傳吃唐三藏一塊肉便可延年益壽、長生不老,于是各路妖魔爭先恐后、紛至踏來,使盡辦法、用盡心機,都來拿取唐三藏師徒,這就給他們的取經增加了難度。但作者充分發揮孫悟空的頑強不屈、戰天斗地、無所畏懼的戰斗精神,把各路阻擋行進的妖魔精怪統統清除掉,毫不手軟、毫不留情。
《西游記》中的妖魔精怪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概括起來大概有四類,一類是天上下凡的神仙到地上為妖為魔;一類是人間通過修行得道的土生土長的妖魔;一類是海里、河里的妖魔;一類是人間為非作歹的惡人式的妖魔。事實這些妖魔精怪,都是人間惡勢力的象征,作者對其深惡痛絕,力求殺之為快。游國恩指出,孫悟空和妖魔的斗爭是為民除害。那些妖魔一個個張牙舞爪,面目猙獰,它們不僅是害人的自然力量的化身,還象征著封建社會的邪惡勢力。作者充分發揮孫悟空這一典型形象的戰斗力,自己能打敗的自己就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就找幫手解決,但作者始終貫徹一個原則,即殺妖、殺魔務必干凈、壞人必須死,面對一切妖魔精怪,毫無憐憫之心,縱然是妖魔中的善類,無知的小妖,也都殺之務盡,斬草除根。除非是有靠山、有根子,如果沒有統統殺掉,絕不有半點同情。這與作者為唐僧的第三個徒弟所起的名字“沙悟凈”是相一致的,通過諧音表達出“殺務盡”的意思,用這一名字起到時時提醒的作用。如在寶象國,八戒和沙僧把黃袍怪與百花公主共同生育的兩個小孩從高空扔到白玉階下,摜做兩個肉餅相似。兩個小孩既人又妖,該不該殺掉,從出家人不殺生的角度,都不應殺死的,但從作者對妖魔的憎惡、對統治階層中敗類的痛恨、從創作中所貫穿的殺務盡原則出發,把兩個小孩給殺掉了。再如,在木仙庵中,面對沒有加害唐僧之意的松柏檜竹楓杏這些樹精,八戒用耙子將其全部斬草除根。在青牛山中,當辟寒、辟暑、辟塵三頭沒有靠山的犀牛精被抓后,毫不留情統統殺掉。這也是和作者在書中所提及的“舉手不留情,留情不舉手”“斬草除根”觀點相符合的。在黃花觀,面對七個蜘蛛精的苦苦哀求,孫悟空鐵石心腸,不為所動,統統殺掉。至于其他沒有本領或本領不高的妖精,那更不用說了,全部統統消滅。作者通過把妖魔壞人統統殺掉的方式,力圖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局面。
綜上所述,《西游記》以取經為線索,借虛構的神魔世界外衣,通過象征、暗喻等表現手法,為讀者刻畫了明代中后期統治階級心胸狹窄、昏庸殘暴、管理無能的丑惡形象,揭露了一個法律嚴苛、管理混亂、行賄受賄的黑暗腐朽社會,表達了作者追求自由、維護一統、斬妖除魔、懲惡必盡的想法,傳達了作者力圖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美好社會的心聲。當然,《西游記》中還有許多反映社會現實政治的內容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挖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