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設 曹鵬 羅昆 李大勇 劉繼民 涂軍明 舒日增
摘要:通過分析天津小站稻產業發展歷程,結合湖北省水稻(Oryza sativa L.)產業發展實際,提出了湖北省水稻產業提升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水稻(Oryza sativa L.);小站稻;產業;啟示;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S51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11-0026-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1.006?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nlightenment from Xiaozhan ric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n Tianjin to Hubei rice industry
ZHANG Jian-she1,CAO Peng1,LUO Kun1,LI Da-yong2,LIU Ji-min3,TU Jun-ming4,SHU Ri-zeng3
(1.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70,China;2.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Jingzhou City,Jingzhou 430025,Hubei,China;3.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Xiaochang County,Xiaochang 432900,Hubei,China;
4.Huangg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uanggang 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alyses of Xiaozhan rice in Tianjin, and combin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rice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rice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ice (Oryza sativa L.); Xiaozhan ric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Hubei province
小站稻是中國北方粳稻區一個著名稻米產地品牌,以產量高、品質好而名揚中外,是全國第一個糧食作物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隨著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重振小站稻輝煌正成為天津市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綠色增長的新舉措。為深入了解小站稻產業發展經驗,對其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以期為湖北省水稻(Oryza sativa L.)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1? 小站稻歷史
天津小站稻種植始于宋、遼時期[2],興于淮軍屯防,成名于小站練兵,曾為皇室貢米,是目前中國為數不多的以水稻生產區域命名的優良稻米品牌[3],后因天津市水量減少等多方面原因而逐漸衰落[4]。近年來,伴隨天津市水源條件的改善,小站稻種植面積從2016年的近2.0萬hm2增加到2018年的3.3萬多公頃。2018年10月20日,天津市主辦了以“小站稻香·重塑輝煌”為主題的小站稻推介會,宣傳介紹了小站稻的發展歷程及前景規劃,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等科研單位展示了系列粳稻品種及相關科研成果。
2? 小站稻發展的主要經驗
2.1? 規劃引領發展,目標定位清晰
天津市結合農業結構調整規劃、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旅游發展等實際,編制出臺了《天津小站稻振興規劃方案》,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市小站稻種植全覆蓋,生產面積穩定在5.3萬hm2,培育小站稻知名種業品牌3個,打造中國知名大米品牌。通過選育推廣一批優質高產品種、建設完善一批優種繁育基地、集成推廣一批綠色技術模式、培育扶持一批新型經營主體、提升打造一批知名米業品牌、發展一批稻田濕地休閑旅游景點,全面提升小站稻品質和品牌競爭力。此外,天津市還出臺《天津市振興老字號工作方案(2018—2020年)》[5],進一步發揮老字號在歷史、文化、創業和市場積淀等方面的優勢,加快促進老字號創新發展、煥發活力,重振天津老字號雄風。
2.2? 優質品種先行,強化科技支撐
稻米品質的優劣不僅影響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也影響稻米的生產、流通和銷售[6]。振興天津小站稻,滿足人們對優質稻米的需求,良種是關鍵。自天津農學院采用食味品質育種法培育出食味優質的津川1號以來,小站稻米倍受青睞[7]。近年來,天津市大力發展小站稻種子產業,培育出金稻919等多個高產、優質、抗逆、特用品種,強力支撐了天津高端精品米業的發展。天津市建立了國家級水稻原種場、國家級農作物品種綜合區域試驗站、國家級現代化農作物種子種苗產業化等國家研發示范基地,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已成為當前北方稻區面積最大的粳稻種子生產基地。目前,天津市正從品種、基質育秧技術、栽培技術、食味品質評價等方面制定地方標準[8],進一步優化小站稻品質,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科技水平。
2.3? 全域優質生產,三環聯動打造
在持續加強優質小站稻品種創新的同時,天津市更加注重配套綠色生態種植技術和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模式,三環聯動助推小站稻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精品化發展。水稻旱育稀植、節水栽培、雜交粳稻育種等技術走在全國前列。通過與中化農業深度合作,建設2 000 hm2優質小站稻生產基地,實行種肥藥全程可追溯無縫監管,共同打造小站稻生產、科研、加工、銷售、品牌運營全產業鏈。優質品種的推出、生態技術的應用、龍頭企業的參與提升了小站稻品牌身價,小站稻售價比普通大米高出4元/kg以上。
2.4? ?一二三產業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天津市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打造以小站稻“夢里米鄉”為主題的田園綜合體,積極整合“八個一”要素,即一田(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田)、一標(小站稻生產標準)、一網(農業物聯網)、一館(小站稻米文化博物館)、一街(小站鎮古街)、一園(小站練兵園)、一水(米立方水世界)、一祠(周公祠),把水稻生產與稻田濕地生態觀光、休閑旅游、農事體驗和文化傳承緊密結合,形成以小站稻為核心的“農業+”“互聯網+”“休閑游+”產業特色,走出了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發展之路。
3? 幾點啟示
縱觀小站稻的發展歷程,除了優越的先天條件外,也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及做法。湖北省水稻產業提升必須堅持因地制宜,育出好品種,種出好稻谷,產出好大米,賣出好價錢,從鄂種、鄂稻到鄂米,全產業鏈、全方位打造。
3.1? 強化組織推動
一是切實重視鄂種,加強農科教、產學研結合,在全面推進優質化的基礎上,加快開發一批適于稻田綜合種養、一種兩收、富硒富鋅、特色功能等方面的生態、低耗、優質專用品種,豐富優質品種集群,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二是真正關注鄂稻,加強技術優化集成,緊盯綠色化、標準化,加強綠色生產、加工技術和高效模式的配套應用,改變“重種(子)輕種(植)”的現象,確保好種能種出好稻。三是協同振興鄂米,系統設計鄂米發展路線,以“綠色產糧、質量興糧、品牌強糧”為主攻方向,壯大優勢、彰顯特色,多部門、多措施、多渠道協同推動科技、成果、人才等要素向水稻產業集聚。
3.2? 強化全鏈條發展
一是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市場主體開展代耕代種、代育代插、代收代儲、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加工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社會化服務,打造全過程社會化服務體系。二是完善功能化產業鏈條建設,瞄準市場消費需求,完善品種繁育、產品研發、冷鏈物流、市場營銷等環節產業鏈條,通過打造綠色產地,使用綠色技術,生產綠色產品,實現綠色增值。三是堅持構建利益鏈接機制,積極推行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模式,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引導形成多方主體“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有效融合機制,讓小農戶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3.3? 強化品牌引領
一是夯實品牌基礎,加快構建“區域公用品牌+骨干企業品牌+地方特色品牌”有機結合的湖北省稻米品牌體系,鼓勵企業樹立以品牌建設為核心的發展戰略,從注重合格率向追求滿意度轉變。二是突出品牌特色,集中整合、培育、扶持、推廣一批區域特色品牌,以名品、名牌為主攻方向,推進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滿足消費者差異化、多樣化需求。三是講好品牌故事,鼓勵各級各類媒體在重要時段、重要版面開展品牌公益宣傳,挖掘品牌文化底蘊,培養消費者品牌情感,樹立消費信心,擴大自主品牌消費,提升產品價值和市場影響力。
3.4? 強化特色功能開發
結合資源稟賦、人文歷史、交通區位和產業特色,在鞏固江漢平原、鄂中北、鄂東傳統三大板塊基礎上,著眼于綠色高質量發展,謀劃推進“三四五六”區域布局。一是在功能元素富集區建設300萬畝(折合20.0 hm2)富硒富鋅特色功能稻區;二是按照優化品種結構、秈粳兼顧的原則,建設400萬畝(折合26.7 hm2)香粳糯稻區;三是在江漢平原和鄂東地區建設500萬畝(折合33.3 hm2)再生稻區;四是在沿江環湖地區建設600萬畝(折合40.0 hm2)稻漁綜合種養區。通過進一步調整優化區域布局結構,形成多極支撐、差異開發,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深度融合,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持續競爭力,在基本覆蓋全省2/3水稻主產區的基礎上,輻射帶動其他區域有序開發,實現全域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寶福,鄧國鳳,韓遠清,等.小站稻——全國第一個糧食作物地理標志證明商標[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09(1):62-64.
[2] 丁得亮,崔? 晶,張? 欣.試論小站稻和食味米及天津市水稻產業發展方向[J].中國種業,2010(7):17-18.
[3] 玄松南,陳惠哲.中國稻文化紀行(三)——小站稻的歷史文化內涵[J].中國稻米,2010,9(1):37-38.
[4] 孫寶香,高惠明.淺析小站稻現狀及未來發展[J].天津農林科技,2004(4):37-38.
[5] 天津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天津市振興老字號工作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EB/OL].http://gk.tj.gov.cn/gkml/000125022/201811/
t20181128_81040.shtml,2018-11-28/2019-01-03.
[6] 李俊輝,朱智偉,謝黎虹.我國稻米食味品質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中國稻米,2008,7(2):8-12.
[7] 丁得亮,張? 欣,施利利,等.優良食味水稻津川1號的優質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09(11):69-70.
[8] 天津市人民政府.關于下達2018年天津市地方標準制修訂計劃(第二批)的通知[EB/OL].http://gk.tj.gov.cn/gkml/000125479/201809/
t20180930_80271.shtml,2018-09-30/2019-01-03.